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主要由楼亭馆阁、文化景观、及泉塘等组成,除柏堂、竹阁重建于1876年外,其余复建或新建均于1905年至1924年的20年间,是一处风格独特的金石篆刻文化园林。1951年冬天,社址文物与地产全部移交省市相关部门管理。 孤山社址的存在现状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由于经历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不同,保护条件及管理意识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风化侵蚀和地质条件因素,虽然大部分建筑和石刻幸运的保存下来,但也有部分建筑和石刻或消失;或破损严重,仅有痕迹遗存,难以觅其踪迹或恢复原貌。“印泉”便是典型一例。由于孤山石质的原因,存在环境终年湿润,在溪水和雨水的双重剥蚀中,印泉石刻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字体下部己经消失。还有,曾有记载的“饮绿”摩崖石刻、“数峰阁”“贞石亭”“味印亭”等旧迹,仅余遗迹凭吊,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2006年8月,文物工作者向媒体记者介绍文物保护管理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园林管理部门对西泠印社现存建筑适时维护保养。“文革”结束后,西泠印社对现存摩崖石刻倍加重视保护,采取措施,尽量减缓风化的影响,延长不可移动文物的寿命。结合历次社庆活动,新添壁刻、巨式印纽、印廊、书廊等印文化建筑数处。 一、社址文物的存在形态 社址立于孤山南麓,依山势而筑,错落有致,南临白堤,西邻孤山路,占地总面积为5757.865平方米,上下等高差约21.3米,分为四个基本建筑群,建筑总面积约1150平方米。散落着亭、阁、楼、馆、庵、庐、塔、幢、泉池、摩崖、雕像等,石阶起伏,苔藓青青,绿树掩映。
1933年西泠印社面积测绘图和宅基地执照 第一组建筑群:进入月亮门,一条碎石小路引入柏堂。柏堂前有“莲池”(小方壶),西是竹阁,两边沿墙有廊,东边廊北有石径通往上方,北有石坊,由石坊通往山上。 第二组建筑群:入山,有二条石径小路。一条穿过石坊上达“山川雨露图书室”,室下有亭曰“石交”,石径环绕。山川雨露图书室西邻“斯文奥”,东邻“仰贤亭”,亭东是“宝印山房”,其间有廊相连。柏堂东廊北有一条石径可达“宝印山房”。“山川雨露图书室”后有“印泉”。 第三组建筑群:沿“印泉”东石阶小径“鸿雪径”,上达“凉堂”至山顶。经“宝印山房”北侧亦可达“凉堂”,再北折向上达山顶。“宝印山房”东侧亦有一小路,可通“数峰阁”遗址,再向上达“题襟馆”。“凉堂”楼上是“四照阁”,阁西有“剔藓亭”,亭北有“文泉”,泉之北是“华严经石塔”及邓石如石雕像,塔西有“观乐楼”。楼南是“汉三老石室”及丁敬身石雕像。塔东有“小龙泓洞”及“缶亭”。“缶亭”前为“闲泉”,泉上有“锦带桥”,泉东岩壁有“规印崖”刻石。“规印崖”上建“题襟馆”,是为印社最高处。“题襟馆”北邻“鹤庐”。“鹤庐”下有石窟,西、南各有门、石径,南通“小龙泓洞”及“观乐楼”,西面拾级而下通“后山石坊”至里西湖。 第四建筑群:由“印泉”向西有一小路,见竹影摇曳,名“小盘谷”,出谷即“还朴精庐”“遁庵”。“小盘谷”向上可达“汉三老石室”,室下面西侧是“岁青岩”。岩西有“阿弥陀经幢”,经幢北临“遁庵”。“遁庵”后有“潜泉”,“还朴精庐”西下有“鉴亭”。过“鉴亭”拾级而下,至“还朴精庐”岩下“六一泉”而出。“汉三老石室”与“观乐楼”之间亦有石径可分别通往“鉴亭”、中国印学博物馆(杜庄)。 2010年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社址平面图 各建筑群之间置以月亮门、入山门、石窟门、出山门之通道玄关,施以回廊、穿廊、影壁、假山、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等建筑构件,并以大量摩崖石刻、印钮、碑刻等点缀,于古意中赋予诗意般的浪漫。庭园构筑,匠心独具,“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保存了造园、文学、金石篆刻、书画方面的优秀成果,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之典范。
