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文史动态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特别关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故物沧桑
 
话说杭州金莲寺
来源:  作者:龚玉和  日期:2018-06-26

金莲寺,在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乡龙门坎村(小和山),寺院东南为老焦山,西南是午潮山,南面山脚,即今龙门坎村(白龙潭景区)。山上翠木茶园,云雾缭绕,老石板铺路,似有超凡脱俗之感。

1.jpg

(杭州小和山金莲寺/2009)

“三山香市”之一(翻三山,烧跑香)

晚清、民国时期,金莲寺香火甚盛,堪与天竺三寺媲美。市人将龙坞之金莲寺、天竺之观音寺、西溪之东岳庙放在一起,并称“三山香市”。 香客以杭嘉湖、宁绍、苏南等地百姓居多。

早先,各村乡均有自发的香会,每到佛事季节,由长者带队,数人,数十人,上百人,甚或,数百人的进香队伍,以烧遍此三座山的寺院香烛,才能够称得上“礼佛心诚”。

由此,每到佛事季节,大批香客浩浩荡荡开上山来,头裹白毛巾,肩挂“朝山进香”黄布袋。一天之内,来回数十公里,烧遍三山之香,人有“翻三山,烧跑香”之说。

金莲禅寺,江南名寺

北宋年间,龙坞乡就有悟空寺;到了南宋时,又建光明寺等,定乡(上泗)一带香火旺盛,非比别处。

明代万历年«钱塘县志»有“小和山金莲寺”句。

清道光、同治年间,定乡(今之江度假区旧称定乡)人张道编撰的《定乡小识》记载:“小和山在龙门山东,多竹树,游人登山,行翠雾中,山径盘曲,十步一折。南出龙门坑,抵转塘以达于江(钱塘江),北下西溪,绝顶有金莲寺。定乡之山以‘和’字名者有三,大和山在湖步(埠);中和山在(大)朱桥,其次为小和山也。…命名未义何意,惟大和聂氏志作大湖似以近石湖(今铜鉴湖)而名,然三山鼎峙,而小和(山)特以神宇著名,”

文中的神宇,指的就是金莲禅寺。

据传,小和山上旧有塘池,水源终年不断,池中莲花盛开,色呈金黄,遂名金莲寺。由此可见,至少在四、五百年前就有金莲古刹。

2.jpg

(上泗金莲寺调研/左起作者、俞宸亭、乾慧法师/2009)

据《之江胜景》(注1)记载,金莲寺的鼎盛时期应当在晚清与民国年间,寺院规模宏大,有菩萨数十尊,奉祀释迦牟尼、玄武圣帝、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文殊、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寺内名人题额、题联甚多。寺前,匾额“金莲禅寺”传为彭公手书。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莲寺成为江南一个著名佛教胜地,与灵隐寺、东岳庙、法华寺三所寺院并列为杭州城郊的三大庙寺之一,嘉兴的宗德寺、余杭的龙泉寺和上泗的俦善寺、夕照庵只能屈居为其属寺。

不难看出,当时金莲寺规模之大、香火之盛,非同小可。 

3.jpg

小和山金莲寺山门/1948冬/拍摄者(留下居民)顾振祖

只是到了一九五八年,金莲寺被拆除,寺院地基尚存,仍随处可见断墙残壁、古陶瓷与砖瓦碎片。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由龙门坎村民集资在原地建了一个小庙,规模、装饰程度,远不能与昔日金莲寺相提并论。寺院虽不大(供奉有释迦弁尼、送子观音、财神菩萨等),香火依然旺盛。今寺院乾慧法师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每年至此进香者不少于数万人之众,尤其是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等佛事季节,除附近村民外,萧山、余杭乃至苏北、宁绍、上海的香客居多。

由于金莲寺香火不断,香客甚多,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到金莲寺调研/视察,了解情况。这里山体峻美,植被繁茂,物产丰富,人文积淀深厚,为杭州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每年来的游客、香客众多,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城内灵隐寺、城外金莲寺”

多年以来,小和山是一个宗教圣地。据健在的上泗耆老记忆,昔日金莲寺建筑规模宏大,佛、道菩萨数百尊(“佛道兼融”),上山进香朝拜者众多。为一个“佛道合一”寺观。佛家神尊有:释迦佛祖、观音、文殊和罗汉堂等数百尊。而坐镇大雄宝殿的却是“玄武圣帝”。

圣帝的武侍从灵官,另设灵观殿。 

            4.jpg

(小和山金莲寺背面晒台/1948)

每年开春,各地香会成员纷至沓来,有杭嘉湖的“如意集”、长兴的“永安集”、萧山的“同庆集”、杭州的“报恩老集”、“报恩新集”、上海的“竹安集”数十个香会。香会团体一到,成群结队、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开上山来,四人抬一对龙凤花烛(两人抬一支)、两人抬一捆大香。每年香市,戏班子、民间艺人也随之上山,日夜演出,小贩商家不失时机地摆上摊子,出售货物,附近村子的乡民也将土产拿出来出售,由此,山上山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有“城内灵隐寺、城外金莲寺”之说。小和香市,由此得名。

