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文史动态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特别关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人才荟萃广集智 崇文鉴史启新…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故物沧桑
 
杭州市区街巷地名变迁(一)
来源:360图书馆  作者:  日期:2018-07-10

杭州市区道路纵横,街巷网布,共达1600余条。众多的街巷,在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沉积着杭州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兹选取历史较久,知名度较高、较为重要的街巷地名加以记述。

一 市区主要街路

环城路  分东、西、北三路。南起城站路东端,北至艮山路西端,名环城东路;环城东路北端折西至武林门莫干山路南端,名环城北路;环城北路西端折南至湖滨路北端,名环城西路。为杭州市交通主干道,路沿杭州旧城基,故名。

复兴街  南起虎跑路,北接凤山路。清称江干大街,民国时由南到北称白塔岭、新开路、化仙桥塘上、红庙街、花牌楼、海月桥塘上、洋泮桥外街、美政桥外街、诸桥外街、龙舌咀大街。抗战胜利后以中华复兴之意,统称复兴街。

秋涛路 南起复兴街,北至清泰街,宋称浙江塘,秋涛拍岸,是观潮胜地。清在螺蛳埠建秋涛宫。民国时筑路,名秋涛路,又名杭海路。后将三廊庙前、兵马司巷、总管塘等路段并入,统称秋涛路。

望江路 东起秋涛路,西接鼓楼湾 ,以望江门得名。西段(铁路以西)因南宋有演教寺,元时称演教寺前,清至民国 称望江门直街(草桥门直街)、望仙桥直街,建国后称望江街。东段1959年新筑,命名望江路。1981年两段合并,统称望江路。

凯旋路  南起清泰街与秋涛路相对,北至艮山路西端与机场 路相接。民国时筑路,称杭海路也称杭平汽车路、杭塘汽车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称凯旋路。1957年北段改名杭笕路,1972年复统称凯旋路。

江城路  南起凤山路南段与复兴街相接,北至城站。以位在旧城基和城河附近,故名。南段宋为通嘉会门之大道,清末至民国称候潮门外直街,俗称候潮路。中段自候潮路至雄镇楼,清至民国称候潮门直街,或雄镇楼直街。自雄镇楼至望江路,南宋称车驾桥,清称包衙前,民国称车驾桥直街。北段自望江门至城站广场,宋称马坡巷,清至民国称上、下羊市街。1953年全路拓宽。1981年撤销各段路名,统称江城路。

艮山路  西起环城东路北端,东至七堡接杭海路。东段彭埠至七堡段原为民国时杭海路支线。1969年拓宽,1981年以近艮山门,命名艮山路。

建国路  南起望江路西段,北至朝晖路。以清泰街、庆春路为界分别称建国南、中、北 三路。南段宋名竹竿巷,明称板儿巷、白花蛇散巷,清称上、中、下板儿巷,为杭城较古老街道之一;中段宋称小粉墙,明称崇新巷,清名石牌楼、小粉墙、金铜桥 、普安街;北段明称艮山门大街、东营街,又称东街。民国时庆春路以北统称东街路。抗战胜利后始名建国南、中、北三路。1965年与1972年建国北路从艮山门向北延伸至朝晖路。

中河路  南起凤山桥,北过中河路立交桥接上塘路。因路沿中河,故名。1984年7月后在治理中河时,拆沿岸民房建路,为市区南北交通主干道。中山路  南连凤山路,北至朝晖路接河东路,以鼓楼、众安桥为界分别称中山南、中、北路。南宋时为皇帝至景灵宫祀祖御道,名御街(南起和宁门,北至天水院桥,西折至万寿亭)。明嘉靖后渐为民居占用,官道遂狭。民国时拓宽建路,分段赋名,自南而北称:凤山门大街、凤山门直街、大学士牌楼、察院前直街、水师前直街、清河坊、太平坊、保佑坊、寿安坊、里仁坊、弼教坊、同春坊、小学前、观桥街、孝子坊等。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统名中山路。

浣纱路  南起开元路,北至庆春路。以浣纱河得名。浣纱河宋名清湖河,又名西河,清在旗营内者亦叫营河,沿河两岸民国时称浣纱东路、浣纱西路。1973年废河改建人防坑道,合两路为一,1981年命名浣纱路。

