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学术纵横
 
张夏文化:保护钱塘江海塘与围垦文化的精髓
来源:吕洪年  作者:  日期:2016-04-06

    继吴越国“三世五王”筑捍海塘,始建杭州城之后,北宋时期的朝廷命官、萧山长山乡的张夏,就是一位筑北海塘(因其在萧山县北,故名),战胜狂涛巨潮的功臣。北宋朝廷命官张夏,奉命从安徽泗州来到浙江治理钱塘江堤。死后,因为治水有功,被赐封为宁江侯和靖江大帝。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治水英雄,敬他为萧山的“大禹”,尊为“张老相公”。相公庙上至诸暨,下至绍兴,乡乡都有。萧山更有“沿江十八庙,庙庙供张公”之说,只要有江有河有庙的地方都供张老相公。因此有关张老相公的传说也极多。

    据古传,在我国古代,凡被尊称为“相公”的,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宰相,一种是指旧时上层社会的年轻人。张夏虽不是宰相,但毕竟还在上层社会里有过一官半职,他殉职时的年岁史无记载,但正当盛年则一定没有问题。他的死,是因公而死,在他一生的历史中是最为辉煌的一页,所以,萧山人民乃至于沿江两岸群众尊称他为“张老相公”,这是发自内心深处,也最为确当的称呼。

    为抵御狂潮巨浪而修筑的钱塘江海塘和沿江垦殖、生息繁衍的文化,被历代群众称为张夏文化。

    涌潮、海塘、围垦就是钱塘江两岸张夏文化的三大基础性的地域文化,在今天世界性的保护人类遗产的热潮中,重视保护钱塘江的张夏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热门话题。

    张夏其人

    关于张夏其人,1987版《萧山县志》记载:“张夏,宋萧山长山乡(今楼塔、河上乡一带)人。其父曾为五代吴越国刑部尚书,以父荫被授郎官,后任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知州。时泗州大水,张夏募民修建堤塘,疏导河渠,减轻灾害。宋景佑年间(1034—1038),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浙江海塘年久未修,张派人加固堤塘,分段守护,杭州江塘原用木柴、泥土垫筑,常被江潮冲垮,张首次将其改建为石塘。

    今据《宋史卷十》可知唐末宋初时沿江堤塘多为泥塘,重要的海塘也只是“薪土”或用竹笼装石固堤,没有石砌的堤塘,而真正用石筑塘的第一人便是北宋的护堤侯张夏。这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是个重举,有据可查。今天出土的钱塘江海塘石块,是非常坚固,并且有榫卯的。有学者研究,那么多的石块是从哪里开采运来的?有人认为这种石块来自“龙游石窟”。

    再者,关于张老相公的死,本土学者徐木兴曾有一段考证。他说,“张夏是怎么死的?《张神略传》有‘河决覆舟,绕河觅神不得,翌日,有大鼋负神尸浮于沙际’之记,当属事实。据此我们可以解释为:当时,河堤决口,张夏亲临一线,在船上指挥抛石堵塞决口,狂潮打来,将船倾覆沉没,张夏落水后,被潮水卷走而牺牲。”

    张夏行宫及“相公庙”

    “张夏行宫”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约为1049年前后,至今已有960年。它位于萧山衙前镇新林周村北部,与著名的“万柳塘”紧密相连,是杭州市和萧山区的重点文保点(单位),因其是全长约45公里北海塘的重要堤段,其出土的塘堤均为有榫卯的石塘而著称,堤上遍植柳树而得名。附近还有古纤道,可知此地早先是钱塘江水域,后因水域改道而淤积成一片沙地,万柳塘被埋没无闻。曾因修建道路而被发现,受到文保部门的重视而被保护下来,并勒碑石以彰古迹。

    行宫现存山门、中厅、两厢、正殿及附近三间活动室。宫内有石香炉两个,上面刻有“万年香炉”四字,旁边小字已无法认辨。同时庙内还保留着潮神忏等文物资料,大殿正门上立有新挂的横匾,“护堤侯行宫”五个大字(篆书)乃我所题。

    除了张夏行宫以外,沿江还有十八座相公庙,较为著名的有三座,其中两座在张夏殉难地的上游和下游。据传张夏被潮卷走而殁的故事,在为他塑像时,各地以面部的颜色不同而有所区别。长山乡“水德城隍庙”(旧称“靖江大帝寝宫”)像为正常面色;新林周“三神庙”(旧称张老相公行宫)像为红色,意为神遇塘坍抢险而落水状;而坎山的“镇海殿”像为黑色,意即神尸之貌。这就把当年张夏因护堤抢险,坐船被潮水冲没落水,军士觅尸不得,翌日浮出坎山沙际,巫称为神的真实历史生动而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河上一带,大桥有一座“相公庙”,俗称小庙。河上集镇建有张家宗祠,俗称“张家祠堂”。祠堂很气派,院外有高大的旗杆耸立,房顶所用的椽子,称“统椽”,从栋梁一直到檐口,是一椽到底。“立旗杆,用统椽”的用意是:本家出高官,官家立旗杆。只有做高官,宗祠才能用统椽。张夏的后裔,多“书香门第”,大多已走出了河上。上世纪50年代,张家祠堂坍塌,固定旗杆用的石板,被抬到东山村东山畈,用在构筑水利设施上。旗杆的帽尖也被当时的碾米厂拿去垫了碾米机。张家祠堂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张老相公却逐步成为了沿江人民中的治水之神,功德也被钱江两岸人民广为传颂。