香客、游客络绎不绝,为了便利往来金莲寺客人,抗战胜利后,还专门修建了杭州城里通往小和山脚的公路(此路为杭州城里到市郊最早的公路)。香客进香后,总要带几只竹篮回家。因此,“小和山竹篮”闻名沪杭嘉湖绍一带,也成为龙坞乡的一个特色产品。

小和山下是龙门坎村(现有五百四十余户人家/二千多村民,以葛姓居多)。由于金莲寺香火兴旺,对于龙坞乡以及附近村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尤其是龙门坎村民受益最多。

“佛、道合一”寺院

小和山海拔278米,上世纪三十年代,作家郁达夫到小和山游历,在他的著作«龙门山路»中说,从草本书里看到,知道圣帝原是一位太子。在武当山出家修行,手执宝剑、头戴金圈,成为一位伏魔大帝。还有一个经他收服的灵官,也是他最信任、最得意的侍从都头。

据郁先生推测,圣帝菩萨受到佛家影响。虽然释迦是皇太子,同样也是入山修道者,历经苦难才修成正果,和圣帝的经历一样。

道家见佛家在中国的盛行,才有了这样一传说。

郁先生又说,杭州西溪一带有许多“真武庙、灵官殿”,小和山金莲寺前身是“真武庙”,原在老焦山(殿基尚存),香火旺盛。

龙门坎有一位村民,为方便朝拜者,想背“圣帝像”下山供奉。谁知背到老焦山下的小和山,休息了一下,再背使尽力气也背不起来。这位村民猜想,大约是圣帝菩萨不肯走了,因此,就在小和山建庙供奉。自此,将老焦山上的真武庙移建在小和山上了。

那么,“真武庙”如何演变成金莲寺呢?

据说,明代小和山真武庙香火甚旺,吴山城隍庙的庙祝看中这块风水宝地,欲想兼管;也有人说,午潮山同春观想来兼并小和山寺院。

因而,小和山道人为了自立门户,托名人书写“金莲禅寺”匾额(传为请彭公手书),高悬于山门。自此,道人改穿袈裟,并雕了佛像(如来、文殊、观音和罗汉堂)数百尊。又因为这个寺院前身是真武庙(道观),所以,坐镇大雄宝殿的仍是真武圣帝,成为一所“佛道合一”的寺院(金莲寺)。

从这个传说中不难看出,在江南地区,佛教、道教,相互兼容,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信众见菩萨就拜(没有门户之分),无分拜的是那路圣贤。

小和山“上香古道”

从小和山脚上山之路为一条明清古道,曲折盘旋,清一色青石板铺就(石阶),宽3-4米,台阶上青苔斑驳,山石掺杂,古趣横生。

 

    

5.jpg

(小和山青石板铺就的明清时期的上香古道/2009)

葛以华老师(龙门坎长者)说,相传,金莲寺供奉道教玄武大帝像,原先供奉在老焦山上的一个小道观里。

某日,龙门坎一位村民背回村就近供奉。

但是,背神像背到小和山古道上歇脚,就再也背不动了。

于是,村民在小和山建庙,将菩萨供奉在那里,取名金莲寺(此说与郁达夫笔下故事类似)。后来,金莲寺迭经扩建,寺院田产多达百亩,每年收入用于寺庙开支。

寺内奉祀还供祀了关(云长)圣帝菩萨。

今天,古道的一段已新筑扶栏。另一条路由留下方向上山(旧时,此路为转塘、留下交通的捷径,往来行人不少)。古道两旁为龙门坎茶园(为龙井茶原产地之一)。

金莲寺传说之一:“入寺先赋诗”

古人金莲寺礼佛有赋诗习俗。

相传,有个秀才赴京赶考,途经定山,听说金莲寺香火灵验,欲往寺院烧香拜佛,保佑功名顺利。

路上,遇见一位也要去进香女子,与其同行。

来到小和山下的清和桥畔,被一位小和尚拦住,双手合十,念声“阿弥陀佛”,说道:“本庙有规矩,凡到敝庙进香者,须先赋诗一首,请施主遵行。”

秀才以为这是一方寺院行规,请和尚出题;那位女子听了,随之提出以“清和桥”三字为引,每人选取一字赋诗。

秀才请小和尚先赋。小和尚脱口吟道:“有水是清,无水是青,去水加争便是静。静静寺院人人爱,我去请个佛爷来!”

秀才接着吟诵:“有口是和,无口是禾,去口加斗便是科。科科功名人人爱,我赴京城考中状元来!”

随后,轮到那个女子,也吟上:“有木是桥,无木是乔,去木加女便是娇。娇娇女子人人爱,回去找个夫君来!”

刚赋就,众人拍手齐声称赞:“妙哉!妙哉!”

