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学术纵横
 
个体、群体与代际: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的三重维度(二)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8-12-21

群体研究

法国批评家丹纳指出,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并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到了今日,他们同时代大宗师的荣名似乎把他们湮没了,但要了解那位大师,仍然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的周围(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

诚如斯言,研究一个时期的文学,如果仅仅根据文学成就的高低和简单的价值评判来进行取舍,只关注少数几位诗人,并仅是拘囿于文学的范畴,我们就难以深入特定历史与文学语境,真正理解这一时期丰富的文学与历史文化现象,难以广泛深入地接触此期普遍的社会心理、诗人复杂的灵魂脉动、多元的审美心态与艺术风格,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与研究自然也难以向纵深推进。近年来,学界对南宋中兴四大家之外的一些重要诗人进行了日益深入的发掘和研究,这正是学者对局限于中兴四大家的传统理解模式与研究格局的突破。

然而目前,我们对南宋中兴诗坛的理解和研究,仍未打破“散点透视”的基本模式,学界的研究往往并未将南宋中兴时期的主要诗人都纳入考察的视域之内,进行充分的历史与文学事实的清理,系统梳理作家之间的关系及其群体动态,考察文学群体的有机活动系列、作家群体的形成与消散。事实上,顺应宋室南渡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学术文化与文学本身的发展,在南宋文化整合、诗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南宋中兴诗坛形成了道学诗人、激进官宦诗人、保守官宦诗人及江湖诗人等不同诗人群体,他们表现出风貌各异的群体特征,成为理解南宋中兴时期历史文化演进与诗歌发展的基本纲目和架构。

除因政治文化取向形成的诗人群体外,还有因地缘关系、身份构成、社会活动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如楚东诗社、方外诗人、贬谪诗人、馆阁诗人、使北诗人群体等,均为深入考察南宋中兴诗坛格局与发展演进的重要视域。

代际研究

一般而言,要了解一位作家,就要了解他身边的一群作家;要了解一群作家,就要了解同时期的一代作家;而要了解一代作家,则要了解前后的几代作家,并深入考察其间的关联与差异。近年来,关于唐宋转型问题的讨论日益深入,学界亦愈来愈重视两宋之间的变化,尤其是宋室南渡后社会各领域转型或重建的过程,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研究成果如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等。

就南宋中兴诗坛而言,长期以来,微观层面的个体研究、中观层面的分期研究与宏观层面的整体研究基本上并行发展,体现出学界研究的多层次性和丰富性。但目前,从代际变化的视角深入考察南宋社会文化变迁与诗坛中兴的内在关联的成果尚不多见,其中还有很大研究空间。

宋室南渡后,经历了高宗、孝宗两朝,社会经济、政治、学术文化及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中兴局面。南宋诗歌的中兴,不仅是北宋到南宋文学自身传承与演变的结果,还与宋室南渡后近百年间社会文化变迁、诗学理论转型、士林风貌新变等因素密切相关。如南宋中兴诗坛的师承与文学史演进、南宋中兴时期政治文化生态与诗坛代变、南宋中兴时期士风新变与诗歌题材的开拓、南宋中兴时期诗学理论的转型等问题,均是考察宋诗自南渡到中兴演进代变的历程及其历史文化动因的特定视角。

另外,从宋室南渡到中兴,从中兴时期到南宋后期文人士大夫代际之间的新老过渡与承变交替、文学传播与接受,也是细致深入考察南宋中兴诗坛与两宋诗学演进变化的重要线索,值得进一步发掘探讨。

总之,有关南宋中兴诗坛的个体、群体与代际研究,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应既注重文学发展中的关系与过程,也突出共性与差异,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多元、动态的有机观照体系。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胡斌:皇权的虚与实:宋孝宗朝的两宫体制运行 2024-12-18
元代马哥孛罗诸外国人所见之杭州 2024-12-10
吴钦根|谭献与章太炎交游始末考 2024-12-04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观念 2024-11-19
吴铮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辨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