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小巷,是历代文人荟粹之地,龚自珍曾在马婆巷写下“马婆港外立斜阳”的诗句;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大瓦巷留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名句;陆游在孩儿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些小巷虽不起眼,但与杭州的历史不可分割,也与周围的湖光山色、明月斜阳不可分割。
陈年旧景,翻翻晒晒,我便与各位讲讲五柳巷的十载变迁·····
胡继祥摄于2018年
五柳巷 ,杭州东河旁的一条古老小巷。南宋时,蜿蜒的东河是杭州的一条护城河。河东边有个五柳园,是宋代的一处小御园,于是就有了五柳巷。这里保留了南宋时期的市井味道,水井、界石、白墙、乌瓦,近十年来,我不时带着相机走進五柳小巷,随着拍摄次数的增多,小巷的人文景观便成了我镜头里的故事。
胡继祥摄于2009年
2009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我第一次走进小巷,随处可见矮旧的木房、斑驳的泥墙,路边墙砖缝里不时伸出几棵瘦瘦尖尖的小草,斑驳不堪的墙根长满了青苔。小巷上空挂满了晾晒的衣服,居民悠闲的晒着太阳,小巷展示着一种沧桑的美。
胡继祥摄于2009年 离开小巷时,见一位身着红棉袄柱着拐杖的老人,久久张望着小巷口。在老人的眼神里,是匆匆而过的岁月,还有那守望平安的祈盼。
胡继祥摄于2011年
2011年初,一个雪天的午后,我来到了银装素裹的小巷,洋洋洒洒的雪花覆盖了小巷老房子黝黑的瓦楞、马头墙、河埠头……小巷笼罩在了皑皑白雪之中,黑白相间,更添古朴淡素之色。
胡继祥摄于2011年
在79号门口,正在按快门的我与正出门的房东大妈碰了个正着,在交谈中得知,大妈从小住在这里,现在孩子都已独立另住,就剩大妈在此居住,不过还有两条小狗狗作伴。我张望了一下大妈的住房,里面又黑又小又潮,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不跟子女住一起,大妈笑笑说,在这里住贯了,方便自由。还说这里马上要改造了,住房条件会有改变。看见我手上的相机,大妈让我给她在老房子门口留个影,说罢抱着小狗摆好了姿势,我便按下了快门。一个星期后,我把放大的照片送到了大妈的手上。
胡继祥摄于2011年
2011年的仲夏,我走进正在改造中的小巷。此时的小巷,处处是脚手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按照杭州市政府的规划,五柳巷作爲历史街区,规划为步行街,重现烟柳画桥、寻常人家的画面。
胡继祥摄于2011年 胡继祥摄于2011年 胡继祥摄于2011年 在87号墙门的改造现场,旧报纸糊的顶棚已经掉下,班驳的墙壁满是水渍,随处可见遗弃的碗柜、水缸、板凳、吊篮、镜框。在墙门的后天井,正在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整个房子的构架已经焕然一新,用的是全新的杉木材料,散发着杉木淡淡的清香。与施工人员聊天中得知,改造这样一栋房子,仅杉木材料的费用就需要30多万元。工人们告诉我,九月份工程就能完工,那时再来看,会给你一个惊喜。
胡继祥摄于2011年
离开小巷,在与斗富三桥的结合部,改造好的老房子,一家人悠然的坐在门口聊天。
胡继祥摄于2013年
2013年中秋, 我踩着月光,走进小巷的时候,整个小巷沐浴在了如水的月华中。
胡继祥摄于2013年
在斗富三桥,明月高悬,两岸屋宇绵延,霓红闪烁,突然有种天心月圆般的感悟……
胡继祥摄于2014年
2014年,清明假期,我登上市三医院的23楼顶层,这里是俯视五柳巷和东河的最佳地方。
胡继祥摄于2014年 胡继祥摄于2014年 胡继祥摄于2014年
这时五柳巷一期的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以章家桥为界,往南望去,留有南宋都城的遗韵,垂柳含烟、虹桥似画、翠幕如纱、粉墙黛瓦、檐牙错落,微风过处,显得怡然安详。南宋的都城,仅仅只是参差十万人家,而今天东河两岸居住的人家早已超过十万。“杭城风韵在楼居,况有轩窗枕碧渠。”那些楼阁庭院、水木清华、轩窗碧水,透露着宁谧的氛围,是东河人文气韵的灵动显现,好一个人间天堂!
胡继祥摄于2014年 胡继祥摄于2014年 胡继祥摄于2014年
2017年秋雨中,五柳巷“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数”,秋雨停息的间隙,濡湿的山墙、黑瓦、地面,透着水气的木柱、板隔、窗棂,无一不描绘着江南的寻常日子。我用手机拍下了五柳巷的秋雨之美。
胡继祥摄于20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