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杭州的不少名胜古迹还是没有去寻访过。就说这钱塘江边闸口白塔吧,多少次路过,多少次说去看看,车一过,就没有下文了。这回发个心,特意去了。 白塔是杭州地面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大约建于1000多年前。1930年,梁思成先生和妻子林徽因对白塔做测绘、研考,梁思成写成《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一文说,这样的建筑实体,跟宋李诫《营造法式》相互印证,闸口白塔作风规制几乎与灵隐双塔如出一范,与双塔比较,白塔属于同时代,是没有疑问的,乃至同出一匠师之手,亦大有可能,其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 钱塘江边,距六和塔不远处,现在有白塔公园,白塔就在公园内。白塔共九层,高约15米,平面八边形的楼阁式塔,逐层划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秀丽挺拔。塔基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有须弥座。须弥座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佛经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画生动。塔身无记年,塔的第九层西南面一铺三尊人物,最前面一尊大耳圆脸,两腮蓄须,面容慈祥,头戴刻有“王”字的官帽,身着大袖双襟宽衣,双手置胸前,握一笏,身后刻龙,疑似吴越国王钱弘俶,就暗示了白塔的建造年代。 相较于现在白塔斑驳而孑孑独立的身影,1000多年前的白塔矗立于江河交汇之地的闸口白塔岭,应是阅尽繁华无数。为何建白塔?已不可考。不过从地理位置看,似乎白塔更像是导航引渡的标志,当年附近还有白塔寺、白塔桥等。 白塔所在地泛称闸口,沟通钱塘江和城内水系的龙山闸即在白塔岭下,故名闸口。吴越国筑捍海塘的同时,对城区内河大规模整治,《十国春秋》载:“置浙江、龙山二闸以江潮入河”。两闸的开通,使得从温州、台州、明州(宁波)来的海船和从衢州、婺州(金华)、严州(建德)来的江船,从闸口得以进入杭州内河(中河),所以,在当时闸口是杭州商贸交易重要集散地,“泊船上千,有桅樯盈万,风吟涛唱一夜无歇”。 北宋范仲淹1049年主政杭州时写下的《过余杭白塔诗》颇有纪实的意思。 《过余杭白塔诗》 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 远水欲天际,孤舟曾为归。 乱峰等好处,幽路得闲飞。 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南宋时,白塔邻近皇城,可以望见凤凰山下金碧辉煌的宫阙,闸口是进入皇城的必经之地,有人在这里卖“地经”——《朝京里程图》,将京城临安及所属来往通道、里程和驿站等一一标明,卖给进京者。当时还流传有一首诗讥讽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白塔桥边卖地经, 长亭短驿甚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 不数中原有几程? 元末明初钱惟善有《晚雨过白塔》诗。 《晚雨过白塔》 宋宫传是唐朝寺,白塔崔嵬寝殿前。 夏雨染成千树绿,莫岚散作一江烟。 苍苔门外铜铺暗,细柳营中画角传。 寂寞葫芦宫井畔,野人拾得旧金钿。 遥想当年,烟雨中,诗人乘船出中河过闸口入钱塘江,遥望白塔依旧,江山却已几度易主,感慨之中写下了《晚雨过白塔》诗,全诗透着对昔日钱王吴越之地繁华的眷恋,颇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味道。 元后,闸口划出城外,逐渐冷落,不过仍然是钱塘江北岸的交通要津,至二十世纪仍通竹木筏,民国的浙江第一码头﹑南星桥的火车货运站都设在这里。现在的白塔公园是一座历史建筑和铁路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城市文化公园。当然,公园的主角肯定是白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