 金莲寺传说之二,“金莲月色”

金莲寺处于小和山脊,登山赏月,仰首望天,明月高悬,环顾四周,峰峦耸立,高低有序;山影朦胧,绵延起伏;峡谷深邃。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倾洒如注,岚烟碧澈;层层叠叠的树木竹林、黑黝黝的山影与月光相互辉映,谷风徐来,竹树婆娑,朦胧之中,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金莲烟月”由此得名。

先人月夜登寺赏景,留下诗文:

“秋月圆时正好观,江山如故昔人非;

只应金莲梅花月,照见荒寺独鹤归。”

诗人对于金莲寺赏月,营造了一种有别于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月岩望月”的韵味。

金莲寺传说之三,与“不肯去观音庙”相似

金莲寺与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南海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有异曲同工之妙。普陀“不肯去观音院”,五代后梁时,日本和尚慧锷游历了诸多名山古刹后,在五台山寺院见到檀香木雕成的观音佛像,栩栩如生。方长见慧锷爱不释手,便送观音佛像给了他。

慧锷和尚在普陀准备出海回国,一连三天出海,航船刚到港外就遇到了狂风巨浪,不得不折回,显然观音无意东渡。

于是,日本和尚只好将佛像寄住的小庵堂,连夜画了张观音菩萨像带回日本。留下檀香观音佛像的小庵堂,被称为“不肯去观音院”。

金莲寺也有一个故事。据传,某日,一位龙门坑村乡民到城里卖完了竹篮,翻午潮山回家。

在老焦山的道观里看到一尊供奉的玄武大帝神像。

老农停下脚步仔细端详,越看越出神,越看越喜欢。

道长见他爱不释手,便说,你将玄武大帝神像请回家供奉罢。农夫惊喜万分,背起神像,想请回村祀拜。

未料,农夫从老焦山一路背下来,宝像越背越沉,越背越累,到小和山无论如何也走不动了。他刚坐下歇歇力,山中起了大雾,越来越浓,迷迷茫茫,不多会似乎整个山谷都被隐没了。

农夫摸至一个背风处,置稳玄武大帝像,靠着岩石想休息一下。

不知何故,他竟然迷迷蒙蒙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大雾渐渐淡去,阳光穿过树林,照在玄武大帝像上,仿佛给宝像罩了一层光辉。面前有条小溪,清澈见底。潭中长着莲花,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老农见此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正是建佛院的好去处。于是,就地建庙奉祀,取名金莲寺。

金莲寺与小和山

小和山上有金莲寺,为什么叫小和山?史书记载有限。不过,在西溪地区,湖埠有大和山,朱桥有中和山,古荡有老和山,剩下的就是小和山了。大和山,似作“大湖山”,因靠近石湖(铜鉴湖)而得名。小和山以多庙宇而著名。

古人有《小和山》诗,曰:

“遥探绝境入深山,指顾云烟飘渺间;

西抱春江东越水,上连天府下尘寰;

风回空谷幽兰馥,日落疏林倦鸟还;

多少游人曾到此,可能比只老僧闲。”

小和山东是高于小和山160米的老焦山,西南面是午潮山。由山南可达龙门坎村,游客可沿着小和山岭脊山道往西走,有一条山路直达午潮山。此路两边杂树高耸,野趣横生,一边可眺山下“小和山高校园区”漂亮的楼房,另一边则是连绵不断的龙门山脉。

山上茶园、杂树、村落、山坡,碧绿一片,植被极佳,满山遍野绿树丛中夹杂着映山紫、映山红,令人赏心悦目。

据传,小和山上的映山紫是西湖周边群山中数量最多之地。

此外,山脊的另一种树木,便是“青岗”,此树种较珍贵,培植不易,但是小和山上却有着成片野生青岗树。

 

6.jpg 

(修筑中的游步道/2009)

小和山脊游步道从2008年10月开工,民工用驴子将山石、水泥运上山进行铺设,颇为费劲。时至今天,晨练客不少。他们由转塘、龙门坎村或留下方向而来,过山后,再搭车回家。

为之江增添人文景观

小和山最出名的物产是竹篮,品种有大方篮、元宝篮、小庄篮、中庄篮、铜盆篮、盈花篮、茶叶篮、饭篮十余种。早年上海、苏北等地香客多要买竹篮带回家(成为小和山名产)。

据当地长者说,旧时小和山不仅竹篮出名,而且,小和佛茶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市场上好销,由于沾了金莲寺的光,成为“小和香市”的主打产品(今小和山茶为龙井极品茶原产地之一)。

自从2009年修筑西山游步道后,便捷了登山客(特别是晨练者),他们由龙坞或小和山高教园区翻山过来,然后,循古道转车回家。

近年来,信众与当地居民集资对金莲寺重新整修,显而易见,寺院的恢复,可以以西山游步道为线索,将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同春观抗日纪念地、子午泉、小和山龙井极品茶原产地(小和佛茶),以及老焦山、白龙潭景区连成一线,同时提升龙坞地区物产的知名度,有望为杭州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增添新的人文胜景,对于该地区今后的经济发展不无助益。

注1 拙作《之江胜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由政协杭州西湖区委员会编,为清《定乡小识》后第一本介绍上泗(之江旅游区)文史、经济、旅游、社会等综合性书籍)


 

 


相关内容
西湖摩崖百品之最:大唐杭州刺史卢元辅诗刻 2020-12-18
杭州古地图的变迁史 2020-11-0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诂经精舍 2020-10-20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紫阳书院 2020-10-1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崇文书院 2020-10-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