月形门(修饰) 二、社址文物的维护修葺 1952年,在孤山、岳庙一带举办浙江省秋季城乡物质交流大会,解放后第一次对西泠印社进行大整理,将靠近白堤的围墙改开透空砖窗,边门改为向南、向西两个月亮门,柏堂前的莲池(小方壶)被填平,部分建筑挪作他用,庭园外观和内貌都发生变化。 1956年夏天,杭州遭强台风袭击。这场台风,将缠绕汉三老石室的紫藤连同屋顶仿吴越金涂塔一起吹倒,贞石亭、味印亭、宝印山房、福连精舍、心心室、数峰阁等建筑毁坏严重,部分楹联损坏,孤山面貌散乱飘零。 1957年春,根据群众来信反映,“西泠印社文物遭风雨剥蚀,旷久失修;部分文物建筑挪作他用”的情况,杭州市园林管理局遂将仰贤亭28印人画像石刻、凉堂外壁岳飞书法石刻、题襟馆内石刻等加上玻璃框以保护,邀请名家重书、重刻损坏楹联,原样恢复汉三老石室屋顶,并将其列入养护项目。来信建议重修的贞石亭、宝印山房、福连精舍、心心室、数峰阁等建筑未予采纳,“只在柏堂前重建一碑坊”(现不存)为记。12月,全国首个“吴昌硕纪念室”在观乐楼开放。 1958年1月,西泠印社金石书画供应部(亦称营业部)在山川雨露图书室开始营业,“在发展经济的旗帜下,建立一个经营文化用品的实体为平台依托,作为恢复西泠印社的日常工作的载体。” 1962年8月,在筹备召开西泠印社建立60年庆典大会前夕,筹备委员会以“杭州西泠印社”的名义,致函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市房屋管理处、市园林管理局,申请返还西泠印社原有物件,包括文物、图书资料及房屋建筑、器具设备等,重点用于收藏和保护印社已经征集和准备征集的文物珍品。经过多方努力,相关部门答复房屋建筑“可以暂时借给他们使用保管”,所有权仍未归还印社。翌年6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下文返还原移交文物“汉三老石室”及内存石质类文物25件(组),其它文物及图书资料之事未提及。 1963年,为迎接建社60年庆典,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对西泠印社社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治,修葺房屋建筑,砌墙添瓦,刷油涂漆,平整山中小路,充实文物内容,大量植树绿化,将楼外楼辟为大草坪,傍山新建“六一亭”,整治“六一泉”,重启互为贯通的游山步道,园林面貌有所改观。西泠印社办公室建议复建的宝印山房、数峰阁等,因财力维艰而搁浅,仅存坍塌地基;要求在楼外楼旧址开建“西泠展览馆”、设柏堂为“西泠八家纪念室”的提议也成为泡影。
吴昌硕纪念室一角 1964年12月至1965年3月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央“九评”精神,正在进行有组织的全省文物大整理,西湖周边的名人墓葬、碑塔等历史文化遗存要求拆毁。西泠印社虽然作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历史性的刻印组织”仍需保护,但有“蒋果敏公治浙勲绩图”刻 石、四照阁“叶翰仙撰、孙锦书”对联、“赵士鸿书对”、题襟馆郑孝胥书“隐闲”匾额、“王一亭画、吴昌硕题佛像”石刻、弘一写经幢、华严经塔等13处被认为有内容不好、疑有佛教轮回之说、封建迷信色彩等原因上了清理名单,要求凿掉,迁走,拆除。后虽经多方努力变相保护大部未拆,少部分楹联匾额、佛龛进行“整理”而改头换面,但迫于形势,有一部分匾额楹联不得不被取下销毁,部分可移动石刻被运出社外集中清理。“蒋果敏公治浙勲绩图”等一些石刻和俞楼清理出的碑石堆放在竹阁后西庑廊下。 1966年的夏天,杭州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冲击寺院、古墓,捣毁神像、文物,焚烧书画、戏装。一日,红卫兵从岳坟一路砸上孤山,把丁敬、邓石如石像砸成碎块,“缶庐”里的吴昌硕铜像被扔在地下,部分匾额对联被毁,小盘谷岩壁上的石刻大多数被砸烂毁掉,“后山石坊”被拆除。浩劫之后,为了保护印社文物,避免更大的破坏,印社组织职工将剩余的各种刻石、楹联匾额有的卸下,有的封入墙内,将社址中有价值的石碑如仰贤亭28印人像、丁敬像刻石、吴昌硕书“西泠印社记”石刻等或卸下转移,或用石灰掩盖。有的员工还自发的将领袖像和语录贴在“汉三老石室”的铁门上,以阻挡“造反派”砸毁这块稀世名石。这样,社址文物大部分保存了下来。经历了西湖文物清理、“破四旧”及“文革”红卫兵的破坏,致使多处景观受損,摩崖石刻风化侵蚀严重漫患不清,房屋建筑蚊蛀木腐油漆斑驳,一片凄凉景象。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公告发表,杭州是他来华行程的计划之项,道路、园林环境整修进入政府视线。1971年冬至1972年春,由杭州市城市维护费直接拨款10万元,整修了西泠印社社址全部建筑物,各处石刻纷纷剥去保护层,重新展露面目。西泠印社社址并由此开始进入有计划地清理整治。
