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海亭上山,沿着慈云岭古道来到老玉皇宫,然后往西通向紫来洞。沿路经过“洞天福地”摩崖石刻,穿过小树林,来到樱花地。路上还会看到虬龙般的油麻藤,开着紫色的花,满是古老厚重的感觉。 樱花地与七星缸合称为“星亭樱花”,是玉皇山古六十四景之一。走过樱花地,穿过停车场往北沿着石阶而上,顺着桂花香就能找到紫来洞。 紫来洞·紫气东来摩崖
冬暖夏凉的紫来洞是老杭州的纳凉胜地,奇特的岩洞风景与“紫气东来”的拍照点都使得紫来洞成为独一无二风景。
出了紫来洞,往东北方向走,就能来到七星缸的所在地。 铁宿列缸 玉皇山·七星缸 七星缸位于玉皇山半山腰紫来洞上方,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相传旧时杭城火患频频,人信形家之言,谓玉皇山山势如龙所至,故铸缸七口,以镇“离龙”。因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故名“铁宿列缸”。 离龙传说 紫来洞·洞口摩崖 玉皇山山腰东坡有一紫来洞,洞内冬暖夏凉,风景独特。杭州民间传说,紫来洞原来叫“飞龙洞”,洞底有通道可一直穿过钱塘江通往安徽省境内。飞龙洞中藏着一条会喷火的龙。因为在传统五行八卦中,“火”属“离”,所以这条会喷火的龙也叫“离龙”。每到晚上,离龙就要出洞,在杭州城里各到各处散布火星,经常酿成火灾。 紫来洞内部 有一天,家住杭城清波门里打铜巷的一位老铜匠,发现了这条作恶多端的离龙就藏在玉皇山腰的山洞里。老铜匠不露声色,悄悄下山回到打铜巷家里,召集起他的133名徒弟商量了一阵,决心除掉这条恶龙。于是大家分头向各自的亲友募捐钱财,集中了一笔资金,买来一堆生铁化成铁水后铸成七只大铁缸。然后,老铜匠率领133名徒弟把七只铁缸抬到玉皇山上,趁着离龙正在熟睡之际,分别压住两条龙须、四只龙爪和一条龙尾,接着就往缸里面灌水。只待七只铁缸的水满了,离龙就将永远被镇压在山上休想再危害百姓了。不料,加灌最后一缸水的时候,睡梦中的离龙被水声惊醒,它拼命挣脱身子,从洞底逃走了。不过,杭州城里的火灾,从此倒是大大减少。 七星缸建造始末 七星缸老照片 实际上,从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以来,紫来洞顶的豁口旁,就已经常年放置铁铸带道教符篆并注水的“七星缸”了。这七口铁铸水缸最早是由浙江巡抚李卫以官方的名义派人特制,按照道门的说法和规矩采取的“防火措施”。 《玉皇山庙志》记载,李卫于清雍正五年(1727)升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之后,在查询杭州城市多发火灾的缘故时,得知了这是因为玉皇山飞龙洞(今紫来洞)为“离龙”(火龙)的住所。而要制服离龙,须按照道门关于阴阳五行八卦相克相生的说法,也就是“坎”主水,“离”主火,水能克火,故坎能制离。所以,应当在玉皇山紫来洞顶豁口旁的山坡上,安置七口铁铸的直筒式水缸,铁缸外壁铸上符篆、咒辞,缸里盛满清水,按北斗七星各星的方位排列,每逢月朔(农历初一)、望日(农历十五)派员上山拈香,祷祝玉皇大帝和真武大帝(道教中主管“坎”即北方和与水相关事项的神灵“玄武”)严管离龙,并时时检查,务必使铁缸中保持有充足的盛水,这样就可以威镇离龙,消除火灾了。 七星缸与坎卦石 依道士的说法,玉皇山紫来洞乃是离龙“龙头”所在,而杭州吴山群峰中的紫阳山顶,却是离龙藏“尾”之地。所以,“龙头”尽管被七星缸镇住了,但倘若让“龙尾”一摆,那破坏的力道,也不可掉以轻心。故尔要根绝杭城火灾,还须在紫阳山顶上设“坎卦石”镇压龙尾,也就是用长条形的大青石,组合成一个“坎”卦形状的符号设施。李卫听了道士的高论后,着手下一一照办。从此,玉皇山上多了“七星缸”的“景观”。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同治九年(1870),七星缸两度重置。紫阳山顶则多了坎卦石,其位置就在现在江湖汇观亭的地方。 江湖汇观亭 七星缸因其奇特的来历和表现形态在西湖景观与民间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为玉皇山增添了一大趣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