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拳山,在南湖西岸的中泰乡境内,不但山景秀丽,而且以出产藤纸而出名。 由拳山藤纸,始以野蘑皮料制作而得名,是我国传统书画用纸之一。它以洁白莹润、柔软坚韧、受墨耐温、不易虫蚀等见长而名满天下。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列入贡品,入贡历史逾千年之久。 早在汉末三国吴大帝(孙权)时(222-252年)由拳山麓就产有藤纸。东晋咸安元年(371年),经学家、散文家范宁放任为余杭地方官后,改旧制,兴学堂,养生员,远近至者千余人。那时藤纸已初负盛名,为适应教学事业上的需要,他不仅在学员中积极倡导应用藤纸,而且还给属官颁发“教令”说:“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据考,这里所指的藤角纸,即是藤纸。到南北朝,由拳山是著名的佳质藤纸产地,由于藤纸纸质良好,深受人们的欢迎。故历来史籍不乏记载:“由拳山,晋隐士郭文举所居,旁有由拳村,出好藤纸”(《元和郡县图志》);“由拳村出藤纸”(《太平寰宇记》);又“按趋朝事类:尚书省施行事,以由拳山所造纸,每张三文,与免户役”(嘉庆《余杭县志》)。自隋至清,在历代地理志书上,屡指由拳山之地,历数藤纸之名,这是绝无仅有的。由拳山藤纸是以野生藤皮或桑皮合石灰煮烂,春捣极细抄成。地处苕溪、南湖畔的余杭,“山产桑谷等皮”,“石灰,出南建等界(今泰山乡)”(嘉庆《余杭县志》)。资源丰富,流水清洌,运输方便,这为藤纸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拳山藤纸的崛起,还有一段佳话。葛洪在余杭做县官时,对藤纸饶有兴趣,常涉足由拳山麓一带,并喜在小纸槽(手工抄纸器具)边回旋,终于探索出用阳桃藤的汁液作为造纸的悬浮剂,促使藤纸纸质改观,使之细密结实,拉力增强,光滑耐用,成为一种适宜书画的佳纸。从而,历代文人慕名沓至。宋梅尧臣在《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诗中说:“日书藤纸争持去,长钩细画似珊瑚。”寥寥数语,点绘出藤纸的妙处。 清朝末期,封建统治摇摇欲坠,民不聊生,用纸量锐减,故由拳山藤纸亦从此一蹶不振。 摘自《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南湖文化》 文/黄世泽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