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特别关注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人人都是悦读推荐官 | “钱…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
熟悉的陌生人
禹杭履迹
 
茶园即梨园 唱红“盖叫天”
来源:薛家柱  作者:  日期:2018-05-03

一艘满载戏班的大航船,沿着京杭大运河缓缓驶来,在拱宸桥东侧大同街104号的码头靠岸。从船上走下了一群不同相貌、不同装束的戏子,好奇地打量着这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曾九次南巡的大运河南端重镇。跟随在后面的是个14岁的年轻小伙子,他似乎对杭州分外有兴趣。

隋唐以来,钱塘自古繁华。大运河边,商肆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灯火楼台。南宋迁都后,杭州沿袭汴京传统,运河两岸的茶楼酒馆、勾栏瓦子,遍地都是。一时间锣鼓管弦,声声不绝,充分提供老百姓娱乐、休息的场所。茶馆成为旅客游人最好的休憩与餐饮的场所。

在运河里靠运输为生的大批船工和渔民,在拱墅码头装卸货物之后,需要短暂的休息和商量运输业务,到茶楼看戏、喝茶聊天是最好去处。戏曲(一般为素唱或小折子戏)走进茶馆,又提升和丰富了茶馆的内涵,两厢互补,皆大欢喜。茶园即梨园,最初还有一段歪打正着的传闻,说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皇帝驾崩了,依据当时清廷规定,天下三年内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这个规定对于以演出为生的演员们来说,可是个要命的大事。咋办办呢?戏曲演员们一合计,打了一个“擦边球”,把原来在戏园里的演出搬到了茶馆里去,不就峰回路转了吗?因为演员在茶馆里唱戏若有人来查,可以喝茶作幌子。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喝茶是生活的必需,不是什么娱乐活动。这样也就能躲过官方的查问了。于是,由戏园和茶园合二为一的大茶园就应运而生了。

晚清时期,进出茶馆已成为杭州居民日常生活—项重要内容。茶叶原本是杭州特产,杭州人爱喝茶,茶是最佳的饮料。不管富人还是穷汉,每天都要喝茶。孵茶馆,是杭州人自南宋以来的主要生活方式。因此运河边到处是大小茶园、茶楼,从大清早到深夜,都是顾客盈门,比今天的酒吧、咖啡馆还热闹。

晚晴《点石斋画报》中的茶馆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运河码头商业的发展,拱宸桥一带的茶园、茶楼里都成为喝茶兼演出的休闲场所。最早开设的戏院为天仙茶园,位于拱宸桥二马路,光绪二十年(1894)开张,演出的多为京剧。这个茶园的正中为戏台,大厅摆满方桌,—桌六座,一排六桌,可排上四五排,共约100多个座位。楼上是包厢,为贵宾雅座。

清末戏茶园

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杭州白话报》报道,名伶李庆堂等都到过天仙茶园演出京戏。最早来拱宸桥演出京剧的大都是京津的名角儿。如—度为给慈禧太后演出的孙菊仙,他在拱宸桥“天仙茶园”演出过最拿手戏《逍遥津》、《完璧归赵》、《骂杨广》、《金马门》等名剧。一度也是“内廷供奉”的谭鑫培也到拱宸桥献艺,表演他谭派的名剧《李陵碑》、《秦琼卖马》、《空城计》、《定军山》、《汾河湾》等,轰动一时,城内的杭州市民都赶到拱宸桥来观赏。拱宸桥,可说是谭鑫培发迹的地方。

今天,这个从北方来的小伙子叫张英杰, 1888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一佃农之家。高阳乡下的许多小孩都被人带到外地学戏。张英的跟他两位哥哥,也是如此。其长兄张英甫,艺名“赛阵风”,工武旦。四哥张英俊,艺名“七金子”,工文武老生。八岁时,张英杰进了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戏。十岁时,以“小金豆子”艺名在天津正式登台。其后辗转上海、汉口等地演出。十四岁那年,他首次到杭州演出,地点就在拱宸桥边的天仙茶园。

