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喜雨台”,“老杭州”几乎人人知晓,特别是爱好象棋和围棋的一二流棋手,终日流连其间,对其津津乐道,因为它曾经是杭州的“棋文化”中心,也是培养和锻炼棋手的“战场”。 喜雨台是新中国建立前杭城最大的茶楼,创始于1914年(民国3年)孙传芳主浙时期,由一个俗称“三老板”的裘姓嵊县人所开,地址在今延安路中段,即现小吕宋百货店和新会酒家一带的楼上。登楼的入口处,悬一横匾,上书“喜雨台”三字,并有“民国三年竺鸣涛题”字样。竺鸣涛出身武官,曾做过杭州警察局长。由他题名,具有威慑作用,以防不法之徒来此寻衅闹事。“喜雨台”之名,取北宋名士苏东坡名篇《喜雨亭记》中的“喜雨”之寓意,据说这也是竺鸣涛所提议。《喜雨亭记》 旧时,棋类属“在野项目”,棋艺的锻炼均赖自发结合,一般在茶店或民众教育馆等处进行。喜雨台创业初期,原先以茶文化为本色,兼及棋艺。登楼后,分为左右两厢,以两档屏风隔开。左厢为棋室,室内除排列茶桌凳椅外,还置有一只约2米见方的大棋盘,在名棋手表演时,供旁人观赏品评棋局。右厢为茶座,当时杭州的商贾都很喜欢到这里来品茶休憩,汇集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乃至邀集会议。其时,由于汽车运输业的兴起,十分需要商务洽谈的场所,他们就自然而然来这个地处黄金地段的喜雨台,边喝茶边商谈业务,使之渐成一处颇具有“行业茶会”性质的处所。随着时日的推进,左厢的棋室逐步扩展开来,到解放前夕,已成为杭城独具棋文化特色的茶楼。 登喜雨台下棋,得具有相当的实力,“臭棋”是上不了台面的,一般的人只能在一旁充当“看客”。经常在这里出现的,早期有被誉为“第一国手”的张冠英和满族名棋手关春林;中期曾经锻炼出饮誉全国的“双枪将”董文渊和以李友三为代表的“五虎一豹”;后期则常能见到两次全国象棋季军获得者、被称为“刘仙人”的刘忆慈和后来任杭州围棋教练的张李源等。 围棋 旧时,棋类从未进行过全国性比赛,地区性的比赛也很少进行。名手间棋艺交流常自发个别进行。喜雨台创办后,以棋会友,著名象棋高手罗天杨、周德裕、万启有、谢侠逊、连学正、窦国柱等应邀来杭作表演或比赛时,都喜爱到这个“棋市场”去品茶谈棋。省内一些地方的当地“棋王”,也以到此弈棋为荣。1952年,笔者有一次见到一个自称“诸暨棋王”的朱某人,满怀兴致,登喜雨台下棋。接战的是“五虎”中的李友三和冯阿青。一天下来,这位朱“棋王”被连拔十城,只得怏怏离去。 尽管喜雨台是杭城档次较高的茶楼,但由于旧的习惯势力和棋类的决胜性质,在喜雨台下棋多少总是要“博彩”的,一般以一壶茶资为起点。因此,一些经济拮据而棋艺较高的棋手,赖此为生,“彩金”也较高。一些人则偶尔以低彩金为注,表示下棋并不是为了钱。喜雨台还有一种“公彩法”,由棋迷出钱,请名手表演(比赛),这是因为名棋手们常常不愿自己出钱博彩,因此棋迷不能有较多的观摩学习机会;更由于棋迷的心中各有自己的“崇拜对象”,于是由“两派”的棋迷出钱,请各自的崇拜对象出战,赢者,棋手可得彩金;输者,棋手不输彩金,由他的崇拜者出钱。这种“公彩法”,对棋手是上算的,但负者必须承担向棋迷讲解棋局、棋势的义务。 象棋 新中国建立后,喜雨台的棋事活动仍活跃了一段时间,但“博彩”已被禁止。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叶,茶楼转业,棋事亦无形停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