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上黄是个自然地理概念,东起今萧山区蜀山街道桥头陈村,西至义桥镇东湘村横筑塘自然村,约在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1.5千米范围。南依塔山,旧称王监岱上山,主峰文笔峰,埭上黄河穿境而过。 埭上黄氏尊江夏神童黄文强为始祖。黄氏先祖由江夏迁金华,由金华迁浦江,由浦江迁诸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江夏黄氏第三十七世孙、两浙提举公黄槻,告老还乡,游玩名山佳水,路过萧山黄竹塘即范蠡插鞭成竹处,见山水秀丽,田土沃饶,心甚喜欢,便由诸暨花亭迁居萧山,成为埭上黄氏始迁祖。 
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湘湖景色更加妖娆,前人诗云:“尖峰渐见雪澌澌,顷刻堆成白玉脂。”清乾隆时期“湘湖八景”之一的“尖峰积雪”,即指此。埭上黄氏很为祖先择居的这块风水宝地而骄傲,他们感念先祖的恩德,也感谢湘湖山水的哺育。 埭上黄氏与湘湖相生相息,热爱湘湖保护湘湖,历代子孙对湘湖的水利、交通、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多有贡献。有族人黄舍慷慨解囊以救贫困,魏骥为其撰《循理义士传》,对黄氏族人慷慨义举充满崇敬之情。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有回故乡探亲的黄九皋,为便利埭上黄河两岸乡人来往,便带头募捐,亲自设计,亲自监工,建成一座高大的4墩5孔石梁桥。旭日东升之时,朝阳照在桥梁上,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煞是好看。从此,不但乡人往来便捷,十里埭上黄平添了一处人文景观。后几修重建,有黄氏族人坚持不懈地组织募集并带头出资修葺桥梁。现在,残破的大桥依然横卧在埭上黄河上,凝聚着黄氏世代的心血。
元至正间(1341—1368),萧山县令於善发动民众疏浚湘湖,埭上黄氏人多族大,每天都有许多人积极参加,族长利用黄氏宗祠祠田所出,给参加浚湖族人提供午餐。黄九皋致仕居乡期间,上书巡按以去害剔蠹为言,认为萧山的西江塘非修筑加固不可。当局采纳建议,同意由衙门出面修筑西江塘,黄九皋以年迈之躯出现在筑塘工地,族人被竹山太公感动,纷纷助工。西江塘修筑后,“金堤之固,至今几百年而永赖”。 
历代黄氏族人还修筑湘湖湖堤,保护湘湖水利设施。湘湖十八霪穴,其中石岩霪、黄家霪在埭上黄一带,黄氏族人按湘湖用水则例管理,阻止私自偷放水的行为,保障当地农田用水需要。清末民初,埭上黄氏第二十三世孙黄元寿主张用现代股份制开垦湘湖,引进日本现代股份制企业管理办法,多次建议创办厚正垦务公司开垦湘湖荒地,论证并提出厚正公司在集股、招垦、利益分配上的具体办法。民国初期,当局创办湘湖农场,开垦建设湘湖实是受到他的启发。 不仅如此,埭上黄氏文人辈出,历代多诗文创作,丰富了湘湖地方文献。较为著名的如黄元寿,创作了诸多吟诵湘湖的传世佳篇,丰富了湘湖的艺文宝库。其中《湘湖杂咏》之一云:“范泥作瓦叠湖濆,赤埴青黎水底分。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山云。”不仅描写湘湖“山脚窑烟”景观,还记述湘湖支柱产业砖瓦业情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