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严州之名的由来,是因为一个叫严子陵的人。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浙江会稽余姚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侯霸投靠了王莽做官去了,刘秀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则改名换姓,避居富春江畔。
公元25年,刘秀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刘秀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后得知严子陵隐居在富春江畔,便立即派人把他请到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严子陵对侯霸十分鄙视,不愿在洛阳呆下去。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就亲自把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然而严子陵却料定是侯霸在其中作梗,便找了个机会,不辞而走,重新归隐到富春山下。任凭刘秀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征召,严子陵一次都没有答应。
古往今来,隐士可谓多矣!有怀才不遇的,有遭人陷害的,有想以退为进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严子陵的归隐,完全是为了保全人格上的独立而甘守清贫一世。
一千年后,范仲淹被贬到睦州任知州,当他经过当年严子陵隐居过的地方时,随即弃船登岸,凭吊严先生。在他不长的任期内,主持修建子陵祠,并亲自写下了《严先生祠堂记》(此文连同他的《岳阳楼记》一起,被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对严子陵的最高赞誉,也成为后人对严子陵的定评。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从小熟读圣贤之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是一个对国家(那时皇帝就代表国家)、对民族极端忠诚的儒生,但是,在处世上又非常“书生气”。对他认为不利于国家、民族的事,就站出来直说,他甚至把皇后的废立这种皇家“私事”,也看成是国家大事。宋景祐元年(1034),因反对仁宗废黜皇后,被贬到睦州任知州。但他没有因此而沉沦,仍然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