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观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曾是南宋香火鼎盛的“御前十大宫观”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砖石,都是在历史遗迹之上恢复而来的,错落有致,更富有历史价值。现在,它也成为吴山景区中重要的一处景点。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茅观,去了解一下这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位清廉勤政、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吧! 南宋时期,国力羸弱,受金人和蒙古人的侵袭,统治者为求消灾免难,同时利用道教的教化功能,安定社会,巩固皇权,也非常看重道教的发展,因此,绍兴二十年(1150年),赐额“宁寿观”,全称三茅宁寿观。 宋代的皇帝崇道是有传统的。在南宋临安吴山众多的祠庙之中,三茅观因与皇室和诸多道士、文人的密切关系,加之观内珍藏的历代珍宝古器,给它增添了许多浓郁的文化蕴味和传奇色彩。三茅观是一处道教建筑,道教起源于春秋时期老庄的思想,有诸多流派,而三茅观是道教中符箓派圣地。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著名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上清派、正一道都属于这一派别。殿内藏有茅氏三君的木刻肖像,据说此像原为宋徽宗赵佶所绘,亦是三茅观一件珍宝,原作早已佚失,如今只有以复制品替代。 而说起三茅观,则不得不提到这位民族英雄——于谦。这位清廉勤政的明朝名臣,年少时居住在三茅观内,年仅12岁就写下了名篇《石灰吟》。明清两代有识见的官员、学者,历来都把于谦和岳飞并列,北京、太原、开封、杭州等地都对于谦列专祠奉祀,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所感受到的于谦的功绩,大大超过了令人能够理解的程度。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是整个明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使明王朝免于重蹈宋金对峙的覆辙,最终消除了蒙古部落对内地的威胁,巩固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三茅观现状 在2008年对三茅观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清理时,发现了两组叠压关系明确的建筑遗址,中有正殿部分柱础基石,三个神龛基座,以及中殿的铺地砖、偏殿、墙基和茅房等,并出土了部分大型石构件。今天,这里已布置成了“遗址公园”。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