延安路  南起开元路,北至体育场路武林广场。清时南段在旗营内,因正对营门延龄门,名延龄大街。民国初拆旗营,向北延伸至庆春路,名延龄路。1962年复向北拓展至体育场路。1966年更名延安路。

 湖滨路  南起解放路西端,北至少年宫广场。路滨湖而行,故名。原为杭州西城墙,民国初拆城筑路,钱塘门以北称圣塘路,以南称湖滨路。1959年两路合并,统称湖滨路。

 武林路  南起小车桥,北至环城北路。以武林门得名。宋时为钱塘门至余杭门车马路,清称武林门直街、西大街。民国初北段称西大街,南段称万寿桥直街。1946年统改武林路。1966年改名长征路,1981年复名武林路。

 河坊街  东起佑圣观路接断河头,西至南山路。以清河坊得名。民国时自东至西分段称新宫桥、竹斋街、河坊街、府前街,解放后统称河坊街,1966年改名勤俭路,1981年复称河坊街。

清泰街  东起杭海路,西至中山中路羊坝头。以清泰门得名,清称清泰门直街、荐桥直街。民国时初称清泰门直街、荐桥路,后称清泰街。1967年改名立新路,1981年清泰门外直街并入,统称清泰街。

平海路  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湖滨路。清时在旗营中部,民国初建路,名平海街,以路东段原为旗营平海门,故名。抗战胜利后改名英士街,1966年改名工人路,1981年复名平海路。

开元路  东起中山中路,西至南山路,以开元桥得名。清为旗营南墙基。开元桥宋名将军桥,民国时因朱瑞为兴武将军改名兴武桥,以故开元路也曾名兴武路。今桥废名存。

人民路  东起浣纱路,西至南山路。民国时,西段称将军路(清将军署在此),东段称慈幼路。1966年因路南为人民大会堂,统名人民路。

解放路  东起环城东路金衙庄,西接南山路。自东而西宋称丰 乐坊、义和坊、寿安坊、甘泉坊。清名金衙庄、珍珠巷、葵巷、横大方伯、官巷、迎紫门大街、井亭大街、院后街。后三街在清旗营内,民国时统称迎紫路。官巷口 以东至葵巷统称新民路。1946年两路合并改名中正街。1949年杭州解放,改名解放路。1959年拆并珍珠巷、金衙庄东延至环城东路。

庆春路  东起凯旋路,西至东坡路,以庆春门得名。清末民初将盐桥街、菜市桥直街、庆春门直街等路段改称庆春路(又名庆春街)。众安桥以西原为旗营,民国初拆营建路,初称钱塘路,后分段称众安桥河下、法院路、性存路。1964年统称庆春路。1966年改名青春路,1981年庆春门外直街并入,复名庆春路。

体育场路  东起环城东路,西至保路。清代自东至西称成衙营、仓街、楚军营盘、箭杆巷、小火弄、大火弄、同井弄等。民国时分段称陈衙营、大仓前、大营盘路。1946年练兵场(俗呼大操场)改作体育场,路也改名体育场路。1959年拓宽,1981年东段陈衙营和西段朝晖路并入。

机场路  南起艮山路西端,北至笕桥机场大营门。因路通机场,故名。民国初期路称杭海路,后又称杭平路、中央航校路。抗战胜利后称凯旋路。解放后称杭笕路。1966年改名红卫兵路,1981年更名机场路。

石桥路  南起机场路,北至半山桥接半山路。路以明嘉靖年间所建之石桥而得名。

东新路  南起拱宸桥绍兴路,北至上塘桥路。原为城郊便道,解放后扩建为大路。因地属东新乡,故名。

朝晖路  南起环城东路北端,北折西至中山北路北段。民国时称城外大道、余杭汽车路,1981年流水桥至城东路段并入,命名朝晖路。

绍兴路  南起朝晖路,北折西至舟山路。

上塘路  南起朝晖路,北至大关路。1980年建,因地处上塘河西侧,故名上塘路。

沈半路  南起绍兴路,北折西接半山路。路南端为沈塘湾,西端是半山镇,以起讫地名首字复合得名。

半山路  南起半山桥,北折西至杭州钢铁厂再往北接 临半路。因地处半山南麓,故名。

湖墅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小河路,以卖鱼桥为界分称湖墅南、北 两路。民国时自南而北分段称青龙巷、半道红直街、马塍庙直街、陡门坝、清河闸、木梳弄直街、上关帝庙直街、红石板直街、米市巷直街、清朝寺牌楼、左家桥直 街、大夫坊、茶亭庙直街、卖鱼桥直街、珠儿潭、娑婆桥直街、明真宫直街、康家 桥直街等,均为条石路。1952年拓宽,定名武拱路。1966年改名长征路。1981年命名湖墅南路、湖墅北路。自卖鱼桥至夹城巷一带,宋时名湖州市,明时称湖墅,故名。   

