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设立巡检驻防机构始自宋代。宋初收藩镇权,略存少数置为监镇,离县城稍远的则设巡检寨。其时,塘栖仅称下塘,通向会城杭州的漕河尚未开浚,南北往来皆取道临平。
伍林(今称武林)港至杭州北新桥数十里间,三里漾、十二里漾等处风波唐突,支流歧出,河道浅窄处几乎不通舟楫,水陆交阻,盗贼出没,商民畏恐。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年),两浙安抚使奏请朝廷,在伍林港口创设下塘巡检寨,“设寨官,置卒六十人”,俗称下塘寨,或呼伍林寨。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张士诚军船往来苏杭,因旧河窄狭,自伍林港开拓至北新桥,又至江涨桥,阔二十余丈,称为新开运河。
明朝洪武初(1368年为洪武元年),改巡检寨为巡检司。
明代下塘巡检司曾驻青坡村,即水北大善寺之西(德清县界),有巡检司公厅三间、廊房二间、厨房一间、监房两司门一间。明隆庆三年(1569年),因伍林港冲要盐盗出没,下塘巡检司改徙伍林港。
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自北新桥迤北而东,经塘栖至崇德石门修筑大河塘岸,沿河陆路沟通。明弘治二年(1489年),塘栖建造广济长桥,南北两岸贯通。至此,“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塘栖当为水陆孔道,逐渐成为仁和名镇,驰驿者亦从此舍临平而由唐栖。“泉货凑集,水利歧分”的塘栖也就成了“盗贼渊薮,昏夜行劫”的多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