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学术纵横
 
“有教无类”别解
来源:陈江明  作者:  日期:2018-04-27

    “有教无类”见《论语·卫灵公》。自《吕氏春秋·劝学篇》的解说及何晏引马融之说流传以后,后世注疏家皆因成说,几乎一致地认为,“有教无类”表明孔子的施教对象不分尊卑贫富,无有种类。本文以为,此说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从分析“有”与“无”所组成的成语的结构人手,再对《论语》作文本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有教无类”应解为“教育可以使人人都趋于善”或“只有教育才能使人人都趋于善”。

一  清以前对“有教无类”的注疏

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吕氏春秋·劝学篇》云:“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又引马融之语云:“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这是对“有教无类”较早的解释。朱熹《四书集注》在“有教无类”条下注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子此说,一方面发挥唐以前的成说,另一方面似又另辟了新义(此点详后)。清人所编《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卷十五在“有教无类”条下,先引马融之言,再“疏”曰:“正义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十三经注疏》是经学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影响甚巨,以至于今之教授、学者、新注疏家以及以白话文译经者,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有教无类”表明孔子施教对象不分尊卑贫富,无有种类;更有人以此作为“孔子是平民教育家”论断的依据。

 

二  “有”与“无”所组成的词语的结构分析

    《辞海》(1979丰7月修订本第1版)“有”字之下所列举的“有”与“无”所组成的词条如下:“有一无二”、“有才无命”、“有天无日”、“有死无二”、“有名无实”、“有始无终”、“有恃无恐”、“有教无类”、“有眼无珠”、“有备无患”、“有意无意”、“有头无尾”、“有治人无治法”,共十三条。按其组词结构可归纳为五类。()因果结构。例如“有恃无恐”(因为有恃所以无恐)、“有备无患”。()转折结构。例如“有才无命”(虽然有才却没有运命)、“有眼无珠”。()转折与反义相结合的结构。例子如“有名无实”(虽有名却无实)、“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有治人无治法”。此三例与第二种结构相同,也是一种转折结构,但又有不同,因为它们包含了一种反义关系;“有”与“无”之后的字(名与实、始与终、头与尾、治人与治法)的词意恰成反义。()递进结构。例如“有一无二”、“有死无二”、“有天无日”,此三例暗含有一种让步式的递进关系,如“有一无二”可释作“只有一就没有二”。()并列结构。例如“有意无意”。

 

三  “有教无类”的组词结构

    若按上文所归纳的五种组词类型,对照《辞源》上所罗列的“有”、“教”、“无”、“类”的各个义项,便不难确定“有教无类”的组词类型。(一)若为因果结构,则“有教无类”应解作“因为有教所以无类”。此处的“类”若作“种类”讲,说得通,即是说:教化的存在使人人都趋于善,所以人与人之间就无有种类之分。“类”字若用作“偏、不平”,在意思上可以说通,但与孔子的思想不甚符合。(二)若为转折结构,则应解作“虽有教却无类”。意思上说不通。(三)若为转折与反义相结合的结构,同(二)一样说不通,且“教”与“类”构成不了反义关系。(四)若为并列结构,这一结构要求“有”与“无”之后的字应该相同,如“有意无意”。(五)若为递进结构,按其让步式特证,则可作如下理解:只要“有教”就“无类”;根据“有”、“教”、“无”、“类”四字的各自义项,有一种组合符合这种让步式的递进结构,就是“为教没有种类”;因为它是一种让步式的结构,所以不能将此释为“施教不分对象”之意,而应释为:只有教育才能使人人都趋于善,这

样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种类之分了。

    据上分析,在词语结构上,既可将“有教无类”视作因果结构,也可视为递进结构。在词意上,两者相近:孔子在说“有教无类”时,并非指教育的对象问题,而是在强调教育的功能。

 

四  孔子思想中的“善”

   “善”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史记·孔子世家》引《论语·述而》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史记集解》引孔安国语曰:“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也。”此可见,“德”、“学”、“义”、“善”在孔子的德教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论语》是今人了解孔子思想最重要的材料。对孔子思想中“善”的概念的分析自然应建立在对《论语》作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据统计,《论语》中“善”字共出现四十处,其中出自孔子之口的有二十八处,再除去用作动词(意为“善于、擅长”,如《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善”与用作叹词(如“善夫”、“善哉”)的“善”之外,尚有二十二处。限于篇幅,不便胪举,但可归纳为如下四类:

    (一)泛指好的、有价值的或值得学习的品质。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二)将“善”视作一种极高的道德的或艺术的标准。如孔子认为政令条教只有“以仁守之”、“以庄莅之”、“动之以礼”,才能得民,才算达尽善之道。(卫灵公)

    (三)孔子提出了一个“善人”概念。《论语·先进》载:“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善人”是指在道德修养上仅次于“圣人”的一类人。

    (四)善的教化。孔子主张“举善而教”;(为政)孔子还认为为政只是一个对民众进行善的教化的过程。(颜渊)

    总之,“善”在孔子的思想中居有重要地位。对《论语》的文本分析可以证明:上文将“有教无类”释为“只有教育才能使人人都趋于善”,并非牵强之论。

五  余论

《论语》的语录体编排,各章基本上没有上下文,是后人准确释读《论语》的一大障碍。以本文考释的主题来说,在《论吾》中只有六个字“子曰:‘有教无类’”。其上、下文与“有教无类”皆不相关,故我们无从得知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语境和情境。若从逻辑上推演,我们倒可以从《论语》中找到些证据,孔子施教并非不分对象。例如:“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等等。

    所以,我们以为将“有教无类”释为“孔子施教不分对象”是站不住脚的,以此作为支撑“孔子是平民教育家”论断的证据是不谨慎的。其实,前文所引朱子之言,早已为我们提供了考索“有教无类”真义的契机。又,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皇疏”云:“……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在朱、刘二氏的见解中已经点出了对“有教无类”的我们所认为的确解。

 

相关内容
胡斌:皇权的虚与实:宋孝宗朝的两宫体制运行 2024-12-18
元代马哥孛罗诸外国人所见之杭州 2024-12-10
吴钦根|谭献与章太炎交游始末考 2024-12-04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观念 2024-11-19
吴铮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辨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