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版本中断桥、断桥残雪和断桥亭子 作者:吴雪勇(杭州国家版本馆 馆长) 发表于《风景名胜》(2024年1月) 断桥的故事(一) 版本中断桥的亭、门与华表 (一)南宋至明末,各类版本中的断桥是没有亭子的 无论是南宋李嵩(1166~1243,杭州人)创作的《西湖图》;南宋叶肖岩创作的《西湖十景图册》;南宋咸淳四年(1268)刻印的《临安志》插图“西湖图”;还是明蓝瑛(1585~1664,杭州人)创作的《西湖十景》(图4);明杨尔曾(生卒年不详,杭州人)创作,1609年杭州夷白堂刻印的《新镌海内奇观》插图“断桥残雪”;明俞思冲(生卒年不详,杭州人)编撰,1615年刻印的《西湖志类钞》插图“湖山一览图”;明何镗(1507~1585,丽水人)编撰,1633年墨绘斋刻印的《天下名山胜概记》插图“西湖全景”;等等,断桥上都是没有亭子的。 图4(左) 明蓝瑛(1585~1664,杭州人)创作的 《西湖十景》 图5(右) 清董邦达(1696~1769,杭州人)的 《断桥残雪图》 (二)清朝初年至17世纪末各类版本中,断桥也是没有亭子的 清蓝深(生卒年不详,杭州人)创作的《西湖十景图册》;清刘度(生卒年不详,杭州人)创作的《西湖十景图》;以及古吴墨浪子(生平不详)编撰,1673年金陵王衙刻印的《西湖佳话古今遗迹》插图“西湖佳景全图”;清马如龙(1626~1702,绥德人)等编撰,1686年刻印的《杭州府志》插图“西湖图”;等等,断桥上也都是没有亭子的。 (三)断桥上的亭子集中出现在清康熙朝后期至清道光年间(大约1700~1850)的各类版本中 清张宗苍(1686~1756,苏州人)的《西湖图》;清董邦达(1696~1769,杭州人)的《断桥残雪图》(图5)《西湖十景册》《西湖十景图卷》;清张若霭(1713~1746,桐城人)的《西湖全景通六条全屏》;清李卫(1688~1738,铜山人)主持编撰,1731年刻印的《西湖志》插图 “西湖全图”;清钱维城(1720~1772,武进人)的《御制西湖十景诗图》;清湖上扶摇子(生平不详)编撰,1750年杭州文昌阁刻印的《西湖佳景》;清董诰(1740~1818,杭州人)的《西湖十景》;清关槐(1749~1806,杭州人)的《西湖图》;清郁希范(生平不详)的《西湖胜景图册》;清梁诗正(1697~1763,杭州人)等编撰, 1755年赐经堂刻印的《西湖志篆》插图“西湖全图”;清翟灏(生年不详,1788年卒,杭州人)等编撰,1875年槐荫堂复刻翻印的《湖山便览》插图“雷峰夕照”,以及前述中提及的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姑苏版画“断桥残雪”、清刻填色本《西湖山水图册》中的“断桥残雪”;等等,断桥上都有了亭子。 此外,清阮元(1764~1849)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任浙江巡抚,其间制作了一方“断桥残雪”图雅墨,烧制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粉彩“断桥残雪”图花口碗,它们的断桥上都带有亭子,而盛行于清代的京剧传统剧目《白蛇传》中,还有白娘子这样的西皮垛板:“虽然是叫断桥桥何曾断,桥亭上过游人两两三三。”说明这一时期不光是各种书、画版本中断桥有亭子,在各种器物版本上,在戏曲版本中也有亭子的印记。 (四)断桥上还曾建有华表和桥门 《咸淳临安志》插图“西湖图”(图6)中的断桥南北两端各有一对华表,与版画《西湖清趣图》(南宋、作者不详)中的断桥一致。南宋诗人董嗣杲(生卒年不详,杭州人)在《西湖百咏断桥》中有过“彩篙刺水停飞鹢,华表侵云截卧虹”的句子,表明宋代断桥曾有过华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进攻杭州,断桥上的亭子遭到了损毁,自此,亭子消失。清同治三年(1864),断桥得以重修,并设置了桥门(图7)。到了民国前夜,桥门也最终被拆除。目前,留下来的清同治三年(1864)、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宣统元年(1909)的断桥照片上,都有桥门,而辛亥革命后的断桥照片上,已经没有了桥门。 图6 《咸淳临安志》插图“西湖图” 图7 清同治三年,断桥得以重修,并设置了桥门 断桥上亭子和桥门的用途 (一)亭子的作用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康熙帝先后六下江南(1684、1689、1699、1703、1705、1707),以加强对江南地域的统摄和对江南士人阶层的笼络,其中后面五次均巡幸杭州。乾隆帝效仿圣祖,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始,先后六次(1751、1757、1762、1765、1780、1784)“南巡”,且次次驾临杭州。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第二次下江南,第一次到达杭州。杭州官府为了恭迎圣驾,准备在孤山开建行宫,并在康熙帝第五次下江南时(1705)正式开建。康熙帝前五次均驻跸于涌金门内的杭州织造府(又称红门局,今杭州老城区仍保留有红门局的巷名),直到第六次下江南到杭州时,才驻跸于孤山行宫。雍正帝(1678~1735)在清雍正五年(1727)将康熙帝行宫改作成圣因寺恭奉圣祖御容。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在圣因寺西侧又新建了乾隆帝行宫,乾隆帝六次“南巡”驾临杭州时都曾驻跸于孤山行宫。 康熙帝和乾隆帝两位君主的行宫建在孤山,就要禁卫,因此在孤山北的断桥和孤山南的西泠桥上都建了亭子,以在有必要时关闭亭子,阻止闲杂人等靠近甚至混入行宫禁地。 (二)桥门的目的 1861年,桥亭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太平军所毁,第二年孤山行宫(包括圣因寺)也毁于战乱。1861年同治帝(1856~1875)即位,1864年断桥重修,后又清理行宫旧址,并建起围墙,清光绪十六年(1890),又建圣祖神御殿,一直到清末, 孤山行宫区域都保留着御花园的用途。同样出于禁卫或者必要时在周边区域实行宵禁的考虑,断桥重修时就设置了桥门,“辛亥革命”中,桥门被拆除,民国16年(1927),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866~1925),孤山行宫被改作中山公园。 从桥亭、桥门的用途来推算它们的设置时间、改置时间,与各类西湖版本中桥亭、桥门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变迁是相吻合的。 千百年来,钱塘、临安、杭州,城市变迁、沧海桑田,西湖断桥的脉络如草蛇灰线,埋在文人墨客、丹青妙手的笔下,刻印在版本的记忆深处。 注:本文经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方晨光先生审改并得到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董捷教授、杭州国家版本馆吴京攀先生的帮助,特此说明并谨致谢忱! 参考书目: 1.《杭州府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2. 清代皇帝御容安奉制度探析(二),徐瑾作,《故宫学刊》2015年第二期。 3. 断桥残雪雪不再,云梦轩作,“云庐里公众号”2019年11月24日。 4.《宋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5. 北京中汉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秋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专场图录。 6.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21年秋季拍卖会文房清玩·历代名砚暨古墨专场图录。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