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梅”的历史可上溯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8)在秦朝一个旧苑的基础上扩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同时引入各地名果异树二千余种,其中便有梅。据《西京杂记》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梅七:朱梅、紫叶梅、紫花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可见当时皇家已有赏梅风尚,作为观赏梅的很多品种已经开始进入宫廷苑囿。
彼时虽无“官梅”的说法,但其实质便是官梅,而且并非一般官府内培植的梅花。南朝梁何逊为官扬州时,府内便有梅花,他常吟咏其下。“官梅”之典盖出于此。杜甫《和裴廸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黄庭坚《雨中花慢》词有“官梅乍传消息”等句,徽宗赵佶时的传世院画中也有以梅为主题者,可见“官梅”的栽种一直没有间断。
“官梅”的特点是稀有、难得、奇异,常点缀于亭台楼榭之间,有富贵妖娆之气。相对于“官梅”,北宋林和靖所赏的梅花便属“野梅”。所以梅之隐逸,在“官梅”这里是荡然无存的。“野梅”的特点便是自然,常见于山间水畔、舍边篱落,苏轼“竹外一枝斜更好”,说的便是“野梅”。“官梅”与“野梅”只有个人取向不同,并无高下之分。清代赵翼《题谢蕴山观察种梅图》诗:“陋彼孤山翁,徒夸疏影横,官梅与野梅,固难一例评。”此诗似有贬低“野梅”之意,而谢蕴山(启昆)本人的《种梅》诗却说:“修得多生到此花,不分山墅与官衙”又似不作“官梅”、“野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