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写在《考…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新书 | 桑兵《国学与汉学:…
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
 
特别关注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卫有根的追求——记杭州市劳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召开馆员(特…
禹杭履迹
 
双城记:隋唐的杭州和钱塘(上)
来源:《州傍青山县枕湖》  作者:陈志坚  日期:2019-05-27

要讲唐代的杭州,那让我们先从白居易的诗说起吧。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光荣出任杭州刺史,也就是说,白居易是唐朝的杭州市长。身为杭州市长的白居易,除了政绩突出、为民造福之外,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擅长写诗的专长,为杭州留下了很多美丽的诗篇,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等等。因为白居易的诗名远播,传颂千古,所以无形之中,也就为杭州和西湖做了一次次的生动宣传,以至于千百年来,杭州和西湖的美丽深入人心,不可动摇。从这个意义上讲,白居易的诗对杭州的美名远扬实在是居功至伟。

 

说到杭州,必须说西湖。西湖,与其说是杭州的名片,不如说是杭州的灵魂。杭州和西湖,相依相伴,不可分割。不过,你知道西湖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谁的笔下吗?对了,就是白居易!

 

可以说,白居易的诗,除了是最好的广告词之外,也正是我们今天理解唐代杭州的一份珍贵史料呢。为此,我们现在先就拈出白居易的其中一首诗,来分析探索一下其中暗含的密码吧!

 

白堤.jpg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这首诗题为《余杭形胜》,这里的“余杭”,是“余杭郡”的省略,而余杭郡则是杭州的别称,而不是指余杭县。也就是说,这首诗,讲的是杭州的地理大局。其中关键的诗句是第二句“州傍青山县枕湖”。

 

这句诗有两个对象,一是“州”,二是“县”。这个州和县,指的是什么呢?大家或许没有特别去深究过。如果一定要翻译一下的话,一般人都会说,这里的“州”指的是“州治”,就是州衙,州长官所在的衙门;“县”指的是“县治”,就是县衙,县官大人所在的衙门。拿今天的话说,一个是州政府办公楼,一个是县政府办公楼。

 

唐代的杭州州治是在今天凤凰山东麓,南宋皇城所在地。白居易就在这里办公,所以他写杭州的诗句中,就有“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名句。郡亭就是白居易做杭州市长时所处的办公楼,他之所以能够躺着就看到钱塘江潮,那自然是因为他所在的州治,在凤凰山下,离钱塘江是咫尺之遥,所以汹涌的钱江潮如在目前,在枕头上足以观赏这一伟观。

 

但是,我们今天要对这句诗做出新的理解,真正理解其中隐含的密码。我们认为,这里的“州”和“县”,分别指的是“杭州州城”和“钱塘县城”。

 

这句诗的意思是:州城是倚靠着青山,而县城则依枕着西湖。其实白居易是想告诉我们,杭州城是有着两个独立的小城的,州城和县城。

 

唐代的杭州州城,其实并不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城池,而是一个小城,大致就相当于后来南宋皇城范围。在州城里面,不仅仅只有杭州的州政府官衙,还驻有军队等。但州城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老百姓居住,而是个官方机构集中区。在唐代,这种城也叫“子城”。

 

唐代的一般大城市的结构,都会有内外两个城:一是子城,二是罗城。子城较小(所以叫“子城”),在里面(所以又叫“内城”);外面会包围着一个大城,大城叫“罗城”,或“外城”。罗城和子城是一对相对应的称呼,而外城则和内城相对应。这种筑城的理念,我们在之前已经讲过,自古就有“城”与“郭”的区别,简单点说,就是官和民的区别。这种筑城理念其实一直延续下来,不过变换了名词,有子城和罗城的区别。

 

但是,杭州的州城(子城)比较独特,并没有一个大的罗城包围着。同处杭州的另外一个城,就是钱塘县县城,与州城相隔十里地,位置就在西湖东北方向。至今在今天庆春路头上,还有个钱塘门呢。钱塘县城大致就在钱塘门以东以北的范围内。换句话说,唐代的杭州城,并不是如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位于西湖正东面位置的一个大城!在今天杭州城的核心区,如延安路一线,大部分并没有包容在城墙之内,而是在城墙之外,今天我们所知的大大的杭州城,在唐代还没出现呢。

 

这点正是唐代杭州城的特殊之处:在今天杭州城的范围之内,唐代并存着两个小城:州城和县城。而且两个城互不统属,各自分离。难怪在第一句诗里,白居易会说“余杭形胜天下无”。他在告诉我们,杭州这种“州城”和“县城”两个小城并列的城市布局,那是天下罕见的啊。所以,我们说唐代的杭州,演了一出“双城记”。

 

这个理解,确实是很大挑战了我们以往对杭州城的认识的,实际上也相当挑战了对古代城市布局的一般认知。那为什么杭州城市布局会这么奇特?其实这与杨素新造“杭州城”有关。

 

杭州立州是在隋平陈的当年,即开皇九年。第二年,即开皇十年,江南一带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叛乱,名将杨素领命平乱,就在这个过程中,杨素下令修建一个新的杭州城。次年,即开皇十一年修建完成,杭州州治也就移到了州城内。

 

