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杭城旧影
 
文保知识 | 杭州市中心的“苏式建筑”
来源:文保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3-27

说起“红太阳”,

老杭州们一定都不陌生。 

“红太阳广场”、

“红太阳展览馆”、

“红太阳码头”

都是杭州城内市民们熟悉的地标。

“你则撒气?”

“我去红太阳广场拷会儿!”

这里的“红太阳广场”,

说的就是武林广场,

而“红太阳展览馆”,

就是位于武林广场北侧的浙江展览馆了。

微信图片_20230327102547.jpg


1968年3月24日,在毛主席的批示下,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二十军政委南萍任革命委员会主任、书记,空五军政委陈励耘任副主任、副书记。5月27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印发《关于筹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会的决定》,成立《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会浙江省筹备委员会,决定从省财政中支出500万,用于建造一个能与伟大成果相匹配的场馆。展馆选址首选老武林门旧址(现武林小广场)。

微信图片_20230327102552.jpg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武林城门拆除后,狭窄的武林街(时称“长征路”)到此突然开阔,道路平整,地基夯实,东侧交通局运输段用地可随时征用。筹备委员会讨论后认为此地较为局促,不足以显示“万岁馆”浩荡气势。随后确定了现在的地块——老武林门与小北门之间的场地,延龄路(今延安路)延伸段。当时该区域为天水街道蔬菜队的菜地和花地,只有几座茅屋和简易棚屋,南面一条名为“仓河”的小河流经,最终经武林门密渡桥入运河。在这一片待建的闲置地上,从体育场往北,人烟渐稀,启用该地块,基本没有民户与厂房拆迁的困扰。

1968年9月,万人誓师大会召开,陈励耘作动员报告。全省的能工巧匠都被征集而来,来自部队、工厂、学校、省市机关的义务劳动者们开始了通宵达旦的轮流作业,广场平整、河流填埋、场馆建造,中河通往运河的唯一水上运输线至此消失。

1969年8月,展览馆竣工,正式定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工程建设费用共计800万元,还不包括义务劳动的投入。展馆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南北广场共计1.5万平方米,成为建国以来浙江省最为显赫的标志性建筑。

微信图片_20230327102628.jpg

彩色水磨石地坪、黄色花岗岩台阶、红黄两色琉璃砖,正立面墙体上9块青田石镶嵌的壁画光彩夺目。正立面顶部是硕大的圆镜,站在吴山顶上向北望去都能看见镜子反射出的万丈光芒。每天清晨,钟楼便会响起《东方红》的报时声,清脆悦耳,“红太阳”之名由此诞生。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 “万岁馆”正式更名为“浙江展览馆”,但“红太阳展览馆”的昵称却被市民们沿用至今。

微信图片_20230327102631.jpg

展览馆作为杭州最具代表性的苏式建筑(看文末解释),其外形借鉴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坐北朝南,体量宏大。

微信图片_20230327102635.jpg

其平面以南北入口为轴线呈东西对称,从空中俯瞰,呈“中”字型布局,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中间高两边低,东、西区内部原为敞口天井,现已加建为展厅。

立面“三段式”结构,由檐部、墙身、勒脚三部分组成。其“中”字型平面布局和苏式建筑风格,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其建筑材料的考究和施工工艺的精良,体现了建造时期的最高水准。2017年1月13日,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杭州城的市中心在市区南部的清河坊,那么20世纪后半叶,杭州的城市中心一定是在市区北部的武林广场。正是以展览馆为源点,开辟了武林广场及周围一大批政治、商业、文化建筑,促进了杭州市区北部这一新的城市中心崛起。

微信图片_20230327102706.jpg

如果没有红太阳展览馆,那么武林广场发展的源头将无从谈起。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杭州的城市中心再次南移,拥江发展,武林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作用逐渐淡化。但是这座承载了杭州人民深厚感情寄托的建筑物依旧将作为这座城市的地标屹立在武林广场之上,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巨变。

微信图片_20230327102709.jpg

何为苏式建筑呢?

微信图片_20230327102713.jpg

苏联式建筑的简称,具有两大特点: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立面“三段式”结构,分为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建筑界以批判结构主义为名,打出了“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的旗号,开始了建筑复古风潮。在“中苏友好”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借鉴前苏联模式。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在当时的中国遍地开花,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哥特式尖顶”,即苏联建筑“中国化”,来表现“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云端档案丨东旸桥 2025-01-21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西湖百亭|慕侠亭 2025-01-20
西湖别墅系列|潘天寿故居 2025-01-16
吴山与寡山下的村落——仓前街道吴山前村 2025-0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