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施药、救死扶伤,符合儒家社会一向倡导的“仁道”,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之时已有出将入相的左文襄公作靠山,与清廷各级官吏过从密切,拥资 二三千万两以上,被人恭为“活财神”。可见,他创办药号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件慈善事业来办。 胡庆余堂国药号在胡雪岩事业中办得最有特色,其“戒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顾客乃养命之源”等撑门立户的规矩以及苦心营造的店堂环境构成浓郁的经营文化氛围,不但体现出主人公胡雪岩义利两立的良贾风范,而且在消费者心目中成功地树立起“胡庆余堂”这块百年不倒的“金字招牌”。 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向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商品经济缓慢过渡的转型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冲决封建禁锢,趋利重商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逐利拜金心态冲淡了道德律令,一些唯利是图的工商业经营者偷工减料,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胡雪岩开胡庆余堂,经营的是中医药业,这个行业自古以来就有单方秘制的特点,一旦制成药品,一般人是很难辨识真假优劣的,所以有“药糊涂”之说。可是,药品事关人命,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减少贵重药的配量都会影响疗效,甚至危及人的性命。所以,1878年5月胡庆余堂创办之初,胡雪岩就亲自立下“戒欺”匾,全文如下: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光绪四年四月雪记主人跋。 “戒欺”匾上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做任何买卖都不可有欺诈行为,药业是人命关天的行当,更不能以伪劣药品牟取暴利,希望大家采购药材要道地,加工成药要精细,不至于蒙骗我又蒙蔽世人,这样才是积“阴德”,可说大家为我着想,也是大家自重自爱。胡庆余堂众多的匾额和招牌都是朝外挂的,用以方便顾客观赏,唯独这块黄底绿字、笔力遒劲的“戒欺”匾却是朝里挂着,正对着坐堂经理的位置,这包含着雪记主人期望坐堂经理严格把关、督促众人恪守“戒欺”这个店训的一片苦心。与“戒欺”匾相呼应的是《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序言》中的警句,即:“大凡药之真伪难辨,至丸散膏丹更不易辨!要之,药之真,视之心之真伪而已……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可不敬乎,可不惧乎!” 以上警句和“戒欺”匾秉承了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其中心思想是强调信誉,蕴含着功自心诚、利从义来的辩证关系,体现出胡雪岩的超前远见和质量意识。“戒欺”店规代代相传,成了历代庆余人的“传世秘方”。 值得注意的是,胡雪岩为“戒欺”这一商业精神披上“造福冥冥”、“善自为谋”的宗教外衣,在《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序言》中更以“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的警句,以唤起药工们的惊惧意识。把佛教因果轮回、祸福报应的教义运用到经营准则上,虽说带有迷信色彩,但其内核却是可以摆到桌面上的。 “戒欺”匾在“文革”“破四旧”中险遭毁坏,是一位老药工冒着风险把它珍藏起来,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才重新挂在原来的位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