小河路  北起拱宸桥西侧桥弄街,南折西 至和睦路。以近小河得名。民国时为拱三路(拱宸桥至三廊庙)之一段,俗称汽车路。1966年与武拱路(湖墅路)连接,改名长征路。1981年将康家桥以北路段命名为小河路。

莫干山路  南起环城西路,北至祥符桥。以路通莫干山得名。民国时称京杭国道,后称杭宁路。1964年拓宽,更名莫干山路。

之江路  东起虎跑路,西 接杭新公路。民国时称杭富路,其中六和塔至梵村段称六梵路。今以路沿之江(钱塘江杭州段),定名之江路。

虎跑路  南起之江路东端,北接南山路,以虎跑得名。民国时称杭富路,解放后拓宽改称虎跑路。

南山路  北起解放路西端,南折西接虎跑路。路沿西湖南部诸 山而行,故名。清波门以北为旧城基,民国初拆城建路,名涌金路、南山路,1946年改称膺白路。清波门以南因处南屏山麓,名南屏路。1964年两路合并称环湖南路。1981年称南山路。

西山路  南起南山路西端,北至北山路西端。因位于西湖西岸,湖西诸山统称西山,故名。路址即明杭州知府杨孟瑛浚湖时所筑之杨公堤,今存流金、卧龙诸桥,即其遗迹。民国时始称,1958年改称环湖西路,今复称西山路。

万松岭路  东起凤山路,西至南山路。以岭得名。岭上古代夹道多巨松,故名万松岭。民国初建路为拱三路一段。1981年命名万松岭路。

保俶路  南起北山路,北至天目山路。民国时始称。因西侧有保俶塔,故名。  

省府路  东起环城西路,西至保俶路。解放后筑路,以近游泳池,始称游泳池路,后因省人民政府迁此路北侧,改称省府路。

杭大路  南起曙光路,北至天目山路,因北端有杭州大学得名。

浙大路  东起曙光路,西至玉古路,因西端有浙江大学得名。

教工路  南起文三路西端,北至文一路西端,因位于文教区内,故称教工路。1966年改名学文路,1981年复称教工路。

北山路  东接白沙路,西至灵隐路。因路沿西湖北山之麓得名。民国时分段称岳王路,北山路、东三弄、大闸路、静江路、石塔儿头。建国后称北山街、环湖北路,后改名北山路。

白堤  东起断桥,西至平湖秋月接孤山路。唐称白沙堤,宋又称孤山路,明以堤繁花如锦,又名十锦塘。

苏堤 又称苏公堤。南起南山路,北至北山路西端 。宋元年间苏东坡守郡,“浚湖而筑之,人因名苏公堤”。

灵隐路 东接北山路,西接天竺路,以路通灵隐得名。民国时修路,分段称洪春桥路、九里松、灵隐马路。1957年拓宽,统称灵隐路。

曙光路  东起保俶路,西折南接西山路。因北山葛岭之巅初阳台,可观日出,取其意,名曙光路。

西溪路  东起保俶路北段,西至留下镇。以路沿古河道西溪得名。民国初筑公路通安徽,名杭徽路。1981年拓宽,将市区段改称西溪路。

天目山路  东起莫干山路南端,西接西溪路。以路通天目山得名。

文一路  东起湖墅南路,西接教三路。建国后在杭城西北隅建文教区,自北而南形成三条东西向平行大街,此为最北,名文一街。1966年改名学工路,1981年改名文一路。

文二路  东起莫干山路,西至教工路,为文教区三条 东西向平行大街中间一条。1966年改名学农路,1981年改名文二路。

文三路  东起莫干山路南段,西至教工路南段,为文教区三条东西向平行大街南边一条。1966年改名学军路,1981年改名文三路。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摩崖百品之最:大唐杭州刺史卢元辅诗刻 2020-12-18
杭州古地图的变迁史 2020-11-0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诂经精舍 2020-10-20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紫阳书院 2020-10-1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崇文书院 2020-10-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