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故物沧桑
 
琳宫胜处绝尘嚣 千古佳名号洞霄
洞霄宫的历史变迁(二)
来源:《杭州文史小丛书》第一辑  作者:马晓坤  日期:2018-07-27

(二)出为帝师,归为仙侣——唐代天柱名道

 

郭文、许迈都曾在大涤山、天柱山一带结庐而居,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潘先生创建天柱观却是这里道观设立的开端。据《洞霄图志•人物门》记载,潘先生出身及名字皆不详,只知其家境富裕, 虚襟大度,乐于行功济人,曾在杭州曹桥福业观学习 洞玄中盟箓,后一少年寄居避厄后又传授其正一九州 社令箓一阶,作法时灵官俱来,可知四海之事。因犯 荤血之戒法术失灵,少年又令其广行阴功,通过救人 疾苦以赎前过。于是潘天师以朱箓救人,消灾治病, 远近闻名。(明万历《杭州府志》卷九○及《神仙感 遇传》)在遍游山川之后,他栖止于天柱山,有感于 这里本是福慧灵秀之地,却在郭、许二君去后泉石荒 芜,云封古坛,担心道迹湮没无闻,于是上表请求朝 廷重建圣地。当时道教大兴,老子被尊为圣元皇帝, 每州也必立道观祀之。唐高宗也早就听说过潘先生 的名声事迹,于是敕建天柱观。而天柱山又是道教 五十七洞天,为天之八柱之一,这里四隅斗绝,耸翠 参天的自然环境也最适于道家修炼。

 

天柱观在唐代十分兴盛,彼时在此游赏修行的 名道颇多,如叶法善、司马承祯、吴筠、白元鉴等, 天柱观也因此闻名东南。钱镠在《天柱观记》中记:

“叶天师法善、吴天师筠、暨天师齐物、司马天师承 祯、夏侯天师子云,皆继踵云根,栖神物表,骨腾金 锁,名冠瑶编,出为帝王之师,归作神仙之侣。”这些大德高道,皆颇受唐代诸王礼遇,既心存仙道又兼 修儒道,知名当世。”

 

叶法善字道元,括州括苍县(今浙江松阳)人。 出身于道教世家,高祖叶乾昱、曾祖叶道兴、祖父叶 国重、父叶慧明,四代修道。法善生于隋炀帝大业 十二年(616),其母刘氏因昼梦流星入口,继而有 娠。自幼志愿修道,与父隐居卯山樵劳自给。少传祖 业,尤能厌劾鬼神。13岁居父母丧后,历游天下名山 福地。前后得神人授三五盟威正一之法、《五岳符 图》、《天皇大字》及三洞上清之法,由此潜行阴 德,济度死生,声名大振,自高宗、则天、中宗历 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次被帝王召入宫中问道。 并曾协助李隆基平定韦氏及武氏政治集团的叛乱, 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玄宗登基,尤加信 任,先天二年(712)八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 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并赠父爵,赐祖宅为淳和仙 府。开元八年(720)六月三日仙逝,寿105岁。玄宗 下诏痛悼,进赠越州都督,并制像赞。至宋徽宗政 和六年(116),特封“致虚见素法师”;宣和二年(1120),加号“灵虚见素真人”。据《洞霄图志》卷 五《人物门》记载,叶法善得道之初,曾在天柱观住 20多年,并能够役使鬼神,建设讲堂,听法者在仙 花灵鹤的祥瑞中云集此处。同书卷四《古迹门》,说叶法善所建的讲堂就在山门之外,是役使鬼神所建, 恢宏壮丽,不类常工。开元年间,他在这里讲《道德经》《度人经》,听者有弟子300多人。但到邓牧撰写 《洞霄图志》的元代初年,讲堂已经毁于兵火。

 

