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世纪中后期,正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明代知识分子东渡,从而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其中杭州士人陈元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艺术,备受日本人民崇敬,成为中国思想学术与文学艺术东传的杰出代表人物。 陈元赟 (1587—1671), 字义都,号芝山、升庵、既白山人, 杭州余杭人。自幼聪颖,18 岁时应试科举落榜,仍好读书作文和书画艺术,多才多艺。为谋生计,他开始在家乡缸窑桥村和瓶窑镇潜心学习烧制陶瓷技术。27 岁时入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术和制陶术,并负责管理寺内陶器及药材,因而对医药、针灸、气功、食疗都有一定造诣。后迫于谋生求业,浪迹天涯,33 岁时随客商东渡扶桑,流寓日本 52 年。 1621 年,陈元赟游学萩津长门,寄居长门国(今日本山口县西北部)时,于1623年为藩主撰写《长门国志》,依中国地方志体例,记载了国都、风土、民俗等内容,这是中国方志学在日本的首次应用。 1626年,陈元赟寄居江户(今日本东京)城南虎岳山西久保国昌寺,向寺僧传授中国少林武术,并将中国武术和日本拳术糅合改进,创立“当身”术、“杀活”术,创编成柔道,传授给日本浪人福野正胜等 3 人, 将柔道术传遍日本全国。日本明治时期汉文学家信夫恕轩称陈元赟为“日本柔道鼻祖”。 1638年,陈元赟受聘于尾张(日本爱知县的西部)藩主为儒官、幕宾, 教授书法诗文,兼做医臣,传播中医丹溪学说。同时,主持、传授烧窑制陶技艺。1660 年,在藩主德川光友园邸中筑窑窟,名为“御深井烧”,又名“御庭烧”,采用中国制陶技艺,烧制精美陶器, 行销极广,被日本人誉为“元赟 烧”和“稀世之器”,尤以茶具为上品。同时又自创“陈氏茶道”,对日本茶道影响至深。 陈元赟在日本著作甚丰,如《老子经通考》《朱子家训抄》《陈元赟书牍》等,阐述了他的实学理论。《升庵诗话》《元元唱和集》则首次在日本阐发公安派文学理论和创作。值得一提的是,陈元赟集陈元赟自号“芝山”“既白山人”,即为故乡余杭之山名;自署“大明 武林”“大明虎林”人,而武林、虎林都是杭州的别称。 文章原名《杭州士人扬名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