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杭城旧影
 
匀碧斋纸号—中山中路144号、146号
来源:  作者:  日期:2017-03-02

匀碧斋纸号

——中山中路144号、146号


中山中路144号、146号(老门牌236号、238号),是匀碧斋纸号旧址。匀碧斋纸号旧址是一座中式三层小楼,建筑面积为305.51平方米,占地面积为0.175亩。


中山中路上有不少纸张店,但多数是经营机制纸张,只有“匀碧斋”、“浣花斋”两家,经营的是手工传统的宣纸,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是在这两家店看样定制宣纸。所以,流传于世上的不少著名书画作品,其纸张还是这两家纸店所生产的。 

 


老招牌透露的信息


匀碧斋纸号究竟开办于哪一年,如今已难以查考,来自绍兴东浦的汤家是在1933年接手匀碧斋纸号的,今年89岁的汤锦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家接手匀碧斋纸号前,经营‘匀碧斋’的老板叫林锡卿,店址是在渭泉池浴室对面,老门牌是中山中路217号、219号,现在这座老店铺已经被拆掉了。至于‘匀碧斋’开张于哪一年,我们也不是很清楚。”


但是,汤家保存有晚清著名书法家杨文莹(1838-1908)所书“匀碧斋名”的老招牌,落款是“光绪乙未夏”,光绪乙未年即1895年,也就是说,早在1895年前,匀碧斋纸号就已经问世了。而杨文莹是光绪三年(1877年)的进士,能为“匀碧斋”题写招牌,可见当时“匀碧斋”已经是名气不小。那么,林家后来为何要将“匀碧斋”转手给汤家呢?汤锦春向笔者介绍了其间的大致经过。


汤锦春的父亲叫汤文明(1881-1968),18岁那年就离开绍兴故乡,来杭州学生意,后来在羊坝头巷中的裕泰昌纸号内当学徒,学习制作各种宣纸。三年学徒满师后,汤文明就留在店内当伙计,干了相当长久。一直到汤锦春出生那年(1920年),有了一定积蓄的汤文明,在望江门外上木场巷租下房屋,创办一家“怡云斋”制纸作坊。汤锦春说:“当时,主要是做‘泥金’,也就是在油光纸上撒银粉,这种撒上银粉的纸主要用于写对联。那时的风俗,凡结婚、生子、搬家的,都要送对联,所以,这种撒了银粉的油光纸就成为热销商品。后来,我们的作坊也做虎皮笺等宣纸。”


汤文明的“怡云斋”作坊所加工制作的各种纸张,主要提供给杭州的纸店、裱画店销售,其中就有匀碧斋纸号。汤锦春说:“当时的经商规矩是:我们作坊先发货给店家,过一定的时间后再结帐。大约是在1933年,‘匀碧斋’在经营上出现了资金短缺问题,老板林锡卿拿不出钱支付我们所提供的商品,就将店卖给了我们。由于‘匀碧斋’一直是租房开店,所以,我们买下的‘匀碧斋’并不包括店屋。”


抗战期间弃店逃难


“匀碧斋”毕竟是有声望的老字号,所以,汤文明买下“匀碧斋”后,没有改换店名,杨文莹所书“匀碧斋名”等四块大招牌也就一直悬挂在店堂内。后来,汤文明也将望江门外的手工作坊迁入“匀碧斋”内,前面门店,后面作坊,销售汤家自己加工制作的各种纸张。


1937年11月,杭城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威胁,汤文明只得遗弃已经经营得比较顺手的“匀碧斋”,带着全家逃难去了绍兴东浦老家。由于没有安排看店的人员,临行前,他们将匀碧斋纸号的大门钉死了。


一年后,汤文明派儿子汤锦春去杭州察看一下“匀碧斋”的情况。汤锦春绕道塘栖来到杭州,走近“匀碧斋”,汤锦春大吃一惊,“匀碧斋”的大门已经洞开,走进店堂,只见满地是乱糟糟的宣纸,上面全是脚踏的印子。店堂、作坊一片狼藉。汤锦春说:“当时,我的眼泪就簌簌地流下来了。父亲多年创业的心血,一下子都被糟蹋了。”


由于汤锦春是单身一人来杭州,只得独自一人整理店屋,店里的所有纸张等物品都被糟蹋成了垃圾,所以,整理工作就相当繁重,汤锦春后来托人将店内的情况转告给在绍兴的父母,半年后,父母也赶到了杭州。由于店内的商品被糟蹋一空,又缺少资金,所以,“匀碧斋”一时也就无法复业。