这里值得注意之处有二,一是讲堂精美,为役 使鬼神所作。叶法善所属的浙南叶氏是天师道世家, 以劾鬼符架的道法为中心,《新唐书•叶法善传》言 其家世代为道士,传阴阳、占繇、符架之术,能厌劾 怪鬼。《旧唐书•叶法善传》也说他自曾祖三代为道 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 神。可见浙南天师道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与注重神仙服 食的上清与灵宝二派逐渐融合。叶法善这种技能来源 于家族传统。《叶有道碑》透露出法善之曾祖叶道兴 受箓以怛之,飞符以比之,扼魍魉之邪,制台台之 祟,有足奇也。可见擅长天师道符箓辟邪制鬼的道 术。其祖父叶国重精通天师道五龙安宅术之外,专擅 天文占卜。《叶慧明碑》对于其父叶慧明之道法虽无 记载,但言及法善“幼得父书,早传成法”,而叶法 善在显庆中(656661)被高宗征召入京后便以家传道 术活跃于两京的内道场:“陈咒雷骇,吐刃电光,沉海莫濡,蹈治匪爇,呵万鬼,搦百神,启阴官之符, 变冥司之箓,追究往事,坐知来兹。”后来玄宗亲制 《叶尊师碑》:“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 鬼,奔走众神,若陪隶也。”都重在强调叶法善的劾 鬼符架之术。在这样的道法背景之下,叶法善役使鬼

 

神而建讲堂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另外,叶法善的 身上还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唐叶真人传》说他 常怀直谏匡保社稷之心。叶法善也曾言及自己得沐皇 化,服事五朝,竭忠尽诚,披肝沥胆,一有所补,万死无恨。所以他在讲经说法中以“净身心”,“绝奢 侈”与“忠孝君亲”并为大道之根本。

 

与叶法善为修道世家的出身不同,名道司马承 祯(647735)是少年笃志好学却无心仕宦,因此走 向修道之途。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 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是道教上清 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他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深受潘师正的 赏爱。其师承陶弘景传上清法,传承次序为陶弘景传 王远知,王传潘师正,潘传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有极 深的文学修养,在当时文坛上与陈子昂、卢藏用、宋 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并 称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 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 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 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又被 使者迎入宫禁,亲自为玄宗皇帝授法箓。开元十五 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又采纳他的意见,在五岳各建真 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 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 生”。三代帝王尊崇有加,历入宫禁讲经说法,从这 些经历可见司马承祯在道教界的无上声望,能体现其 道教思想的主要有《坐忘论》、《天隐子》等著作。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吸收了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 教的止观、禅定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本,融合而成道 教的修道成仙理论。他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 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 仙。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斋戒、安处、 存想、坐忘、神解)和“七阶次”(敬信、断缘、收 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此“五渐门”、 “七阶次”,又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 “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达到“与道 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对北宋理学 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司马承祯在天台山桐柏观修行达40余年之久,其间常来天柱观,并招收天柱观道士夏侯子云为弟子, 待之如子。《洞霄图志》卷五《人物门》也有其传 记,言其自峨嵋而来,投司马承祯门下,夙兴夜寐, 勤侍巾盥,凡十数年,未尝一日怠懈。司马承祯羽化仙去之后,才常驻天柱观,并在大涤山中筑药圃,百药仙芝,无所不有,随缘施人。据《洞霄图志》所 载,药圃遗迹在来贤岩宜霜亭下,是后世仙侣道友和 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吴筠(?—778)字贞节,是华州华阴(今陕西 华阴县)人。其修道经历更为独特,他本习儒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后入嵩山师从道教上清派 法主潘师正,受授上清经法,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 甚密。玄宗多次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并以微言讽 帝,深蒙赏赐。后被高力士谗言所伤,固辞还山。东 游至茅山,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弟子私谥“宗元先生”。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曾南 游金陵,访道茅山。后来又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 相酬唱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后遣使召至 京师,令待诏翰林。曾问道法,他回答说道法的精要 都在《道德经》五千言中。又问神仙修炼之事,他又 回答说这并不是帝王应该关注的问题。微言讽喻,颇受玄宗爱重。后见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 知天下之将乱,于是请辞,中原安史之乱时,吴筠正 隐于剡中,逍遥泉石。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吴筠于宜城道观焚香尸解之后,弟子邵翼奉命迁葬于天 柱山西侧的石室洞。之所以迁葬于此,是因为吴筠曾 言这里是其炼蜕之处。《洞霄图志》卷三《洞府门》对石室洞有详细的介绍:“石室洞……在大涤山中峰 前、白鹿山下,洞中三穴若品字,透见天日,门有石 梁……相传郭真君登山采药,尝濯于此,名洗药泉。 郡志云:‘吴天师筠修炼之所。’”“石室洞在大涤 山之中,吴筠藏书剑于此,又名藏书洞。”(《嘉庆 余杭县志》,张吉安主修,朱文藻原纂,崔应榴、董 作栋续纂)除此之外,在洞霄宫外还有棵大栎木,相传是吴筠手栽,曾在北宋咸平元年(998)间无故自 枯,又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复荣,两浙转运副使 陈尧佐异之,图状进呈,于是宋真帝降旨设醮,祭褒 神异,并下旨改天柱观为洞霄宫。吴筠对于天柱观的 另一贡献是撰写了《天柱山天柱观记》,叙述了唐代 之前天柱观的历史变迁及名道仙踪。吴筠和孔巢父、李白关系很好,经常写诗相和。虽为道士,但不改文 士本色。在天柱观留下许多歌咏大涤山大涤洞和天柱 观的诗篇,如《题驯虎岩》《天柱隐所答韦应物》等。

