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即王禔,他在《麋砚斋印存》自序中说,年仅12岁即能舞弄翰墨,奏刀篆刻。虽其父“惧于荒落,每诃责之”,而王福庵“性近嗜深,未能恝置”。王福庵后考取秀才,曾任教于钱塘学堂。
王福庵
民国九年(1920),因印社同人唐醉石之荐,王福庵北上京城供职于国民政府印铸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以及五院印等,皆为王福庵所篆。
王福庵长于提携后辈,力拔新人。后来成为篆刻家的顿立夫,早年曾经是司车于王福庵的力夫,王却从未因其社会地位低微而轻视顿。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政协邀请王福庵参与开国大印的刻制工作,王福庵力荐顿立夫担纲,足可见王福庵胸襟之开阔,眼光之长远。
王福庵在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辅之、叶舟诸君子常聚孤山人倚楼探讨印学,遂有谋创印社之举。吴隐闻后,随之响应。从筹资、谋地到园林布置、精舍建设,荜路蓝缕,艰辛经营十年之久而成。在这期间,王福庵为生计离杭去异地谋生,人虽不在西泠,但印社的发展、社址的建设,都浸透了他的心血。建隐闲楼需要资金,他就捐献书法作品十件用于拍卖。社址建成,他又将家中器具双藤椅、王同伯小像镜屏一扇等捐献给印社。社内建筑福连精舍要开辟图书室需书籍,他将自藏印章拓成印谱共16册捐献印社,供印学爱好者学习观摩。印社修葺房屋,举办雅集需要资金,他从微薄的收入里分四次共162元无偿捐献。新中国成立初,王福庵与社员吴振平一起主动写信给杭州市政府,提出将苦心经营40余年的西泠印社无偿捐献给国家。
王福庵 临金文扇面
王福庵书艺堂庑广大,举凡甲骨、金文、猎碣、玉箸、秦权、诏板、汉碑额诸体无所不能,而书刻相通,皆以笔墨雅韵为尚。对荣誉,他却是淡泊一生。
印社老社员张锐在《重阳忆旧话西泠》中写道,1947年重阳,他与丁辅之、王福庵、章劲宇等几位先生在四照阁品茗时,章劲宇对在坐的几位老先生说道:“我真不明白,你们几位辛辛苦苦地办了西泠印社,而大家却不肯当社长,一定要请别人。”王福庵莞尔笑道:“我们创办印社,并不是想当社长啊!”微微一语,不仅折服在场的所有同人,更是让无数西泠印社中人奉为谦逊与治学精神的典范。
王福庵一生创作印章作品2万余方,钤印谱103册之巨。其书斋名为麋砚斋,吴昌硕用篆书特为书斋题额。
王福庵刻 “麋研斋”印
王福庵逝世后,其家属遵先生生前遗愿:将自刻印章及藏印356方,自书书法及收藏历代名家书法作品230件,历代名人绘画75幅,书法155幅,扇面121件,印谱22部,文具42件,共计千余件悉数捐赠西泠印社,吴昌硕先生篆书“麋砚斋”印也一并捐献印社。此可谓将其毕生精艺奉献给他亲手创办、一生热爱的西泠印社,奉献给了国家。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