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天庙,据《杭州市地名志》(1990)记载:“忠天庙东起和睦路勤丰桥北堍,西至杭州化工厂后大门,长85米,宽2.5米”,此巷以庙得名。 忠天庙清代属若兰村,庙前流水清澈,桑田平畴,一派田园风光。这座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庙名之所以叫忠天,是为了纪念唐代越国公汪华。汪华(587—649),字国辅,新安郡绩溪人。人称“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很小就失去父母,到舅舅家放羊长大,成为有一身好武艺的青年。隋末大业十三年(617),汪华在新安郡宣布起义,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响应者如云,很快占领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等地。割据一方,但也使六州免遭兵燹。他执掌政权十几年,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使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唐代官拜歙州都督、越国公。高祖下诏表彰他“保境安民,镇静一方,以待太平,英武诚实而识大体”,特封他为越国公。《钱塘县志》记载:“唐节度使汪华,高祖时以保障有功,封越国公,持节歙、宣、睦、婺、饶六州诸军事。”贞观二年(628)汪华到长安入朝,唐太宗出兵辽东时,曾命汪华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二年(648)病死于长安,谥曰忠烈。 汪华之功绩不仅在于保境安民,而且促进徽州山越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格格不入,纷争不断。汪华虽为最早南迁望族的后代,但并不计较历史旧账,他胸襟开阔,以“捍境保民”为口号,在团结一致对外御敌的氛围中,化解了矛盾,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引领风气下,“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士化的过程。汪华是在安徽与浙江都很有影响的人物,杭州百姓为他建庙祭祀,并非偶然。徽州人尊敬他,庙宇行祠村社设像祭祀随处皆有,徽州百姓把他看作是护佑一方的神祇,奉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在休宁县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 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 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忠天庙宋时庙号叫忠烈,因其谥号得名。又因宋朝封汪华为灵惠公,别称灵惠公庙。汪华后裔宋汪藻有《惠灵公庙》诗:“铁马威神通异域,衮龙书命降中天”。忠烈、灵惠公、中天皆为忠天庙曾用名。百姓有事相求,便上庙烧香,至于久雨干旱,亦前往祷祝,今存夏希贤《灵惠庙祷雨记》,就记载了祷祝灵惠公降雨的始末。 忠天庙1949年后依然存在,只是做了小河小学的课堂,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又是庙,又是小学。学生在庙里上课。周围有杭州人民纸制品厂等单位,其余为居民住房。 据当地老人回忆,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忠天庙前还有参天大樟树一棵,这些古樟树已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了。树有二三十米高,树干要三四人合抱,比吴山茗香楼前的大樟树还要大。庙有前后殿,中间的庭院及后院里也有与门口一样大的樟树四棵。古代忠天庙前还有栎树,《竹寮夜话》载陆飞《筱饮斋稿·和丁丈敬身观忠天庙画壁歌》:“君不见,庙前流水抱桑田,十围栎树犹蓊郁。”可见清代庙前栎树十分粗壮。栎树又叫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又叫麻栎、柞树,属于生长很缓慢的长寿树,有粗壮的树干、坚挺的树枝。江南春来时忠天庙前的古栎树绽放新绿,挂枝开花,褐黄色的栎花倒悬在枝头,累累繁花,芬芳四溢,古树变得青春勃发,生机盎然。夏天树冠如绿云铺展,浓阴清凉,树下寂籁清爽异常。《淮南子》有“山中之木历岁久或生火而自焚……惟栎不生火”的说法,古栎树保存那么长久,与它不会自燃的本性也有关系。但这么大的古栎树在民国时消失了,殊为可惜。 
忠天庙明清以壁画著称。《杭州府志》记载:“忠天庙在北墅若兰村,祀唐越国公汪华。庙有明陆瀚画壁。”陆瀚,字少微,号雪酣,家住运河东岸青莎里,擅长山水人物画。《竹寮夜话》说他:“以丹青著名。山水绝似云林。”他以丧乱避难避居北墅,将一腔郁勃之气,尽数付与绘写丹青。他在忠天庙画了大型彩绘佛教壁画,衣饰冠盖线条飘逸,人物传神,佛天光地,云彩飞扬。这些壁画经过岁月剥蚀,风尘侵凌,到清道光年间,已斑驳破损,色彩黯然。魏标《湖墅杂诗》有诗一首记载这庙中壁画: 若兰村庙说忠天,坏壁丹青色黯然。 陆瀚当时留画好,新诗点缀藉流传。 陆瀚曾孙陆飞《筱饮斋稿·和丁丈敬观忠天庙壁画歌》写道: 记余画癖自髫龄,冲雨来看年十七。 神天飒沓辨黯黕,丹粉浅深留凹凸。 龙头菌蠢象辚辅,幢盖飞扬衣秀发。 森或蛮君狞鬼伯,形缺神全意犹活。 白毫光里现真如,残晕重轮互明灭。 长廊无人窜苍鼠,古木号风盘老鹘。 诗中非常生动地描写那壁画保留到清后期的状况,虽然斑斑驳驳,陆翰画意却依然栩栩传神,形不全而神全。画中传达的是一个想象中的天地神佛鬼层次分明的世界,笔法神逸高妙,用笔飞扬潇酒,有吴道子遗风。陆飞(1719—1786),号筱饮,乾隆三十年中浙江省乡试第一名。能诗善画,与黄易、何琪、严诚、汪沆等文人学士友谊甚笃。这首诗是和丁敬的诗。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浙江杭州人。好金石碑版,工书能诗,精于鉴赏,收藏颇丰。善切刀治印,印风苍劲质朴,后人推为“浙派”开创者,“西泠八家”第一人。他特地来看壁画,揣摩笔意,可见壁画之艺术上的出类拔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