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钱镠的腰鼓城:吴越国的杭州大罗城
来源:《州傍青山县枕湖》  作者:陈志坚  日期:2019-06-19

唐末时期,又一个土豪崛起,这个土豪就是钱镠,他开始占据了杭州,后来一步步扩张,占据了十四州之地,横跨两浙,建立了吴越国,并定都于杭州。这是杭州第一次成为都城,对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里程碑的意义。除此之外,钱镠还真正修筑起了大杭州城。在某种意义上,钱镠可称是杭州城之父。

 

关于钱镠新修杭州罗城的过程,钱镠的秘书罗隐写过一篇《杭州罗城记》,记载得很完整。我们就根据这篇文章来描述一下。

 

“自大寇犯阙,天下兵革,而江左尤所繁并。余始以郡之子城,岁月滋久,基址老烂,狭而且卑,每至点阅士马,不足回转。遂与诸郡聚议,崇建雉堞,夹以南北,矗然而峙,帑藏得以牢固,军士得以帐幕,是所谓固吾圉。”这段话首先指出唐末天下大乱,战争频繁的大背景。在这种战乱时代,坚固的城池当然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当时的杭州“子城”,一方面比较破败,一方面也相当狭窄,完全不能满足需要。

 

钱镠和属下商议之后,决定修筑夹城。什么是夹城呢?唐五代夹城的记载很多,比如《资治通鉴》 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思安将河北兵西上,至洛州城 下,更筑重城,内以防奔突,外以防援兵,谓之夹寨。”其实,这里的“重城”一词,说出了“夹城”的基本含义。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再造一道城墙,就是夹城。很多时候,夹城是围攻敌城城池而修建的。但是在这里,钱镠是自己嫌旧子城规模太小,为了扩大范围而建的,目的不同。

 

夹城和罗城有所不同。罗城是范围比较广大,而且是整个形成完整包围的。夹城并不需要全包围,而且两道城墙相去不远。唐代长安城就有很多夹城,就是在城墙外不远处,再修建一道城墙,有的形成通道,有的就作为宫殿区的一部分使用。

 

根据钱俨《吴越备史》一书记载,这次夹城修筑是在唐末的大顺元年(890)九月,“王命筑新夹城,环包家山,自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这里只记载了包围子城的夹城,没有记载钱塘县城也有夹城。但是《杭州罗城记》说“夹以南北,矗然而峙”,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南州城、北县城都是修筑了夹城的。魏嵩山先生最早提出这个看法。

 

因为杭州城北有一个地名叫“夹城巷”。关于夹城巷名称的来源,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里面有过分析说:“夹城名义,不知何所取也?故老皆言:元有总兵杨完者,与张士诚筑垒相拒,此其遗基。然当钱氏筑城时,云: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唐湖,凡七十里。则夹城之名唐末五代已有之,似非起于杨完者也。岂以其近傍罗城若杜诗所称‘花萼夹城通御气’之谈欤?”田汝成指出,明代当地人认为,这是元末时候,曾在此作战,筑有壁垒,留下“夹城”之名。但是,早期文献已有夹城的记载,不会是迟至元末。这个判断应该是正确的。(当然,他引用的夹城乃是南部夹城,非北部夹城)宋代的文献中,确实已经出现有“夹城巷”的记载,南宋的《咸淳临安志》记载说:“余杭门外元自有北门关。今夹城巷,乃故居也。”宋的余杭门(就是后来武林门),宋人一般俗称为北关门。但其实,更早的时候,北关门在北边,即在夹城巷的位置。后来是因为余杭门外的城区,到了宋代被废弃了,所以 北关门就移到了余杭门这里,一个门有了两个称呼。

 

我认为,这里所谓的“元自有北关门”,当即吴越国时的杭州北关门,但这个北关门首先是夹城的北门。《淳祐临安志》中还记载了“东西马塍”,“或云是钱王旧城,非塍也”。而且指出,夹城巷“地与马塍相接”。这更加证实,第一次修建夹城的时候,钱镠是将北郭钱塘县城也同样加了一道夹城的。

 

子城修筑夹城的理由很充分,那为什么钱塘县城也要修夹城呢?我认为北郭夹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运河通道。李志庭认为,钱镠修建的杭州城墙北边部分,是将运河包括在内的,东城墙在运河之东。这段运河所在称五里塘,而“五里塘是杭州城内城东诸水北出上塘河的必经通道之一,其在保障杭州城市安全上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钱镠自己从老家临安到杭州的路线,也正是走这条水路的呢。