 

吴筠的道教思想主要体现在《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中。《玄纲论》总论道教理论之纲要。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阐释其宇宙观及社会政治伦理观。这一点 在《玄纲论•元气章》中有详细论述。中篇阐释学道成 仙之要旨及修道的具体方法。下篇以问答的方式解析了 世俗对成仙修炼的疑惑。他承袭元气论的说法,又间以老子之自然道义。在此基础之上,他又分人性为三类, 这对后来韩愈、李翱的“性三品”说有很大的影响。修 道过程中,随着性、形、气、神、道的迭次净化,最终 达到不死长生的境界。吴筠的《神仙可学论》从理论上 论证神仙可以学得,规定学仙的次序为: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皆以至静为宗,精思 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玄纲论•学则为序 章》)强调“精思”、“至静”,颇似司马承桢“坐忘”、“主静”之说,以加强自身修养为主,而不孜孜 于外丹之烧炼,这对唐宋以后内丹理论的渐趋完善有一 定的影响。吴筠的社会政治思想亦采撷多途,主之以 道,辅之以儒,而又兼以法家术势的思想。其《太平两 同书》,从理论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内法 外儒的政治策略。

 

除以上几位高道之外,唐代往来于天柱观修道 止栖者很多,既有杭州籍名道,也有慕名前来的全国 各地人士。如余杭人朱君绪,字法满,年18岁入道, 先居玉清观,后入天柱山,数年而道成。暨齐物,字子虚,师朱君绪受法箓,随入大涤山精思院,创垂象 楼三间,积书数千卷,日以著述为事,后不知所之。 唐太宗时,名医孙思邈曾游历天下名山大川,采药于 西天目,炼丹于大涤山洞霄宫主峰——天柱山,至今 还流传着许多“孙真人”的传说。白元鉴,成都人,玄宗幸蜀时,为威仪道士,住上皇观。后周游山川, 止于余杭天柱观,居40年而逝,瘗于天柱山大涤洞东 北,有《山中十咏》,歌咏山中古迹景物十处,广为传颂。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人。得道后遍游名 山,后止于余杭天柱山。钱镠师事之,号玄同先生, 二人常相度洞霄宫形势,乾宁二年(895),改天柱 观南向,钱镠又为其重建太极宫而居之。昭宗屡诏不 起,赐号妙有大师,曾撰《太平经钞》20卷行于世。 郑元章,字博文,15岁入道,依真系大师李归,授上 清毕法,景福二年(893),与闾丘方远同居天柱山精 思院,昭宗赐号正一大师冲素先生,后卒于精思院。 葬于本山。正因这些高道或栖止修炼,或游观往来, 至唐朝末年,天柱观已是闻名江南的名山道观。从前 所言各名道师法传承来看,他们多属于以符箓斋醮为 主的天师道教派和茅山上清派。

 


相关内容
西湖摩崖百品之最:大唐杭州刺史卢元辅诗刻 2020-12-18
杭州古地图的变迁史 2020-11-0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诂经精舍 2020-10-20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紫阳书院 2020-10-1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崇文书院 2020-10-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