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五年(1135),岳飞“且招且捕”灭了不可一世的杨幺水军。降兵与战船的纳入,使岳飞有了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先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共十二统制,拥兵十万。 长江的上、中、下游,因此贯通一气,南宋的经济与政治实力,立马提升。赵构又是惊喜又是爱,加授岳飞为“蕲、黄州制置使”。到此,整个长江中游的州、县,全归岳飞管辖了。
没想到,岳飞突然提出“乞辞”军权。当然,在南宋,官员提升,确有“恩辞”三次的说法。但都是“作秀”啊,哪像岳飞这么坚决的“乞辞”所有军权,“提前退休”,解甲归田的?难道是岳飞进军襄阳六郡的第一次北伐太顺利,赵构不让他继续北进,心中不爽?难道是朝廷出了“议和派”,赵构在彷徨不定,岳飞有意见?但岳飞的“乞辞”理由,很简单,两个字,“眼疾”。
赵构心里没有底啊,除了“不许”,再加封吧!圣旨下来,封岳飞为“少保,进封公”,再授“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按《历代职官简释》,少保,与少师、少傅一样,古称“三孤”,属于荣誉衔,没有实际职事。“公”,是“鄂国公”爵位的简称,也是“公、侯、伯、子、男”的最高级,这真是破了赵宋的天荒了。这一回,岳飞接受了。 以前的官员,最得意的贺词是“马上封侯”;最称心的贺图是骏马鞍上坐一只猴子,这都是仕途能封“侯爵”的最大夙愿。公爵,那是皇家贵族的“专利”,就是二品大员,做梦都不敢想的。更何况岳飞才三十出头,一下就成“鄂国公”了。至于后来岳飞墓碑的“鄂王”,那是死后的追谥。 赵构还是不放心,绍兴六年(1136),又下诏:湖北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官员,视考察情况,岳飞可以自行任免罢黜。想一想,当年,杭州最大的官才是知州,苏东坡只是通判,还需要朝廷任命。现在,只要岳飞一张嘴,马上能任命一个知州,可见赵构的倚重。 这时的赵构也正陷入两难,金国正好是“议和”派挞懒掌权,提出想与南宋和谈。但主战派金兀术,仍以重兵相待,依然在拉锯战。杭州皇城中前后以文官主持“中央军委”的朱胜非、吕颐浩、赵鼎、张浚,都是“抗战派”。但谁也不买谁的账,你上我下,整天就是一个吵。倒是被挞懒放回的“议和派”秦桧,搞的是安定团结。 就在这一年农历三月廿六,让赵构差一点厥过去的事情发生了。当然,对这事最为昏厥的,还是岳飞。那就是,岳飞的母亲去世了。 其实,儒家理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历史人物来说,母亲却是第一位的。岳飞也不列外,他不是理学家,丧母之痛,大于天。岳飞悲伤得三天“水浆不入口”,他奏报朝廷,提出按“丁忧”、“守制”的惯例,要为母亲守孝三年。 没等朝廷回复,岳飞自行解除军职,将大营委托给了部下,和儿子岳云“跣足扶櫬”,向庐山“起灵”了。也就是光脚穿了草鞋扶了母亲棺柩,从鄂州(今湖北武昌)徒步走向庐山(现岳家市)。如果《南宋·岳飞列传》说的这些不是虚言,哪怕中途还有河流转载,那叫一千多里路啊。如今的“高铁”,开4个小时,到达的也只是庐山脚下的九江。 当赵构看到岳飞的奏折时,傻眼了。如果与金人求和不成,战备还是要搞的啊,岳飞,你守孝三年,边境怎么办?估计,比岳飞小五岁的赵构,喊岳飞“爹”的心都有了。他环顾美女云列的内宫,心情沮丧,还有什么播龙种的心啊! 赶紧,叫尚书省给岳飞发《起复札》。没想到,母亲落葬完毕,入住庐山东林寺的岳飞,已经开始了守孝,根本没有商量余地。他回复给朝廷的《乞终制札子》,依然坚持为母亲“终制”三年。
这一回,赵构这才真正领教了岳飞的倔。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