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阳明先生有个西湖梦
来源:《予梦西湖湖梦予》  作者:黄卓娅  日期:2019-07-04

明代初期的杭州,与宋、元相比,市区地域缩小,人口急剧减少,经济相当萧条;到了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逐渐稳定,经济也逐渐复苏,无论是在农业、丝织业、手工业等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济繁盛,百姓生活安定富庶。现代杭州最为著名的风景名胜西湖景观中的杨公堤和湖中二岛湖心亭和小瀛洲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

 

王阳明.jpg

明正德三年(1508),杭州知府杨孟瑛兴工疏浚西湖,历时152天,清理田荡数千亩,耗银二万多两,使西湖复唐宋旧观,并以浚湖淤泥堆筑长堤6里,后称杨公堤。嘉靖三十一年(1552),杭州知府孙孟在西湖三塔中的北塔遗址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即现湖中三岛之一的“湖心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塘县令聂心汤在三塔中的南塔原址,取葑泥绕潭作堤,为“放生池”。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钱塘县令杨万里以10年时间在放生池外筑堤,构成“岛中有岛,湖外有湖”的佳境,湖中“小瀛洲”自此形成。明天启元年(1621),在“小瀛洲”南复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为“西湖十景”之一。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出生在离杭州不远的余姚。少年时期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满怀抱负、中学时期坎坷不平、晚年时期老当益壮,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罕见大家。对于省会杭州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亲睐。

 

不论是玉皇山麓天真山的天真书院,还是凤凰山万松岭的万松书院;不管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净慈寺,还是济公和尚出没的灵隐。王阳明与杭州、与西子湖是有情有缘的,虽然他没有在杭州任过职,但却在这里留下不少痕迹,值得我们后人去追寻和回忆。

 

阳明先生对杭州是十分的钟爱,虽然来得次数不多,但是在杭州每次居住的时候,都会游遍西湖及周边的山山水水,一边欣赏自然的旖旎风光,一边和西湖边寺庙和尚高谈阔论,谈禅论道。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哲学积累,无疑对他之后“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弘治十五年(1502),在王阳明三十而立的年龄段,阳明完成公事回到北京。渐渐的他在做事和研读学问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佛教、道教的局限性,心里产生了一些疑惑无法解开;再加上当时主政的是明孝宗,对于文人还是比较善待的,所以当时的文人地位有了提高,活动也很频繁,当时的文人界掀起了一股争学先古诗文的热潮。而阳明对此事并不热衷,并感叹道:“吾岂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意思是:我怎么能用这有限的精力,去做这些不实用的文章呢?于是他也从京师搬到了绍兴居住,专心研究他的学问。

 

绍兴地区人杰地灵,环境和气候非常的适宜,加上他的肺病也会时不时地出来捣乱一下,这里的人情风俗,对阳明来说,十分的欣慰,毕竟是自己熟悉的故乡,有宠辱与共的亲人们。休养之余,他并未放弃 对自己年幼时期那个“做圣人”梦想的追寻。一日空闲,他逛到了会稽山的支脉宛委山,山里的负氧离子浓度很高,鸟语花香,好不惬意,最让人惊喜的是, 他发现有一块曲径通幽的地方,倾斜的岩石跟地面形成天然空地,又处于山之南,有岩壁遮挡,也可以避风遮雨,藏身其内,非常适合静坐和冥想。

 

所谓的石壁其实是一块摩崖石刻,上面还题有贺知章《龙瑞宫记》,在唐天宝年间,贺知章欣然书丹,命工雕刻石壁上。这里在唐代就已经是“三十六小洞天”了,又称“会稽洞天”“宛委洞天”,或者“阳明洞”,为道教胜地,位居第十位。阳明先生也是因为在这里打坐、静想、读书讲学,而被后人称为“阳明先生。”此便是我们口口相传,王阳明或者阳明先生的由来了。

 

第二年,弘治十六年(1503),先生来山明水秀的杭州治病和休养。杭州是吴越和南宋的都城,自吴越国钱氏不断经 营和建设,东南一隅的杭州,免于战争的荼毒,经济繁荣富庶,钱氏还信奉佛教,杭州寺院林立,大部分都是吴越时期所建,有着“东南佛国”的美誉。

 

这期间,王阳明经常往来于南屏山至虎跑一带,与名刹古寺中的高僧谈禅问法。还与灵隐的一个僧人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王阳明全集》中有详尽的记录:“(阳明) 往来南屏、虎跑诸刹,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先生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和尚惊起,即开视对语。先生问其家。对曰:‘有母在。’曰:‘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 先生即指爱亲本性谕之,僧涕泣谢。明日问之,僧已去 矣。”可见,此时的阳明,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生本性的问题,父母子女之间的骨肉亲情是人类本性的道理,并主张“圣人”与“凡民”都有“良知”。

 

寄情于旖旎风景的同时,哲人并未放弃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索,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摆脱了佛老的纠缠,他重新坚定了对尘世的向往,确定了与儒相伴、经世致用的理想(摘自王冠辉《王阳明》评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月第1版,P72),“明年(1503)遂移疾钱塘西湖,复思用世”。

 

西湖的美不胜收,旖旎的湖光山色慢慢地在融化 阳明那颗伤痕累累的心,阳明先生为西湖的美景所深深的陶醉。他对西子湖的欣赏和喜爱,溢于言表,作于诗词中,字里行间浸润了对杭州、对西湖的依恋和痴迷。王阳明对美丽的西子湖有特殊的感情,以至到了“西湖梦寻”的境地。

 

他在弘治十八年(1505)作有《寄西湖友》诗, 深情地诉说道:予有西湖梦,西湖亦梦予。 三年成阔别,近事竟何如? 况有诸贤在,他时终卜庐。但恐吾归日,君还轩冕拘。

 

三潭印月.webp.jpg

另有词《望江南•西湖四景》,为弘治十六年(1503)所作:西湖景,春日最宜晴。花底管弦公子宴,水边绮罗丽人行。十里按歌声。西湖景,夏日正堪游。金勒马嘶垂柳岸,红妆人泛采莲舟。惊起水中鸥。西湖景,秋日更宜观。桂子冈峦金谷富,芙蓉洲渚彩云间。爽气满前山。西湖景,冬日转清奇。赏字楼台评酒价,观梅园圃订春期。共醉太平时。

 

留与后世的阳明先生的词作甚为少见,本篇摘自墨憨斋编《皇明大儒王阳明出身靖乱录》卷上,也是阳明先生移疾钱塘西湖时候所作。此外还有在贵阳扶风山阳明祠尚存手迹石碑的《西湖》:书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渡管弦声。余情未尽归来晚,杨柳池台月又生。

 

 

文章原名《予有西湖梦》,内容稍有删减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