实际上,杭州自立州之后,三年内换了三个州治所在地:余杭县城——钱塘县城——杭州州城。《旧唐书•地理志》里面记载得很清楚:“隋于余杭县置杭州,又自余杭移州理钱塘。又移州于柳浦西,今州城是。”这个记载,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首先,杭州州城和钱塘县城并不在一起。其次,杭州城在“柳浦西”,其范围并不大,就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但是后来大量学者在描述隋代杭州城的时候,都将其理解为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城,与宋代的杭州城相差不远。当然,这种看法也是有文献支持的,如南宋的三部《临安志》,都提到有“三十六里”之周长。在此基础上,经过很多学者的反复讨论,甚至已经将杭州城的四边都考证出来。早期的如钟毓龙的《说杭州》,最有影响的如魏嵩山的《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提出隋代杭州城四边界线如下:“其城范围,南起凤凰山,北抵今体育场路,东临东河,西濒西湖。”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他们所讨论的这个大杭州城,其实并不存在。这个想象出来的杭州城,我称之为“大州城”。“大州城”之说其实与《旧唐书》的记载明显有矛盾。对此,谭其骧很早就提出过质疑:“《元丰九域志》载隋杨素创建州城,周围即有卅六里九十步,此说恐不足信。隋代初年杭州还是一个新起的小郡,无需乎偌大城郭。且《太平寰宇记》明说隋代依山筑城,足证城区限于凤凰山东、柳浦之西一带。”真是一语中的。后来还有杭州本地学者提出过一些质疑,但这些怀疑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反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支持“大州城”的证据很充分很明确,怀疑派没有能对“三十六里”的铁证做出足够有力的反驳。其实,这个所谓的“铁证”不过是个句读错误。

 

我们先来看看这条材料。南宋临安有三志:《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三个志书都记载了州城部分,大同小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的《南宋临安两志》的标点如下:《乾道临安志》卷二《城、社(门附)》:《九域志》:“隋杨素创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有城门十二:东曰便门、保安、祟新、东青、艮山、新门;西曰钱湖、清波、丰豫、钱塘;南曰嘉会;北曰余杭。有水门五:东曰保安、南水、北水;北曰天宗、余杭。”《淳祐临安志》卷五《城、社》记载稍有不同,但应该是抄自《乾道临安志》:古州域(当为“城”字之误),隋杨素创,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据《九域志》。

 

两志都说这个记载来自《九域志》。宋代有两个《九域志》,查中华书局1982年版的即北宋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杭州”条下并无此条记载。但是《附录》部分,存载的是《新定九域志》的古迹部分,“杭州”条下则赫然记载:古州城,隋杨素创,见《图经》。(这里的《图 经》,当是指北宋《祥符杭州图经》)对照前面两个《临安志》,史源情况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个所谓的铁证,就是来自北宋的《新定九域志》,而事实上《新定九域志》完全没有“周回三十六里”的记载。实际上《九域志》的作者也并不清楚隋杭州城有多长,所以,《乾道临安志》的作者所说的“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云云,肯定不是指隋唐的州城,而是指宋朝的州城。隋唐的州城是子城, 所以并不会有如此之长的城墙;而宋朝的州城是罗城,自然有三十六里九十步之长的城墙。

 

再回头来看《乾道临安志》的这段记载,其实本来应该是这样断句:《九域志》:“隋杨素创州城。”周回三十六里 九十步。有城门十二……

 

在“周回三十六里”前面,本来还应该加上两字“今城”,指明是宋朝城墙周长。方不至于让人误解。最正确的理解方式应该是这样的:《九域志》:“隋杨素创州城。”(今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有城门十二……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的错误断句,把后面的文字,“周回三十六里”和“城门十二”都纳入到 《九域志》的引文中,显然是错的。但这个错误不自现在开始,早从《淳祐临安志》的作者就开始误解了。前引《淳祐临安志》中这段文字格式,稍微改了一下叙述方式,变成了“古州城,隋杨素创,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据《九域志》。”将引文出处《九域志》放到了后面,说明《淳祐志》作者就是按错误的断句方式来理解《乾道志》的,而《淳祐志》这么一引一改,就将这个误读给坐实了。自此之后,理解《乾道志》这段文字的人,都被牵着鼻子走,一错到底。包括如《咸淳临安志》、《梦粱录》等等,都记载为“隋唐州城三十六里”。断句之误,误人不浅。更有甚者,就如《乾道临安志》标点者一样,不少论著都将接着记录的宋代的十二个州门也理解为是隋代州城的城门,这就更是错上加错了。

 

经过这些辨析,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认为“三十六里”这条所谓的“铁证”,是站不住脚的,其起因,原来竟是一个小小的句读之误,这一误已近千年。

 

另外一个原因导致认同“大州城”说的,则是来自一种常识上的误区。人们一般都会以后来的城市面貌去理解早期的城市面貌,比如州城总是比较大的,州城会将县衙包括在内,如后代所见的州城、府城、省城一样。所以,在钱塘门内的钱唐县县城,自然地被认为也肯定在州城城内,于是州城城墙就一直从凤凰山画到了霍山一带,于是隋代的杭州城就这样被自然地放大了,对“大州城”的存在深信不疑,而不会意识到,杭州州城可能是个小小的子城。

 

子城可以与罗城配套设置,一般罗城内包子城,形成内、外城的布局。但子城也往往可以独立。在魏晋隋唐时代,子城是较为流行的。子城集中官员、军队,建筑相当坚固,同时子城的面积相对都比较小。总之,子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是相当明显的。大家肯定还记得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当时李愬雪夜奇袭蔡州,比较顺利地拿下了蔡州的外城,但还没能攻下子城,吴元济醒来后,“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这里的牙城,就是子城的别称。

 

其实,我们可以看看隋朝杨素建杭州城的过程,及其背景、时间、性质、目的等等,综合这些方面,可以证明,隋代州城不可能有三十六里这么长,也不需要这么长。

相关内容
杭州红会医院的前身 2024-05-08
之江大学“十间头”轶事 2024-05-08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二) 2024-05-08
古今西湖名人缘|湖上寓居忆姜夔 2024-05-08
马黎:乾隆帝又来杭州刷存在感了,这回发现的诗跟他吃早饭有关 2024-05-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