有庙便有庙会,每年春秋两季,为期三天,演戏三天,各地都有自己的节目。诸如抬阁、高跳、竹马、花灯、锣鼓、秧歌等迎神赛会,热闹非凡。如今太平盛世,群众想要恢复。

    由于“张夏行宫”及其“相公庙会”的历史积淀,受到萧山区党政及各乡镇政府的重视,专门拨款修缮古建筑等,今已批准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保护珍贵的古壁画

    2012年八九月间,由当地群众集资修缮“张夏行宫”,在“行宫”正殿右侧山墙上发现一幅3米见方的古壁画。根据这幅画所在位置与对面墙对称的规律来看,应有四幅古壁画。已发现的一幅画面为古代钱江两岸群众聚首欢呼迎接由张夏(宋时被封为靖江大帝)率领的一艘虎头龙船,巡视海塘和汹涌的潮流。画笔清晰,形象生动,依稀可见彩色图像。当地群众立即停止施工,村委会和镇政府高度重视,指令有关人员向区文广新局报告信息。

    据参与考察的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劳伯敏专家说:“这幅壁画是目前所见江南寺庙中最有价值,最有艺术性的一幅壁画,应当重点加以保护,以彰显萧山区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围垦精神。”

    萧山围垦,举世闻名。它是指海潮和山洪带来的泥沙在钱塘江口沉积形成滩涂后,用筑堤的方法把淤积到一定高度的滩涂围住,然后实施农田水利等配套工程开发垦种。钱塘江历年水害无穷,为了制服滔滔的钱江潮,沿江人民实施“治江与围涂相结合”的战略。仅1965年至1995年,600公顷以上的围垦就进行了17期。大小围涂累计筑堤235.45公里。4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南沙大堤外共围得毛地345.47平方公里。剔除浦沿、长河、西兴三镇外围的围垦土地,现萧山区境内的围垦毛地尚有341.62平方公里。自1970年起,政府又组织向垦区移民。目前,在垦区落户定居的已达2.3万多户,7.5万人。乡和农场所在地建立商业、金融、医院、邮电、学校,成为垦区新兴的集镇。经过辛勤开垦,垦区生产出粮、棉、黄红麻、油菜子、蚕桑、西瓜、蔬菜、淡水鱼、生猪、禽蛋、竹笋、蜂蜜等多种农产品,并已形成许多商品生产基地,垦区的工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这难能可贵的围垦精神来之不易,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结果,发扬古已有之的围垦精神的直接果实,可以说是相当壮丽与辉煌的,这也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

    发掘、保护、传承、弘扬涌潮、海塘、围垦三大宝贵遗产

    钱塘江涌潮、海塘、围垦是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今天实施全面改革、加强小康社会建设获得决战性胜利的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要发掘、保护、传承、弘扬这三大资源的宝贵遗产。

    1.组建杭州市或萧山区张夏文化研究会,并举办论坛,加以充分的宣传与弘扬。

    2.积极申报区级、市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点和“非遗”名录项目。对于现存几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光绪年间所建的龙王塘段、娄下陈段、郭家埠段、塘下高段、转塘头段等近20段的海塘,也应继续发掘与查清其始建的主事者及其事迹等,把它作为一个有特色的文物群来保护。

    3.积极支持民间力量对于保护、利用和开发海塘与围垦文化的热情,恢复相关的祭祀和庙会活动,修建相关的纪念场所和原有的庙、殿、堂、观等。通过一年一度的春、秋两祭与庙会活动,发掘采录群众口头传承的关于张夏及其海塘与围垦文化的口碑资料、传说故事和民歌民谣以及说唱、曲艺、经忏等,有条件时编印成册。

    4.保护古壁画,请画师按壁画原样临摹一幅,永久保存。并在“张夏行宫”设立两到五个文物柜,以便陈列、展示收集到的相关文物,建立“张夏行宫”保护管理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尽快收回“张夏行宫”原址范围的原有土地。对未发掘的三幅古壁画,也应及时进行发掘保护。(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相关内容
南宋医药文化 2025-01-16
郑嘉励:时代的一块绸布——安吉五福楚墓与菱格鹿纹罗 2025-01-13
吕一民||新的转向:20世纪晚期法国史学变革 2025-01-13
南宋时期净慈寺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2025-01-08
启真书话 | 何以盛唐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