“文革”中被毁坏的摩崖石刻 1973年12月至1974年9月底,杭州书画社自筹资金1万3千余元,由著名建筑专家吴寅设计,将圮为废墟的宝印山房和福连精舍合为一处原地复建,仍名“宝印山房”,新建宝印山房至仰贤亭的曲廊。 1971年1月,杭州市园林局关于修复鸿雪径的报告批复(左)1971年12月,杭州市园林局关于修葺西泠印社的批复(右)
2003年修葺后的鸿雪径 1973年11月下旬,由国家文化部邀请的前众议院议长中村梅吉为团长的“日本书道代表团”访问西泠印社,在题襟馆与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这次访问交流,为以后日本篆刻家、书法家的来访建立起新的纽带。此后西泠印社参观访问的外宾逐渐增多,西泠印社的国际文化交流也逐渐恢复。1973年至1979年,先后有40余批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其他国家的政府议会、书法、艺术、出版、考古等访华代表团来访印社,开展多个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
新建宝印山房 为了适应群众游览和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杭州书画社积极筹资计划恢复各景点,接待国内外友人。1974年11月,杭州市文化局曾计划对社址作大的修整:保留题襟馆作为与国际友人交流的场所。改造遁庵、还朴精庐为二层楼房,一楼陈列历史文物,二楼陈列珠宝、古玩,作为专门接待外宾的场所。复建还朴精庐下面平台及味印亭、山川雨露图书室前石交亭。扩大竹阁面积为百平方米,布置字画、印刻等,作为群众游览的廊屋。整修砚乐楼,一楼陈列书画,二楼为管理人员办公用房。整修柏堂为展示厅,介绍西泠印社文物保管的内容、意义。但这一计划争议颇大,同时落实资金困难大,未能付予实施。 1977年至1978年,杭州书画社自筹资金,修葺宝印山房,辟为西泠印社外宾门市部,供应金石书画及文房用品。“缶亭”吴昌硕铜像,丁敬、邓石如石像重塑落成,复建后山牌坊等。 1979年,印社75周年纪念大会之前,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1万元,开挖疏浚柏堂前久已填埋的莲池(小方壶),布置奇石异苑。重镌曲樾题写的“文泉”及跋于文泉。重新刻写匾额楹联,增植珍贵树木,维修了全部建筑物。
冬日小莲池 1981年,作为浙江省重点保护单位列入“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档案资料、有专门保护机构”的“四有”工作试点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队对西泠印社社址开展调查摸底,对25处楼台亭阁、塔幢、景物等文物古迹进行细致地数据测量、绘制草图、登记存档。 1982年2月至1983年10月,为迎接建社80年,市政府拨款10万元,印社自筹4万7千余元,由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系设计,特邀著名古建筑专家陈同周教授指导,大修了印社南门入口处东庑廊、凉堂、四照阁、还朴精庐、遁庵。重修小莲池,复建石交亭。翻建观乐楼,改二楼三面回廊为一面廊台。修整柏堂、竹阁、仰贤亭、汉三老石室、大门围墙、后山步道、小盘谷步道等,在小龙泓洞后侧石壁凿立“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匾牌。所有建筑均“修旧如旧”,格调一致,更富有诗韵。专门在宝印山房设立外宾接待室,对外营业。西泠印社被列为外宾来杭参观的“杭州市重点涉外参观单位”文化景点之一。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