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唐朝,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大约就是“盛唐”。这两个字,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对古代历史记忆中最辉煌的那一抹亮色。 《《步辇图》(局部) 唐·阎立本 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那到底何以盛唐?为什么偏偏就是唐朝成了古代中国的鼎盛时代呢?笔者认为,最简明扼要的答案,就是唐朝刚好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
一 天时,并不是虚的“老天爷”,而是实实在在的气候条件。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经济对天时的依赖是非常强的。著名气象学家、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写过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该成果在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共同发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中被推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第二位。 竺可桢提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上下浮动较为明显且富有规律,在这个上,他画出了一条弯曲起伏的温度曲线——“竺可桢曲线”,串起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据此,竺校长提出了一个论断,在殷周、汉、唐这几个历史时期,气温是高于现代的。也就是说,这三个历史时期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有趣的是,这三个时代刚好吻合中国古代史上公认的国力强盛期。“竺可桢曲线”示意图 图源:央视网 就唐朝而言,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实际上,黄河流域的经济在唐前期依然势头强劲,甚至在河南、山东等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长安一带有黄梅种植,这都说明南北分界线在往北移动。如王乡、王松梅《近五千年我国中原气候在降水量方面的变化》就指出,公元620年到834年这200多年是中原地区近3000年来历时最长的多雨期。
黄河上游一带也得到了很大的开发,以至于《资治通鉴》在讲到开元盛世的时候,甚至说“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陇右即甘肃一带,在唐朝居然呈现出了“桑麻翳野”“闾阎相望”的景象,若没有气候条件的加持,是不可想象的。此外,温暖湿润的气候也直接导致了农牧分界线的北移,这恐怕也是唐朝的北边国界线远在长城一线以北的重要因素。 二 地利,指的是唐朝实现了“两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共同发力。学者张家驹首先提出中国古代经济存在一个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等文章)。从此成为经济史学界的一大学术热点,论著十分丰富,其中以唐史学会前会长郑学檬教授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为代表,他认为,南移至北宋后期已接近完成,至南宋则全面实现。而唐代,南北两方的经济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的阶段。
换言之,唐代呈现的景象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在经济上并驾齐驱、同时兴盛。相比较而言,之前的汉朝,其基本经济区局限在黄河流域,其实力显然要逊色于唐代。唐代坐拥两大流域,笑傲古今:如果说唐代的黄河流域正值其“壮年”的巅峰期,那么,唐代的“青年”长江则是生机勃勃,前途无量。 实际上,唐以后的长江流域固然是更上一层楼,不断突破,但唐以后的黄河流域却是一落千丈,已经提早步入“老年”,日渐蹒跚。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史念海《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治河的方略》等弘文都论证探讨了黄河在唐以后不断决堤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独享建康的“两河流域”的时代,只有唐朝。这也许是何以盛唐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三 当然,天时地利,不如人和。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是人。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家兴。人和,又可以分两个方面看:一是民族大融合,二是英雄造时势。 从大的方面说,人和就是人民团结和谐。对于唐朝而言,“人和”有一个特别确切的落脚点:民族大融合。唐人乃是“新唐人”,不仅混合了南人和北人,也糅杂了汉人和胡人。历史上,曾有过所谓的“五胡乱华”,五胡就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其实还有更多),这些族群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政权,也发生过很多冲突。但是到了唐朝,这些民族似乎都不见了。当然,他们的血统并没有消失,而是因为他们完成了族群认同,已经很彻底地融入为一体,都是“唐人”了。 陈寅恪在其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开篇就讨论了唐代皇室的血统问题:到底是汉人还是鲜卑人?最后得出结论:以父系血统而论,是汉人;但母系有很多是鲜卑人。而且,其父系也出现过文化认同上的“鲜卑化”现象,曾经有过鲜卑的名字和鲜卑姓氏等。 唐皇室是混血,唐人也有很多混血,就以唐代著名诗人为例,李白、白居易、元稹,陈寅恪认为,他们的祖先很可能都是非汉族(波斯、于阗、鲜卑)。但李白等人早就是汉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彪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为后人敬仰。 除了文,还有武。奠定大唐王朝辉煌战绩的大唐军队,其中很多是非汉族人,唐人称其为蕃将,如突厥的阿史那社尔、铁勒的契苾何力,当然还有立下赫赫战功的哥舒翰、高仙芝等,可以参看马驰的《唐代蕃将》一书。 此外,更重要的是与大唐军队并肩作战的游牧部族骑兵,正如李锦绣的《“城傍”与大唐帝国》一文中指出,正是这些游牧部族“城傍子弟”主动与大唐军队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了步骑协同的优势,才使得唐军对草原民族实现了压倒性军事优势,取得了辉煌战果。可以说,大唐的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 对大唐辉煌时代的出现,陈寅恪有过高屋建瓴的提法:“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说的是文化,我们从民族角度理解,也未尝不可。 至于“人和”的第二个侧面,则是指英雄人物。当然,历史首先是人民创造的,但英雄(领袖)也有着重要地位,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我们经常会讲“时势造英雄”,也会讲“英雄造时势”。《长安望——唐人命运与唐朝兴衰》陈志坚/著 图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要认识盛唐,我们也不得不从帝王将相们开始追寻,且不妨从《长安望》一书入手。《长安望》一书中所提及的十四个帝王将相,也是大唐历史中的十四个关键节点:从创唐的李世民、房玄龄、李勣,到名将薛仁贵、名臣狄仁杰,再到大唐转折点的李林甫、安禄山,到了唐后期,权势最大的是宦官代表李辅国、神策军第一名将李晟、大唐第一宰相李德裕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而几乎终结大唐的则是一个道教徒,叫高骈。一部书,十四个人,串起的是一部浓缩的唐史。 从人物来写历史,这其实乃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大特色。一部二十四史,就是纪传体,本纪是皇帝,列传是臣僚,都是传记。《长安望》一书,正是希望能继承这一传统:透人见史。 《长安望》,梦大唐。作者介绍
陈志坚: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