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成形,明、清一直存续,民国年间拆除若干,至1958年拆除完毕的杭州十大城门中,与今杭州建国路全路相接近、相关联的有六座,即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望江门、候潮门、凤山门。 本期介绍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这三座城门与建国路的渊源。 艮山门 艮山门位于杭城东北。五代吴越时筑罗城,共有十城门,即在此筑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大规模筑城之际,保徳门西移至今东河坝子桥之西,并改名为艮山门。此门的东面曾有一座“顺应桥”,又称“坝子桥”,艮山门遂又被唤作“坝子门”。元兵进占杭城,艮山门毁。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张士诚率农民起义军攻下杭城,重筑高墙,将城垣向东外展三里,艮山门又在保徳门故址得以重建。 古艮山门
艮山门对今建国路的形成作用巨大。一是因为当年这一带属交通要津,东河经坝子桥与泛洋湖(今京杭大运河下城段部分河段)相通,可通舟楫。行人若经上塘河北上,还可以前往东北郊的临平山、超山、皋亭山(又称半山)、黄鹤山等地走访游览。元、明时代的东街,正是因为有了这座城门,城门旁的坝子桥及水门才向北延伸至此;二是艮山门外原有大片桑田瓜地。古有“艮山门外丝篮儿”(或曰“坝子门外丝篮儿”),说的就是在艮山门外,经常能看见挽着竹篮去河港漂洗练丝的农家妇女。元末杭州拓城后,艮山门内原有大片空地,宋元以来成为缫丝、丝织、印染等作坊的聚集地。 古艮山门北侧的运河,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庆春门 “女墙高处日初斜,映雾凝烟入望赊。纵使天台无咫尺,何须更赋赤城霞。”这是清代诗人章藻功的《女墙夕照》,描绘的正是古庆春门黄昏时的美景。在民间,留给庆春门的一句民谣似乎很不雅:“庆春门外粪担儿”(或曰“太平门外粪担儿”),说的是古庆春门外,放眼望去皆是菜圃,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都从这座城门通过。复建的庆春门 古庆春门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原称“东青门”“菜市门”。元末张士诚拓筑杭城,东青门外移至贴沙河西,形制更显巨大。由于大批菜农的入城,拓城后,菜市场在东河畔日益繁盛,东青门内这条连通东河菜市桥与城门及城外的街道向来热闹,而菜市桥正是东街的一个重要节点,加之旁侧东河之水运的兴旺,这段街区岂有不繁华之理? 清泰门 清泰门的营筑和演变,与今建国路形成之关系同样密切。吴越时,这里原有一座南土门,原址在今城头巷与西湖大道交叉口附近。南宋初年,在其南另辟一门曰崇新门,又称正东门。南宋末年,元兵进占杭城,门毁。元末,张士诚东拓城垣,利用五代吴越国时的南土门旧基改筑新城门,称为“清泰”,意为政清国泰。清泰门另有一个俗名叫“螺蛳门”,因当年的清泰门外是一片江滩,水网交错,螺蛳大量孳生。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田,因有民谣:“螺蛳门外盐担儿”(或曰:“清泰门外盐担儿”)。古清泰门
清泰门内一向是杭城的繁华地,纳入城内后更甚。清泰门附近,今建国中路南口有一地名,曰章家桥,史书上记载南宋时的旧名为“春熙桥”,又称“装驾桥”。据说当年宋高宗赵构欲把行在迁往绍兴,但后因绍兴府城地方狭小,不利于建立国都,遂又决定于杭州建都。赵构往来于绍兴与杭州间,都在此地上下船,故被称作“装驾桥”,后被讹为“章家桥”。南宋临安又有“清泰花朝”之节庆,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俗谓“百花生”,其时,“崇新门外长明寺及诸教院僧尼,建佛涅槃胜会,罗列幡幢,种种香花异果供养,挂名贤书画,设珍异玩具。庄严道场,观者纷集,竟日不绝”(南宋《梦粱录》)。从中可见当年这一带的市井风貌。今建国中路在宋时被称作“小粉墙”,明时称“崇新巷”,亦可略见端倪。 古清泰门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