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杭州宋史论坛2024年第三期…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寻访海涂上医疗队的足迹
南宋时期净慈寺与日本的佛教文…
禹杭履迹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来源:名城杭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5-01-14

有的人游览风景优美的景区景点,会情不自禁地留下“XXX到此一游”。这是游客想要证明自己曾经来过此地。现在的景区景点都将此行为认定是一种不文明的陋习。在900多年前的北宋,也有一位游客,在浙江缙云、青田、雁荡山等地留下了自己的签名,是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物。当然,他也有足够的资本来炫耀自己。因为他不仅出身杭州名门仕宦家族,也是中国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学者。他就是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出生于钱塘(今杭州)望族,科举世家。北宋嘉祐八年(1063)癸卯,沈括中举。在北宋中举并非易事。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唐兴起,到了北宋,承传了唐代的同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确立了进士科的重要地位,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到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实行殿试。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由此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在这一套严密、完整而有法规的制度下,北宋学子们埋头苦读,期盼一朝中举,当朝为官,所谓是学而优则仕。杭州在北宋一朝有进士368人,一甲共3人,包括状元2人,榜眼1人。沈括的家族钱塘沈家一门就出了1个状元,1个榜眼,多名进士,可谓是真正的书香门第。除了沈括,另外几位分别是沈同①、沈周②、沈遘③、沈晦④和沈辽⑤。在家庭的书香浸润之下,沈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进士,走进了官场。

微信图片_20250114163518.jpg

高阳洞题刻
熙宁六年(1073),经王安石的推荐,沈括出任两浙察访使,具体工作就是察访两浙地区的水利、农田、差役等事务。本文前面提及的那几处题刻就与沈括的这一次公差相关。图中的这处题刻位于丽水南明山高阳洞东口北壁,用笔方折硬朗,中宫收坚,结构略带倚侧,有北碑遗风。缙云仙都仙水洞崖壁上有“沈括奉使过此,黄颜、李之仪……”等字样的残刻。青田石门洞月洞的崖壁上有“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黄颜、李之仪同来”。按照缙云(仙都)、处州(丽水)、青田的顺序,可见沈括应是经过丽水,前往温州。他到达温州之后,还游览了雁荡山。雁荡山现存三处沈括题名,分别为龙鼻洞“沈括”题名二字;雁荡山雪洞题刻“沈括、王子京、陆元长、周昌符、黄颜、李之仪”;雁荡山挂锡谷题刻“沈括过此,陆元长、周昌符、黄颜、李之仪”。四十岁出头的沈括,在这一次的察访旅途中,应该也是心情愉悦,意气风发,都体现在了这些题刻之中。沈括雁荡山龙鼻洞题名
多年之后,沈括遭遇了人生滑铁卢,尤其是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他在官场上的立场也是左右摇摆。又因元丰五年(1082)对抗西夏的永乐城之战的失败而被贬职。元祐五年(1090),朝廷诏沈括“许于外州军任便居住”,遂迁居润州(今镇江)建房定居,起名“梦溪”。在此,他整理、汇集生平见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成了一部综合性学术巨著——《梦溪笔谈》,之后又著成《补笔谈》和《续笔谈》。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称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一生为官三十几年,足迹遍布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河北、辽宁、陕西、湖北等地。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谋略的政治家,却是一个超凡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好学,研究不断,发明无数,涉足多种领域,如对于活字印刷、石油的记录,考古地质、磁石指南针的研究,天文历法及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等,皆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也是让后世科技领域研究者受用不尽。沈括虽晚年定居于江苏镇江,但逝世后却归葬杭州余杭。他在浙江留下的这一方“签名”,目前正在《浙水敷文——浙江名碑名刻拓片展》中展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青溪出“圣公” 起义毁“佛国” 2025-01-14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风吹十里透“韩瓶” 2025-01-14
古今西湖名人缘|冷面寒铁城隍神 2025-01-08
漫话韩瓶 2025-01-06
比看《我是刑警》还让人揪心!当年的这一反转,被杭州人传得神了…… 2025-01-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