张英杰看到当时的杭州并不十分热闹,戏剧不像北方北京、天津那样繁荣;特别是剧种不多(那时连越剧都还没有)、戏馆少,唱戏的艺人更寥寥无几。只有拱宸桥这个运河码头还比较繁华,南来北往跑码头的人多,戏院已经有了阳春、天仙、福仙、荣华等四家。张英杰他们就在天仙茶园开班唱戏。

谁知道还没到杭州,大哥“赛阵风”突然病倒了,不得不辍演。这可怎么办?顿时将班主难坏了!急得团团转。刚到一个城市,戏班就因主角病倒辍演,那戏班怎么能在杭州打响呢?再说停演一天,那么多演职员张大嘴巴等着吃饭,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戏班刚在天仙茶园安顿下来,班主就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对策,如何采取应急措施。没想到年少气盛的张英杰,当场拍胸脯喊出:“我来顶上!”大家惊讶地望着他,你上?你还没有名气啊,连个艺名都没有呢,就想唱主角?“对!我就想在杭州唱响。”张英杰壮志凌云地放出豪言。班主也没其它更好办法,便决定张英杰在杭州搭班,开始在拱宸桥东的天仙茶园唱戏。

张英杰在天仙茶园搭班子唱老生。因为当时唱京戏老生的数“谭叫天”谭鑫培名气最大。还有一位艺名为“小叫天”的,来杭州在天仙、阳春茶园轮番演出数月,已唱红了拱宸桥,轰动杭州城。张英杰当时虽然名不经传,但年少气盛,好胜心强,索性给自己取了一个“盖叫天”的艺名,发誓要盖过所有“叫天”。

于是在天仙茶园门口挂起了“盖叫天”这块牌子。三天“打炮戏”,第一天上演的剧目为《天水关》,他唱老生诸葛亮。第二天,他演《翠屏山》中的武生石秀。第三天,他演《断太后》中的老旦李太后。一个刚出道的14岁少年,三天饰演三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而且演技那么出色!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于是,盖叫天在拱宸桥一炮打响,一唱走红,真的成为盖叫天了。因此人们就渐渐忘记了他的真名张英杰,而叫他的艺名盖叫天。他特别擅演武生戏,曾在“天仙茶园”较长时间演出过《十八扯》、《血溅鸳鸯楼》等戏,维妙维肖地扮演了《水浒》中刀拼西门庆的武二郎。他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武生风格,兼收昆剧和各派武生表演的艺术特长。擅演全本《武松》、《一箭仇》、《恶虎村》、《垓下之战》等戏,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活武松”。

从此,盖叫天沿着运河水一下子红遍杭宁沪与大江南北,“江南活武松”名扬全国。盖叫天也在杭州安家,最后长眠在西子湖边。

无独有偶,京剧大师周信芳5岁那年,父亲把他带到杭州拱宸桥拜师学艺,7岁以艺名“七龄童”在拱宸桥的天仙茶园登台演“娃娃生”,后来以“麒(七)麟(龄)童”艺名红遍大江南北,形成他独特的“麒派”老生风格。

除了京剧,浙江最大的地方剧种越剧(开头叫“的笃班”)也在上个世纪初,开始在运河两岸码头、集镇等城乡各处演出。最初到拱宸桥天仙、阳春、荣华茶园演出越剧的是女子越剧班的筱丹桂,这种温文尔雅、才子佳人戏颇受杭州人的好评,特别是妇女观众喜爱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湿了手绢才过瘾。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1934年前后主要在杭州各大戏院演出,多次到拱宸桥献演。她先后塑造了《盘夫索夫》的严兰贞,《碧玉簪》的李秀英,以及西施、花木兰等巾帼英雄动人形象,有“越剧皇后”之美称。所以说:茶园即梨园,唱红了多少名角儿。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园副主席,五、六、七、八届杭州市政协常委)

相关内容
灵隐山下的钱塘县治 2025-01-02
吴山广场旁这个“小区”曾出过大人物!他的一个决定,救下好多人… 2025-01-02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游记》 2024-12-30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周贺诗集》 2024-12-30
湘湖轶事|何舜宾与知县邹鲁 2024-12-3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