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夜寂行舟,天影淡空水。独有无事僧,往来明月里。” 明末塘栖大善寺主持释大香所写的这首《碧天桥》,清寂、玄妙,诗名中的碧天桥就是今天的广济桥。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也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西北。广济桥是大运河上现存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共有大小七个拱券,势如长虹,历经500余年仍雄踞大运河之上。 ▲塘栖广济桥 在释大香之后,清初余杭人陆进也写了首《长桥步月》,描绘了广济桥赏月的美景:“一片清光两岸分,永明禅寺暮钟闻。几群鸟鹊归村树,数点帆樯出水云。” 广济桥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一种说法是建成于初唐。“唐栖南北通衢也,跨溪有桥,额曰通济。肇自前代,漫不可考,久益倾圮,往来病之。”据传,明弘治二年(1489),宁波人陈守清募建了广济桥。清光绪《塘栖志》载:“桥计七洞。嘉靖庚寅桥裂,里人吕一素捐金修。丁酉,复舍金重修。万历癸未、天启丁卯及清康熙乙巳屡圮屡葺,辛卯北堍又圮,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生募建,甲午十月竣工。”可见,广济桥建成后在明清两代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修葺,今天的广济桥是清康熙年间重建,清光绪六年(1880)又对桥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 广济桥造型古朴而独特,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桥面中央浮刻有圆形牡丹团花图案;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64根望柱,四角望柱上刻覆莲,桥孔顶部还有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 ▲望柱上的覆莲 ▲卷云纹抱鼓石 ▲牡丹团花图案 为保障过往船只和市镇的地方治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塘栖设杭州府水利通判厅,主捕盗和兼管水利,至清初废,民国初年府址亦毁,仅存立于其中的乾隆御碑。这块御碑通高5.4米,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记载了当年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为表彰浙江未积欠钱粮,而免除当年应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勒石晓谕官民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