 

除了军事安全外,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安全。《杭州罗城记》里提到“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这很可以说明钱镠对运河通 商之利,有着迫切之需求,也因此有特别关注之重视。总之,这段运河的军事安全和经济意义,都很重要,钱镠一早就要修夹城以全力保护之。

 

其实,认识到北郭曾经也修建过夹城这点,也有助于合理解释另一个问题,即夹城何以有“五十里”之长。其实,这五十里的夹城,正是南部、北部夹城加起来的总共长度。《吴越备史》的那段记载,说夹城是“环包家山,自秦望山而回,凡五十里”,这里的秦望山其实就是将台山,而非今天六和塔以西的秦望山,这个认识已经获得多数认同。但是,如果就围绕包家山、将台山一圈下来,其范围并不是很大,完全到不了五十 里之数。所以以前很多人就将这个夹城的圈子一直绕到了六和塔为止,勉强去凑这五十里之数。

 

这个说法有个问题。因为后来的罗城修建时,明确提到最后合于“冷水源”,即冷水峪,而其位置正好处于包家山和将台山之间。也就是说,罗城的南部就是夹城的城墙。如果说罗城的城墙在夹城以内,那是说不通的。另外,仅就南部夹城来说,其实也不仅止于子城往南到包家山、将台山的一圈而已,其实还有一段夹城是在子城北面的。也就是说,子城往北,沿着中河的走向,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南路一段,也修筑了一道狭长的夹城。这段夹城的终点,就是朝天门,即今天的鼓楼。

 

魏嵩山所绘之杭州城垣变迁示意图(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历史 地理》创刊号。).jpg

魏嵩山所绘之杭州城垣变迁示意图(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历史地理》创刊号。)

吴越国的朝天门,到宋代已经废弃不用了,但是 在南宋的地图上,这个门依然非常清楚地被标识出来,所以可以清楚看到,朝天门的朝向是南北方向的。这和今天鼓楼的布局一致。鼓楼下面的道路,正是南北向的中山路。如果我们看看朝天门周围环境,可以看到其东边是中河,西边是伍公山,所以,这个位置是个天然的关隘之处。所以,钱镠将夹城修到此处,可谓正合适。 根据朝天门的南北朝向的大门可知,朝天门所连接的城墙是必然是东西向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城墙是横着的。原先很多人都认为,朝天门应该是杭州东城墙的一个门,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门只可能是东 西方向的。朝天门的特殊性,恰恰说明,当时的城墙是东西向的,而这个城墙就是夹城的城墙。可以说,朝天门是钱镠修夹城的一条明证。

 

夹城修好之后,钱镠就遭到了一次内部叛乱。徐绾趁钱镠回临安老家时发动叛乱,占据杭州龙兴寺一带,钱镠赶回来平乱,其路线,据《资治通鉴》 记载:“镠还,及龙泉,闻变,疾驱至城北……镠微服乘小舟夜抵牙城东北隅,逾城而入。”《吴越备史》也有同样的记载:“王遂沿江至内城东北,登城而入。”这里提到“沿江”的“江”,就是从北部的 运河连接到中河的路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钱镠能够乘船直接抵达“牙城东北隅”,这里的牙城是哪里呢?胡三省注说:“今之和宁门也。”和宁门就是南宋皇城的北门,在今万松岭东南位置。但是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牙城东北隅”就是今鼓楼这个位置。看今日地图可知,和宁门的位置,离中河尚有一段距离,而鼓楼真的就在中河边上,可以直抵。换句话说,夹城修筑之后,夹城和原来的子城合为一体,都算是子城的一部分了。经过钱镠修筑夹城之后,原来的子城就在南北两个方向都增长了一块,仿佛是形成两翼。夹城修筑之后没几年,钱镠真正开始修建罗城。

 

其背景是孙儒的入侵。《杭州罗城记》记载说:“俄而孙儒叛蔡渡江,侵我西鄙,以翦以逐,蹶于宛陵,劲弩之次,泛舟之助,我有力焉。”

 

