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像 时处唐末,政乱赋繁,人不聊生,民变兵哗,时有发生。地方诸色乡兵土团随之而起。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钱镠21岁,“入军”(亦称“投军”)。据说,这时他就好读《孙子兵法》,兼温 《春秋》。这里说的钱镠“入军”,不是一般所说应募从军,而是聚集一些人“从军”,拉起自己的武装队伍,即民间的乡兵武装。所以,李琪为钱镠作《生祠堂碑》,称其“散家财而养士,训父子以为军”。 皮光业撰《吴越国武肃王祠(庙)碑铭》则说他“大散家财,广招勇士”。上面说过,钱镠出身农家,“少贫苦”,所以贩盐以“养亲”。可见钱镠从16岁贩私盐到21岁“入军”这五六年间是赚到一些钱,才有可能散家财,招勇士,拉起自己的队伍。钱镠自述:“(唐末)江南多事,溪洞猖獗,训练义师,助州县平溪洞。”这里的“溪洞”,泛指当时农民被逼上山为“盗”,或山区少数民族结寨造反。所谓“山贼”,有平民造反,也有些不法之徒,结帮为匪。这在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官逼民反,地方混乱,各种“盗贼”武装与民间自卫武装实难明确区分。
钱镠树起“助州县平溪洞”的旗号,组织一支“义师”,胜者为王,自然是他发迹的起点。 钱镠“入军”,树起助州县平溪洞的旗号,训练义师,对付一些小股“山贼”,初试锋芒,立下一些战功。各书记载不一致。例如:《钱氏家乘》卷 七皮光业《武肃王祠碑》载:“江南则朱直叛乱于唐山(今昌化),孙端寇孹于安吉,西侵宛水,东患(犯)苕溪。”这件事,与《吴越备史》卷一、《钱氏家乘》卷五武肃王《年表》所记“乾符五年(878),时寇盗蜂起,朱直管、曹师雄、王知新等 率众劫掠宣、歙等处”,是否同一回事?如果是同一回事,钱镠率军平定此乱,当在乾符五年,时在董昌石镜镇麾下。如果不是同一回事,则当在此三年前钱 镠尚未与董昌联合之前,是钱镠的独立军事行动。 据《吴越备史》和武肃王《年表》记载,乾符二年(875)四月,浙西裨将王郢作乱,唐廷敕本道征兵讨伐。时石镜镇董昌乘机招兵买马,名为讨郢,实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王郢起事于浙西,很快就南下作乱,在杭州境内没有战事。钱镠就在这年率“义师”投奔董昌(实与董昌联合),充石镜义兵,立即升为显职。《吴越备史》、《新五代史》说是“偏将”,《旧五代史》说是“部校”,钱镠自己说是“百总”。这距钱镠“从军”已有三年,有相当实力。骁勇绝伦,为昌所重。乾符五年九月,钱镠率军平定所谓“杭州山贼”朱直(或叫朱直管),并与王仙芝“余党”曹师雄等作战,讨平之。以功授石镜镇兵马使,迁镇海军右副使。这就是说,平定朱直的这个战役,在钱镠的军事生涯中十分重要。皮光业把它称作钱镠的“初功”(“入军”后第一功),把战功归之于钱镠一人。如果这是指的上述朱直叛乱于唐山之役,那是对的。如果是指乾符五年九月平定王仙芝余党的战役,那就与史实有不符之处。因为这次战役,钱镠所部是“八都兵”(这时“八都兵”已成立),其战绩不仅仅是董昌、钱镠两人的功劳。当然,钱镠挥戈定乱,他的战功是不可没的。皮光业说:“(钱镠)申令才举,行伍肃然,手仗义旗,身为劲敌,一月之内,二寇殄平,静(靖)千里之山川,救两郡之涂炭。”确为如此。钱镠本人对此战役也很重视。 文章原题《从军助平溪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