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址文物的维护修葺 1986年7月,杭州市文化局拨款5万元,印社自筹1万余元,整修了柏堂、竹阁、曲廊、宝印山房等处。 1987年11月,整修题襟馆,设“丁王叶吴四家遗迹陈列室”建成开放,陈列社藏创始人的部分书画印章和著作及生平简历,社长沙孟海为陈列室题名。 丁王叶吴四家遗迹陈列室
1988年,庆祝建社85年前夕,市政府拨款8.7万元,维修全部建筑物,修旧如故。由社长沙孟海撰书篆额的《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树于东庑廊,于小莲池旁新置髙1.55米,宽0.30米,有134名社员题名刻石的海宁青石狮钮图章。柏堂背后山石上新置桥钮、龟钮印章各1方,印社门首东壁嵌髙2米,宽3.2米的砖刻《西泠印社胜迹图》,新景观更添浓郁的印社特色。 建社85周年社员题名刻石
1990年,中国在北京第一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第11届亚运会,为迎接来自各地的国内外友人,西泠印社办公室筹款16万元,重点整修山川雨露图书室和宝印山房,美化周围园林环境,安装空调和添置陈设,使之既保持古朴淳厚之格调,亦衬映出时代性和实用性。 1992年,印社自筹资金整修柏堂、观乐楼油漆、竹阁维修、印泉摩崖石刻修复、碑廊石刻调整和补充。 1993年,西泠印社90周年社庆前夕,省文物局下拨2万元,维修了部分建筑,改建东庑廊为“印人书廊”,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签,嵌列从清代“西泠八家”至近现代名家19人书法作品刻石及《碑记》刻石二块。
印人印廊 1994年4月,印社自筹4万余元,省文物局补助2万元,全面展开文物保护“四有”之划定保护范围工作,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测绘队对社址全部建筑物和庭院布局,包括碑刻、摩崖等进行测绘制图,拍摄照片资料,碑石拓片,至11月完成测绘工作。 1997年,杭州市政府拨款15万元,将山顶平台、题襟馆门前平台水泥地面改为铺设梅冰石,闲泉、文泉清淤。 1998年,为迎接建社95年,封闭向西圆洞门,改建西庑廊为“印人印廊”,由副社长刘江题签,嵌列从明代至近现代名家45人篆刻作品刻石。“蒋果敏公治浙勋绩图”等一些石刻收进文物库房保存,原俞楼移来碑石置地下保存。由杭州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业设计,改建柏堂为社史厅,凉堂为印泥展示厅,遁庵为印材厅,还朴精庐为印学厅,与中国印学博物馆两大主题展厅配套。 1999年9月,中国印学博物馆建成开放,主体工程占地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90.61平方米。主体建筑以“杜庄”为主体,保持外观飞檐翘角、高堂华屋的风格,增建亭阁、连廊等建筑;以孤山社址原有建筑为基础,突出展示内涵,二者浑然一体,初步形成中国第一座以完整序列展示印文化发展史的国家级园林风格的中国印学博物馆。
1998年,西泠印社筹建的园林式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示意图 2000年,市文化局拨款8.5万元,修筑一道斯文嶴至还朴精庐的山坡铁栏栅;为葛岭文物库房购买一套摄像设备、添置空调机及监控器,加固阳台铁栏栅等。 2001年,市文化局拨款10万元及部分自筹资金,大修了还朴精庐、遁庵、竹阁及清理潜泉淤泥。 2002年至2003年10月,西泠印社百年庆典前夕,市政府拨款170余万元,自筹资金50余万元,对社址整体维护保养,重新布局改造,恢复柏堂、凉堂、遁庵、还朴精庐等建筑原来内设式样,翻漏、整修四照阁、题襟馆、观乐楼等,重建石交亭、剔藓亭、鸿雪径等,改造山顶平台、四照阁东侧沿山石径,疏浚所有泉池,重新布局社址电子监控系统,并于后山石坊入口处树立“百年印社,千秋印学”巨石纪念碑,成为百年西泠的标志和新景点。
西泠印社百年纪念碑 2004年,社址文物保护“四有”建档工作及标志说明工作完成。 2005年,完成柏堂等四处整修,题襟馆南面山体驳坎。整治“四泉”供水渠道,实施“四泉”连通消防工程,设置取水口,利用西湖水源,养护水质环境,提高消防系统功能。安装三老碑钢化玻璃护罩,增加防盗措施,并可减少风化、意外撞击等自然灾害侵蚀,使三老碑受到更好保护。社址被列为杭州市百家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
杭州电视台报道西泠印社治理白蚁 2006年6月10日,“汉三老石室”遭遇暴风骤雨突袭,被树技刮倒屋顶小型石质宝箧印经塔,造成屋顶破损漏雨,即时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并邀请省市文物专家研究论证修复方案,及时进行修复。完成社址白蚁防治工程,进入定期跟踪观测阶段。完成华严经塔等6处防雷设施安装工程。
暴风骤雨突袭后汉三老石室,一片狼藉
修葺后的汉三老石室
工人施工安装避雷针 2007年,孤山社址养护的重点是柏堂屋顶翻修及附属设施;考古发掘“数峰阁”遗址和古碑4块。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拨款4万余元,加固岁青岩路基,在与潜泉接壤处驳坎,以保护汉三老石室底基的稳固。