孙儒和他的部下,基本上就是一群野兽,他们来自北方蔡州。自黄巢大军攻占长安之后,唐中央权威已然瓦解,各地军阀蜂起,其中蔡州一地被秦宗权霸占。等到黄巢败亡之后,秦宗权就第一个跳出来称帝,气焰嚣张,四出征战。其中,孙儒和三万军队被派往南方,目标是争夺重镇扬州,扬州在唐代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蔡州人向以善战闻名,此时更是无比疯狂,到处烧杀抢劫,无所不为。在缺乏军粮的时候,军中甚至以人为粮,比野兽还凶残。毫无疑问,孙儒的蔡州军南下,给整个南方带来了腥风血雨,同时,也给钱镠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孙儒军南下是在第一次修筑夹城之前,我们可以推断,夹城的修筑,应该和孙儒军南下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吧。

 

但就在修完夹城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91年,孙儒再次渡江南下,直指苏州,他的主要目的是夺取物资,补充给养。虽然很快孙儒被杀,军队溃散,但他们疯狂烧杀抢劫的做法,同样给钱镠带来重要教训。这样可怕的场景既然可能发生在苏州,那一样也可能发生在杭州。有备才能无患哪!所以,钱镠做了检讨,表示“后始念子城之谋,未足以为百姓计”,就是说仅仅是子城修筑坚固了,但没有顾及老百姓的安危。况且,钱镠也承认,杭州是当时工商贸易相当发达的城市,“苟或侮劫之不意,攘偷之无状,则向者 吾皇优诏,适足以自策”。意思是,一旦遭到如孙儒军队这样的疯狂劫掠,那就悔之晚矣。所以,加大保护力度和保卫范围,顺理成章。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公元893年,钱镠终于准备修罗城以作“盛民”之用。“由是复兴十三郡,经纬罗郭,上上下下,如响而应”。钱镠发动了他所辖的十三州的力量,集中修筑杭州罗城。

 

杭州罗城的修筑时间并不算长,“爰自秋七月丁巳,讫于冬十有一月某日”。从七月份到十一月份,也就是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会这么快呢?

 

《吴越备史》的记载比较具体:“王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余万众,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塘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这里提到,罗城的总长度有七十里!这实在是个大工程啊。虽然动用了二十万以上的民工,还有数量不少的军队,只用四个月时间,来得及吗?

 

其实呢,这次修筑的罗城,实际所需的工程量并没有七十里那么大,要知道,三年前刚刚修筑的夹城就已有五十里之长了呢,罗城正是在夹城的基础上接着修建的,所以真正需要全新修建的,不过也就二十多里吧。

 

而这二十多里新修的部分,主要就是东、西两边的城墙,西边城墙就是靠近从将台山开始,沿着西湖东岸往北,经过霍山,到范浦为止;东边城墙就是“江干”。这两道城墙的主要作用,是将南、北两个城给连接起来。而两城之间的空间中,当时还是属于人烟稀少的地方,本来并没有建城之必要,但由于要将两城合并起来,就不得不这么做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杭州罗城中的比较空闲之地,钱镠都安置了军营。既安置了军队,其实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正是由于吴越国的罗城修筑过程,是先两头再中间,所以整个罗城修好之后,呈现出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类似于腰鼓。所以被称为腰鼓城。

 

说到这个称呼,背后还有个故事。钱镠建立的吴越国,基本上就是今天浙江省的范围加一个苏州。吴越国北边的邻居是杨行密的吴国(就是后来的南唐),吴国的实力和地盘都比吴越国强不少,所以杨行密一直对吴越国怀有侵吞之心。有一次,钱镠为了对付一个军阀田頵,向杨行密请求援手。杨行密率兵前来的时候,带了一个和尚,来探看杭州城,做好情报工作,便于以后来进攻甚至偷袭杭州。侦探完之后,和尚对杨行密说:“此腰鼓城也,击之终不可得。”意思是说,这是个腰鼓城,你是打不下来的。于是杨行密就此打消了念头。这个故事多半是编造的,不过腰鼓城的比喻倒还真是形象。杭州城也就此有了一个腰鼓城的外号呢。

 

不管如何,经过了这样一个复杂的大拼凑,总算是建起了一个真正合围的大城。这次罗城的修建,对杭州城来说,是个真正的里程碑。此后,杭州的城址就真正地稳定下来了。杭州的这一步,走得非常之踏实!

 

 

文章来源《州傍青山县枕湖》(《杭州文史小丛书》第一辑)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