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往事追忆:古往今昔说溪塔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树德  日期:2024-01-25

溪塔村位于余杭街道北部,2003年9月,由淝塔、东塘、永丰3个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6.325平方公里,村内居有1373户人家,共计4741人。辖宋家村、章王村、方井街等27个自然村。

去溪塔,出小东门即是,该村西和余杭方井头相邻,南与南渠社区隔溪相望,北有中苕溪,溪对面便是北湖,东即为大家熟知的东苕溪。因村内有舒公塔,又相邻南苕溪与东苕溪,故命名“溪塔村”。

01

溪塔村历史遗迹 

“舒公塔”。俗称地宝塔、雄宝塔、镇溪塔,位于南苕溪北塘,临南苕溪与东苕溪交汇处。《余杭镇志》载:舒公塔为明万历年间,余杭县令舒兆嘉所建。七层方形砖塔,塔高约27米,每层原有塔檐挑出,塔内设有木楼梯,因年久失修,木楼梯早已毁掉,塔身倾斜。1983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政府拨款,扶正修葺,如今雄姿依旧。

“法喜寺”。位于古城与溪塔地界,是余杭众多寺庙中较有名气的一个。寺院建于原文庙(孔庙)东边,沿方井头路向东拐北便是。据1990版《余杭镇志》记载:法喜寺,唐光化二年(899)始建,名吉祥院。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改名法喜寺。元至正末毁于火,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万历初倾毁,四十年(1312)捐资重建。法喜寺内有王安石所筑的绿野堂,近苕溪,枕城垣。寺内石径迂回,绿荫夹道,景色秀丽,这些遗址早已湮灭。

“龙王祠”。据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六载:祠在县东半里苕溪馆之基,瞰溪下有潭,遇旱祷之辄应。今圮,潭尚存。龙光祠(庙)基上原存五间僧舍,公社时曾办铁匠铺。

“太平灵卫王庙”。在旧县之东,百姓为后汉陈浑县令有功祀之。所建祠宇之地也划为县城土地。对当时赞助陈浑筑塘开湖有功的,令下分管主簿和典案的段主簿和郎典从祀。原庙建于县东半里,后唐长兴二年(931),敕封陈浑为太平灵卫王,徙建县治之东。宋治平、明洪武、永乐、正德历届知县对庙进行重修。正德重修时称为:“县衙土地陈明大王”,知县喻江撤像 为木主,即以木为主制作“神主”,去陈明大王号,改称“县衙土地之神”。

“万岁桥”。清嘉庆《余杭县志》卷三记载:“桥在县东半里,按察分司侧,昔吴越王道经于此,百姓皆呼万岁,故名。”

“吴道台府”。位于余杭街道方井头17号,原为清光绪年间开埠安徽芜湖海关道台吴景祺府第。宅院坐北朝南,东临闻家弄,西为城隍弄。房屋为砖木结构,属单体建筑,石台门,画栋雕梁,工艺精细。左右对称厢房,烽火墙顶端有左右对称的两个防火台,屋后有花园。2004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方井”。又名义井,位于方井头某民宅前。据说方井开凿于明代,用石条砌筑而成,水质清冽,水源充足。井口原有2米见方,四周无栏。井南用条石砌成踏步,人可以走下去提水。现井口用水泥砖块砌成直径0.7米。高0.4米的圆形井圈。2004年8月,被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苕溪北塘”。位于南苕溪北岸,是保护塘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小塘。宋·成无玷《水利记》载,北宋宣和四年(1122),县令江帙整修西险大塘,“凡北岸之塘与南对修。由西门外曰五里塘,西山之横陇,当溪之冲之龟边塘及东郊之外,尽十四坝之防一皆完治。”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县尹常野先“增筑县西塘十八里。”

“溪塔渡”。古时苕溪两岸人们来往必须绕经通济大桥,如果不走大桥,想去对岸只能摆渡。居住永建一带的村民绕走通济桥相当不便,人们就在千秋街盘竹弄口苕溪塘下设摆渡口。此渡历史悠久,宋时称之“明月渡”。明时南苕溪建成舒公塔,因溪边有塔,故而将明月渡改称“溪塔渡”,清时称为官渡。

“尹公堰”。位于通济桥东0.5公里处。明万历三十年,县令程汝继在此筑堰,名尹公堰,其引苕溪水入城北,灌溉永建一带田地。1969年改建水泥闸门,此后更 名 为“永丰闸”。

“龙光陡门”。位于永丰闸东0.5公里处,宋绍兴三年,县丞章籍建造,1967年后遂废弃。现今站在余杭禹航大桥上尚能看到北塘内侧龙光陡门之河道。遗址处石板仍然隔塘跨河架之。

