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演义作家蔡东藩先生(1877~1945),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了。他的故居临江书舍与他的创作有紧密的联系,读者们也许并不陌生。在他的11部历史演义的自序中,有两晋史、南北朝史、唐史、五代史、宋史、清史、民国史等8部演义称识于临江书舍;元史演义虽称识于上海寓庐,但大致还是临江书舍成的稿;至于前汉、后汉演义,虽未标明识于何处,但从成稿的时间看,亦是写于临江书舍的窗前灯下。从1914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20多年里,蔡东藩先生长期蛰居家乡,埋头创作,绝少外出。可以说,蔡东藩的历史演义都孕育在这里。 临江书舍在萧山临浦镇戴家桥边,系一幢坐北朝南的旧式房子,进门一小天井,迎面一排三间两层的楼房,砖木结构,是萧山、绍兴一带传统的民居建筑格局。黄褐色的木门窗,在檐口摇曳的瓦楞草,给人以质朴和古老的印象。楼上原为家人卧室,楼下中为堂前,东系厨房,西侧即蔡东藩先生读书著作之所,虽屋宇不大,但自成天地。据当地老人说,屋后本有个陈姓大园,草木萋萋,鸟啾蛙鸣,颇有点田园风味,现在已是房屋栉比,了无痕迹了。 蔡东藩先生雕像 先生原居临浦牛场头,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直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才以优贡生朝考入选,分发至福建以知县候补,只住了很短的时间,就称病归里。当时知识界“教育救国”、“小说救国”的呼声日高,这对报国无门的蔡东藩很有启发,渊博的史学素养,深厚的文学功力,加以朋友们的敦促,使他萌发了创作历史演义的意向。但因住房环境极差,遂决计迁居。其时镇上一金姓富绅,与蔡颇有交谊,并为酬答其教子之劳,将在戴家桥的一幢旧房,借给蔡东藩(后租赁),乃于1914年搬入。 他对新居比较满意,并因戴家桥又称临江第一桥,宅处桥边,故将所居名临江书舍。 蔡东藩先生的生活较有规律,习惯于早晨出街买菜,并在熟悉的店铺里看报纸、听街头新闻。几乎每日上午,都可以看到他穿着竹布长衫的瘦削身影,往来于戴家桥。下午及晚间,则专心创作。他身处斗室,神驰于祖国的历史长河,搜遗摄珍,勤奋不息。 他是近视眼,每当夏夜,苦于蚊多,只好穿上长裤、长袜,操笔灯下,仍不稍懈。在明史演义中,为写权奸严嵩事败,从六十七回“海刚峰刚正绝伦,邹应龙应梦劾奸”起,直写到六十九回“破奸谋严世蕃伏法”,洋洋万言,彻夜不辍,一气呵成,待到搁笔舒臂,已是东方破晓。 孔孝赓(商人)、何甫堂(清末举人),与蔡东藩过从较密,是临江书舍的常客,也是演义的最早读者。他们谈史论文,相知颇深。蔡东藩第一部历史演义——《清史演义》的出版,全仗孔孝赓在沪上为之奔走。 蔡东藩先生居临江书舍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亦是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年代。 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机多次轰炸萧山县城和临浦镇,他迁避至所前乡下。后日军侵入萧山,又转辗迁至诸暨草塔等地。1945年3月,饱经忧患的蔡东藩先生与世长辞,他来不及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没能回到他所眷恋的临江书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