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去世,孝宗决意为高宗服丧三年,命太子赵惇参决政务。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将皇位传于赵惇,是为宋光宗,孝宗称太上皇帝,退居重华宫。绍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去世,赵惇拒绝出面主丧,宰相留正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率群臣泣谏,撕裂赵惇衣裾也无济于事。皇太后吴氏垂帘听政,在为孝宗举行禫祭时,由赵汝愚宣称赵惇曾有御笔“念欲退闲”,于是宣布光宗退位,其子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史称“绍熙政变”。孝宗、光宗两朝内禅,对南宋政治生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贡院风波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八日乙亥,高宗在湖光山色徜徉中安然逝去,余生享尽风流快活。孝宗发誓为之守孝三年,也算为这场“父子相宜”画上了完满的句号。然而,当时很少有人能预料到,在短短两年之后,孝宗就再度禅让,做了新一任太上皇。 孝宗如此作为一般被归结为三大原因:第一是他北伐之业屡遭打击,又已年逾花甲,锐气不复,“稍觉倦勤”。第二是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恰好赶上金世宗之孙完颜璟,即金章宗登基称帝。按照隆兴和议的规定,孝宗需要尊称这位年仅弱冠的金主为叔父,这于他而言不能不说是种折辱。第三,同时也或许是最令他安心的一点是,高宗禅位已经有过先例,孝宗或能效仿旧事,既享颐年,又握权柄,更何况太子赵惇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赵惇是孝宗的第三子,而当年受高宗指派为孝宗代收国书的皇太子赵愭曾经被立为太子。孝宗尚为普安郡王的时候,曾和自己的郡王妃郭氏生下四子,分别为赵愭、赵恺、赵惇和一未及命名即夭折的幼子。在册立嫡长子赵愭为皇太子的问题上,孝宗表现得似乎不太情愿。孝宗即位不久,宰相张浚就提醒孝宗“早建太子”。这时的赵愭已近弱冠之年,完全有资格立即册封为皇太子,但孝宗没有让他入主东宫,赵愭只好如普通皇子一样出阁就第。 杭州第十四中学(景灵宫遗址)麒麟街(南宋贡院遗址) 乾道元年(1165)五月二十一日乙巳,邓王赵愭和王妃钱氏生下了嫡子赵挻,便向宫内报告了这一好消息,没想到一个叫作王淮的秘书少监就跑去和时任参知政事,代行宰相职责的钱端礼说,其实早在今年的四月十五日,恭王就和王妃李氏生下了嫡子赵挺,只是未及申报,但后者才系嫡长孙无疑。王淮的另一重身份是恭王府直讲,而钱端礼就是邓王妃的父亲。他听闻此话后勃然大怒,也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于是在第二天就把该事禀报了孝宗,要求明定嫡庶名分。孝宗如何不知钱端礼的潜台词?在满朝文武期待、审视的目光下,他不得不把王淮外调贬职,承认了赵挻的嫡长孙身份,并在两个月后正式册封赵愭为太子。 太子湾公园 立储之事本应该就此尘埃落定,却偏偏又逢着风波。乾道三年(1167)春国忌日,太子及百官前往景灵宫给列位先帝神御(肖像)敬香,那天恰好是补试士子入贡院的日子。景灵宫与贡院都在南宋御街沿途,今凤起路上。南宋御街自出和宁门之后,沿今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一直向北,然后在凤起路西折,至今杭州市第十四中学的位置。景灵宫就在御街的末端十四中一带,而贡院在景灵宫往东,今凤起路与麒麟街交叉一带,赵愭的府第则在今天仁和路、浣纱路交叉一带。这样在景灵宫的活动结束之后,赵愭无论是回府还是上朝,如果要走御街大道,就必须经过贡院,但如果走小道其实可以抄近路。那天时任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的陈俊卿似乎知道贡院拥堵还是怎样,反正景灵宫活动结束后走小路而归,而太子的车队就走原路御街,结果一头扎进了人山人海中,不得进退。他身边的执金吾杖呵斥清道,因考试而焦躁的士子们便一拥而上,折断了卫兵的梃杖,“围车发喊雷动”。太子似乎的确心性孱弱,居然就因此受惊,大病一场。待临安进入夏季,气候炎热,太子又中了暑气。中暑本是小疾,但庸医无能,竟开错了药方。一来二去,堂堂的大宋太子,居然就这么滑稽地去世了。赵愭去世后谥号庄文,当时下葬在宝林院,也就是今天太子湾公园一带。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