汤锦春说:“在筹划‘匀碧斋’复业工作期间,我是住在店内,父母则居住在望江门外木场巷的房屋。他们每天进城来‘匀碧斋’,都要经过日本鬼子的岗哨,每次都要行礼。有一次,我母亲因为行礼迟了些,被日本鬼子打了几个巴掌,吓得着实不轻。”


1940年,汤文明夫妇终于使“匀碧斋”复业,一家人的生活终于又有了来源。

 


购买了自己的店屋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工商界人士扬眉吐气,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经营事业中。汤文明夫妇也指望“匀碧斋”的生意能有大的发展。然而,在1946年下半年,“匀碧斋”的房主正式通知汤文明夫妇:“中山中路217号、219号的房屋,将自己开店,不再出租”,要汤家早日腾出房屋。此后,汤家最大的事就是寻找店屋。


当时,中山中路上有一个“芝松救火会”,会长是章公达。汤文明的儿子汤锦春则是救火会中的小组长。后来,汤锦春获悉会长章公达想出售他开在中山中路上的大成协卷烟店,汤家便与章公达联系,洽谈房价。汤锦春说:“最后,双方达成的房价是10条黄金。搬家时,章家安装的一部电话留在了原址,为此,我们汤家又加付了1条黄金。”


1947年初春,中山中路236号、238号的门前,挂出了“匀碧斋纸号”的招牌。从清朝光绪年间,一直到抗战胜利之后,老字号“匀碧斋”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店屋。汤锦春说:“当时,中山中路236号、238号是一座中式二层楼房,考虑到既要开店、办作坊,又要用作住房,房屋还不太够用,后来,我们就在二层楼上又加盖了一层。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匀碧斋纸号旧址是三层楼房。”


进入1948年,汤文明经营的“匀碧斋”与绝大多数工商企业一样,都被推入困境。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导致物价飞涨,纸币贬值,汤锦春说:“那时,已经难以做生意了,作坊需要的原料根本就无法买到,我们‘匀碧斋’只能是有什么存货,就卖什么,勉强维持家庭成员的生存。”


“匀碧斋纸号”的老招牌一直挂到解放以后。公私合营时,“匀碧斋”、“浣花斋”合并为公私合营浣花斋文化用品商店,商店迁往解放街茅廊巷口(后又更名为群众文化用品商店)。“匀碧斋”旧址就此成为居民住房。

 


小店的顾客名人多


“匀碧斋”旧址只是两开间店面的小店铺,但是,当年与该店来往的顾客,却不少是名人。汤锦春说:“父亲在经营‘匀碧斋’时,与不少书画家结为好朋友,我当时是店里的业务联系人,也去过不少书画家的居所。”


由于“匀碧斋”制作的宣纸,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好,所以,不少书画家用的都是“匀碧斋”所制的宣纸。汤锦春说:“书画名家往往是定制纸张,我们先是提供给他们所要品种的样纸,他们试用后感到满意,然后,我们就按照他们的要求批量制作,一般一次做300张。做好后,由我这个业务联系人送货上门,在他们的家中结账。”


经常上门送货,也使汤锦春了解了一些著名书画家的用纸情况。他说:“潘天寿画的是写意山水,用笔有劲,所用宣纸往往是较厚重的‘煮锤夹宣’;沙孟海写字,用的是大笔,也相当有劲,所用宣纸也是‘煮锤夹宣’。”


汤锦春还向笔者展示了一种薄如蝉翼的宣纸——“蝉翼笺”,他说:“这种宣纸主要特点是薄如蝉的翅膀,是所有宣纸中最薄的一种,用于国画的工笔画。早年,杭州有一个叫王作人的画家,经常来‘匀碧斋’定制‘蝉翼笺’。”


经常去书画名家的居所送货结账,这些名家大师也都认识了“匀碧斋”的这名业务联系人。汤锦春说:“1951年2月,我们‘匀碧斋’接手杭州工人文化宫内的各项装裱业务。杭州工人文化宫开业前夕的一天,我正在宫内从事装裱,沙孟海先生被邀请来宫内书写墨宝。沙孟海看到我后,马上向我提出了定制宣纸的意向。后来,他就在桌面铺就的宣纸上写下四个大字,当场送给了我。遗憾的是:这张墨宝在‘文革’中不知去向,至今,我也回忆不起来当时沙老所书的究竟是哪四个大字。”


尽管丢了沙老的墨宝,但是,在汤锦春的家中还是悬挂有不少知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汤锦春说:“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后,书画家们相赠的,‘文革’以前的不少名家书画则都毁于十年动乱的年代。”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东山别墅 2024-11-13
西湖百亭|振鷺亭 2024-11-11
云端档案丨于谦故居 2024-11-04
【余杭风物遗迹】仓前的古桥 2024-10-25
75年砥砺前行,75年光影杭州①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