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亭,在龙井村风篁岭翠峰阁下,龙井泉池边。朱柱黛瓦,状如两亭相衔,作曲折形,与众不同,掩映于群绿丛中,幽趣环生。 亭南匾额,楷书:聼泉亭(无落款) 篆刻:聼泉 邊款:聼泉亭在龍井村風篁嶺翠峰閣下,甲辰芒種沈立新刻。 亭东匾额,篆书:聼泉 落款:乙丑四月仿趙之謙 联一:松上落來驚鶴夢;潭中寫下襍龍吟。 上款:清张昱撰 下款:乙酉秋月李章庸书 联二:翠接明湖青涵古井;雲生幽壑香度遙峰。 上款:吳亞卿題翠峰閣聯 下款:乙酉孟秋盧前書 西湖多泉,大凡有名者皆有亭伴之,斯亭亦如是,先说该亭所伴之泉,乃西湖三名泉之一的龙井泉,是为一圆形大泉井,水甘冽清碧,四周怪石林立、古木参天,凛然环绕。 《西湖志》:龙井,在风篁岭上,原名龙泓。地质学上属岩熔裂隙泉,水源丰富,终年不涸。若搅动井水,待水波平静后水面会出现“分水线”亦称龙鬚现象,迄今尚无圆满解释。 龙井泉,传说东吴时即已被人发现,但直至五代时方在泉畔始建龙井寺(本名延恩衍庆寺)。北宋乾祐时在寺内建报国看经院,熙宁时改称寿圣院。元丰年间,辩才法师归老此寺并修葺屋宇,振兴龙井寺。龙井村、寺并存,因此大凡文化活动皆能得以广为流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龙井寺停留品茗,对龙井茶赞不绝口,遂封十八棵御茶并题“湖山第一佳”。
湖山第一佳 在龙井翠峰阁,石灰岩,楷书,高70厘米,宽220厘米,字径44厘米,额篆:乾隆御筆。籍载,创建于公元1762年。 并定“龙井八景”。建国后此地荒废,寺改为茶室,仅留下少许古迹,但“龙井问茶”仍以其名扬天下的第一名茶以及极为丰厚的历史沉淀,在八十年代被评为西湖新十景之一。 龍井問茶 在龙井寺东独立石上,石灰岩,行书,高90厘米,宽40厘米,字径23厘米。落款:王个簃。创建于1985年。 王个簃(1897.10.-1988.12.),原名能贤,后改名贤,字启之,号个簃,以号行。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是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为全国政协三、四、五届委员。 2005年后,龙井八景得以陆续修复,渐成今日模样。 听泉亭畔有神运石。 神运石上题刻之一 在龙井神运石上,石灰岩,隶书,高63厘米,宽32厘米,诗跋:移來不借五丁穿,峭蒨亭亭一朵蓮。聞說鐵牌同出井,依稀辨得赤烏年。壬午暮春御題。创建于公元1762年。 赤乌年:公元238年,也就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在阳春地界设立县治,县名就起自境内的河流,河名叫莫阳。延熙(238年-257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君主汉后主刘禅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0年。这也是蜀汉政权的第三个年号。 神运石在龙井泉旁,高约6尺,石形如一条游龙,这块大石头是明正统十三年,由80位大力士从龙井池里挖出来的,乾隆皇帝四游龙井在神运石题诗多则。 《西湖志》:明正统十三年(1448),杭州大旱,杭州镇守太监李德主持掏浚龙井,以解旱情,这一年正值大旱,有一位叫李德的官员,主持了龙井的淘浚工程。或许当时的龙井淤塞,已无井水可汲,非得来一次彻底的清淤疏浚才行。工程初始时,在井中淘得铁牌、玉佛、金锭、银锭等物,在金银锭上,还凿有大宋元丰(1078-1085)年号。其后在井中发现一巨石,李德命令八十位力士,全力拖拽而出,清洗完石头后,在石上发现题有“神运”两字,另有许多题刻,已漶漫不可读,也不知是何代何人所镌。神运石出龙井后,最后又在龙井底淘得铁牌十五面、银二条,上面凿有吴赤乌(238-251)年号,想必这些都是遥远的三国东吴时,官府或百姓在龙井进行祈雨时所用。当工程近尾声,果然四周乌云密布,而龙井泉水也汹涌而出,李德惧怕再淘而惊扰神灵,工程即告完工。 西湖之亭,皆超越了园林点缀以及休息功能,实为历史文化之载体,若遇到了,必定有满满的故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