数峰阁原址挖掘前 数峰阁原址立碑保护 2008年,西泠印社建社105年庆典前夕,粉刷社址南门外墙及部分建筑墙面,整理摩崖石刻,描摹部分石刻文字及碑石保护外罩制作;凉堂东侧厨房屋面整修;山川雨露图书室屋面整修;清理汉三老石室西侧底座、观乐楼平台前斜坡驳坎,华严经塔表面去除锈迹和周边的杂草;.维修剔藓亭、石交亭。整治与楼外楼交界处地面。整修园林铺道、曲径和驳坎,以利通行和美观。调整绿化布置,加固大型树木,以协调景观,维护建筑物的安全。孤山社址被列入杭州市首批71家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单位。 2009年,完成多处修补工程及辅助公共设施(厕所)改造。竹阁、印人印廊整体维修,宝印山房、观乐楼补漏,并委托杭州市房屋安全鉴定所对竹阁等6处建筑进行全面的安全诊断,并根据查勘建议,逐步修缮。 2010年,配合“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保护工程,由西湖申遗整治工程设计单位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方案,统一进行系统整治,对凉堂南立面、鉴亭前平台等处进行整改,改斯文嶴至竹阁铁栏栅围墙为砖石围墙,移植竹林,改鸿雪径石质花架为木质花架,更换垃圾箱、石板、木材的做旧处理、拆除乱搭乱建等。完善标志说明牌,通过社址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加了其文化内涵的份量。 2011年,完成对观乐楼和仰贤亭屋面的修缮。迎接西泠印社“保护碑”回归,重树原址仰贤亭下方小平台。
民国政府杭县“保护西泠印社”告示碑原石 2012年,重新布置柏堂为社史厅。 2012年,对社址内水池清淤处理;更换和抢修老化故障电缆线路,实施零星维修项目,对油漆脱落较为明显的柏堂进行整体粉刷,更换业已腐烂的石交亭、剔藓亭的屋顶茅草,并对印人印廊、数峰阁、竹阁的屋面进行整体翻瓦。 2013年,为配合西泠印社110年大庆,维护竹阁、印廊、书廊、仰贤亭及连廊屋顶,油漆和更换木柱、屋檐、封檐板、美人靠和围廊,系统解决屋面漏雨隐患。加固处理小莲池边沿松动的石栏杆,更换观乐楼门前风化严重的柱础,深度清淤四处池塘。立“癸巳社员题名” 壁刻嵌于山川雨露图书室通道。10月,凉堂等处餐饮关停。 2014年,共投入经费约13万元,完成四照阁屋面修缮、水池清淤和所有建筑屋面的翻瓦、清扫、除草,以及监控设备、公用设施的维修。 2015年6月,投资60万元实施消防安全工程,并综合治理用电、通信、网络、电子监控线路的敷设,为进一步提升社址全天候安全防范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社址文物的有序管理 从1952年至2002年的40年间,西泠印社社址依靠政府资助和自筹资金不间断地进行维修保养。除自然灾害和“文革”部分毁坏外,大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并原址恢复了宝印山房、莲池、石交亭等旧迹。
2015年6月25日,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陈瑶(右二)在社址检查指导工作 2002年7月,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成立,翌年设立文物管理处。此后,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西泠印社文物的保护力度,文物保护、修缮、管理等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实行计划管理。由于管理机构健全,资金保障到位,管理措施得力,同社藏文物一样,社址及社址文物管理质量进一步提升。 1、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充实加强管理队伍,抓好业务培训。坚持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持续做好日常管理与督促检查,节假日及重大活动重点组织安全检查,将检查情况登记建档,重大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确保文物安全。 2、建立规范的安全消防管理体系。对消防水源(池塘)、消防设施实行定期检查、补充,及时做好防护和整改措施。及时检查消防系统运行使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严格落实防火防盗措施,做好应急预案。 3、建立规范的安全监控体系。组建昼夜间巡查队伍,发挥监控系统作用,发现可疑人员及威胁文物或建筑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做好运转检查和区域社会安保系统连网,确保联络畅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4、实现社址文物养护常态化。实行科学管理常态化,合理开发利用,尽可能的改善局部环境条件,努力减少风雨侵蚀风化、虫害等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有效的延长楼阁亭榭、摩崖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寿命,使其基本处于良好状态。 5、坚持年度重点修缮与实施一般性维护相结合。上年度末制定次年度社址维修计划,重大修葺项目按报批计划实施,一般零星破损及时维修,保证楼阁亭榭的建筑安全与使用。对用电系统进行经常性检查,督促使用主体安全用电,消除用电安全隐患。 6、适时整治环境,努力营造安全、整洁的园林形象。 社址管理经费的来源 2002年之前,社址管理经费来源具有不稳定性,主要以门票收入补充自有维护修缮资金的不足,另有省市文化、文物主管部门不定时视情拨款,以及西泠印社其它自营收入的补充。2002年10月,为配合杭州市大西湖旅游开发取消门票收入项目。2003年后,社址管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年度计划。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