“东塘庙樟树”。在东苕溪西岸,拥有150多年历史。据说当时为纪念某个菩萨而种植,而今犹如一把巨伞,保护着溪塔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祀神所”石碑。2011年3月,有人在舒公塔塘下水塘边拍照时发现一块石碑,石碑上雕刻着“祀神所”三个字。据溪塔村老年人回忆,此碑为松阳庙遗物,遗留石碑的地方就是松阳庙遗址。

02

历史人物与溪塔村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北宋熙宁九年(1076)第二次辞相,退居江宁后,常来余杭,潜心读书著述。“法喜寺”一诗,便是王安石在余杭写下:门前白道自萦回,门外青莎间绿苔。杂树绕花莺别去,环檐无幕燕归来。寂寥谁共樽前酒,牢落空留案上杯。我忆故乡未得归,可怜啼鴂重相摧。

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出任杭州太守亦经常来余杭,大诗人生活简朴,每次来余杭不愿惊动衙门。经余杭去临安或径山,住宿于法喜寺。饭后游览苕溪,吟诗一首: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问堞知秦过,看山识禹功。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享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夏止善,明洪武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参于文渊阁编礼制兼篡永乐大典。永乐二年(1403)奉永乐帝携带诏书前往越南,册封越南国王。夏止善亦作诗一首,赞美法喜寺:招提酾酒竟忘回,石径闲游步绿苔。门外溪声春雨过,屋头松响晚风来。一生莫论无穷事,百岁须倾有限杯。正是长呤犹未了,僧堂忽起暮钟催。黄中明,余杭人,清康熙初年贡生,任桃源知县。曾为法喜寺作诗一首:望古渺何极,云物互苍莽。昔贤虽难已,远忾悟生俯。仰青山不易,到同心结毕。乡缅怀明诗,有情自击赏。千里入平芜,溪流竞伉爽。吴兴烟际峰,数螺如指掌。亭孤天一握,读书企函丈。良燕开兹夕,诸虑空尘坱。落落对南屏,斯文递雄长。雅从诸子后,庶以寄遄往。

03

溪塔村历史传说

舒公塔与安乐塔传说。很久以前,有条黑龙盘踞在苕溪,时不时的兴风作浪,使苕溪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某天,八仙之一的 吕洞宾大仙云游天下,路经余杭。看见黑龙正在兴风作浪,苕溪水越过溪岸,淹没 农田与庄稼。吕大仙一时怒起,落下云头来到人间,决定杀死这条恶龙,为民除害。

几天后,吕大仙手持雌雄双剑与黑龙在苕溪上空相斗,双双杀得天昏地暗,乌云滚滚。一条小小黑龙怎能斗得过吕大仙,黑龙被杀得筋疲力尽,招架不住,驾起乌云赶快逃离。

吕大仙一看黑龙逃走,立马驾云追赶。无奈黑龙逃遁太快,吕大仙灵机一动,当即掷出雌雄双剑,雄剑射下龙头,雌剑钉牢尾巴。这下黑龙动弹不得,让吕大仙给镇住了。时间一长,镇住黑龙的雌雄双剑,变成了雌雄双塔,永远屹立在苕溪两岸。

松杨庙传说。当年金兵打进中原,小康王落难而逃,一直逃到余杭地面。逃跑间发现一条大河横在面前,小康王急得没有办法,就在这个时候,突然看到河南河北各有一颗松树和杨树,两树枝繁叶茂。小康王一见,当即有了主意,大声说道:“松树、杨树,你们听好,赶快将你们的树丫枝往中间靠拢来。”说也奇怪,

小康王话音一落,松树丫枝和杨树丫枝双双靠到了一起,在河中间互相绕住。小康王当即纵身上树,从松杨树桥上跑到了对岸。小康王一过树桥,松树丫枝高高翘起,杨树丫枝从中折断,两树恢复原样。金兵追至河边,见河水宽阔,无法过河,只得望河兴叹,一点办法也没有。

小康王逃脱灾难,为了感谢松树和杨树救命之恩,当即表态,日后有出山之日,封松树、杨树为菩萨,并且建造庙宇供奉。后来,小康王当上了皇帝,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许愿,果然下旨让余杭地方官建造了松杨庙。

溪塔村人文厚积,乡风朴实。当今的溪塔村民珍惜文化传承的精髓,呵护着青山绿水般家园,积极推进“苕溪风景带”建设,以农业为主导发展美丽经济,先后荣获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省市(区)文化示范村等称号。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2期 作者 刘树德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