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杭城旧影
 
风雨茅庐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12-08

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旧居,叫“风雨茅庐”。风雨茅庐占地1.1亩,分正屋和后院两个单元。进大门,左侧是五开间平屋,称厢房,右侧是几株高大芭蕉。穿过天井,有一平台,上建一座三开间正屋,坐北朝南,正中一间是客厅,客厅两侧都是卧室,每间各有后轩。正屋外为回廊,墙体用清水砖垒砌,屋顶呈四坡形,覆以灰色洋瓦。正屋与后院用影墙相隔,有月洞门可通。后院为一独立庭院,内有两开间朝南称“滴落轩”的大花厅,西侧一间是书房,东侧一间隔成前后两室,前为书房,后为客房。院内还有数间用作洗盥、厨房和仓库的小屋。此外尚有水井、假山、花木。

求学生涯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在杭州富阳县城满舟弄(今达夫弄)。对故乡,他一往情深,曾有一段令海内外所有富阳人共同振奋的描述:

富春江的山水,实在是天下无双的妙景。要是中国人能够稍微有点气魄,不是年年争赃互杀,那么恐怕瑞士一国的买卖,要被这杭州一带的居民夺尽。大家只知道西湖的风景好,殊不知去杭州几十里,逆流而上的钱塘江富春江上的风光,才是天下的绝景哩!严子陵所以不出来做官的原因,一半虽因为他的夫人比阴丽华还要美些,然而一大半也许因为这富春江的山水,够使他看不起富贵神仙的缘故。

郁达夫6岁入亲友罗氏所设的私塾,塾师葛宝哉。7岁改入附设在富阳孔庙的魁星阁书塾,塾师张惠卿。8岁入春江书院,他读书认真,绝不调皮,因平均每门功课的分数超过80分,获得跳级。同时,开始学习写诗,据说写得相当不错,有“九岁题诗四座惊”之称。毕业后,又先后就读嘉兴、杭州府学。

1912年春,郁达夫转入之江大学预科。这是一所由基督教美国长老会办的学校,目的是培养牧师,起床、吃饭、上课都要做祷告,礼拜天更如此,他很讨厌。后来为了一场“吃饭风波”,厨师打了学生,爆发了罢课风潮。郁达夫等十几名“闹事”学生中的“强硬者”,全被校方开除。被开除的学生并没有退却,反而到学校附近海月桥某同学家里继续斗争,“印发传单,走访报社,向社会呼吁,并打听到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来到了杭州,又集队到孙中山的住地去请愿告状。孙中山自然没有见到,告状也没有个结果。闹了几个月,还是闹不出名堂”。

1913年10月,郁达夫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第二年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郭沫若同班。后转读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继又入东京帝国大学。

名噪文坛

郁达夫一生写了大量的文章,有48篇小说,170多篇散文、随笔,数百篇论文、报告文学、诗词,共300多万字,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

早在1921年,郁达夫患病,在医院写完了他的“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寄往国内希望发表。几个月后,改定中篇小说《沉沦》。《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与郁达夫一样的一位中国留日学生。小说细致地刻画了“他”在日本的种种“性苦闷”,21岁的“他”在日记中狂热地呼唤: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所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而由“性苦闷”联系到中国的积贫积弱: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被日本女子看不起,是因为祖国的不富强。在投海自杀前“他”说:“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因“黄色”而屡受攻讦,郁达夫说:“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后来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写了一篇为我申辩的文章,一群骂我诲淫,骂我造作的文坛壮士,才稍稍收敛了他们痛骂的雄词。过后两三年,《沉沦》竟受了一班青年病者的热爱,销行到了两万余册。”而于今天看来,它在思想史上的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上的价值,郭沫若说:“他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SITESERVER_PAGE]

民族良心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郁达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出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中国军队获台儿庄大捷,他受政治部派遣前往台儿庄慰问抗日将士,在徐州相遇了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史迪威,他们都住在“花园饭店”,不过史迪威被国民党军拒绝到台儿庄战场视察,理由是当时有几个意大利记者到前线窃取情报,政治部就密令各大战区严禁外国人到前线活动。郁达夫觉得史迪威的请求很不一般,便去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李宗仁说:“我们正需要美国人,你们赶快去约他来!”下午便在长官公署宴请史迪威。史迪威提出要去台儿庄,李宗仁一口答应。“因为政治部代表达夫在场,达夫不表示反对,就等于代表政治部破例同意了。所以,史迪威能到台儿庄,达夫之功实不可没”。郁达夫无意中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通过史迪威的眼睛,改变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军队的印象,从此,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华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去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兼任《华侨周报》主编,“希望与祖国取得联系,在星洲建树一文化站,作为抗战建国的一翼”。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任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主席、战时干部训练班主任,培养抗日干部。新加坡沦陷后,他与胡愈之、王任叔等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以开设酒厂作为掩护,坚持地下抗日活动。他有4首七律《无题》,其中一首:

赘秦原不为身谋,揽辔犹思定十州。

谁信风流张敞笔,曾鸣悲愤谢翱楼。

弯弓有待山南虎,拔剑宁惭带上钩。

何日西施随范蠡,五湖烟水洗恩仇。

无论言情言志都堪称佳作,也是一生才华的绝唱。后因奸细告密,郁达夫被捕。1945年9月17日,他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丹戎革岱,年仅48岁。死前,曾有一篇遗言:“余年50,即今死去,亦享中寿。天有不测之云,每年岁首,例作遗言,以防万一……国内财产,有杭州场官弄一所,藏书50万卷,经此大乱,殊不知其存否。国内有三子:飞、云、荀。虽无遗产,料已长大成人,地隔数千里,欲问询,亦未由及也。……乙酉年元旦赵廉。”

郭沫若获悉噩耗后,愤然撰文说:“英国的加莱尔说过,‘英国宁可失掉印度,不想失掉莎士比亚’。我们失掉了郁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偿命!”

风雨茅庐

郁达夫热爱杭州,迷恋西湖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不少有关杭州、有关西湖的小说、游记和旧体诗,如《迟桂花》、《碧浪湖的秋夜》、《杭州》、《城里的吴山》、《临平登山记》、《煜岭关记》、《东梓关》等,或以杭州为背景,或直接描写杭州的山水景色和风土人情。七律《迟桂花》说:

病肺年来惯出家,老龙井上煮桑芽。

五更衾薄寒难耐,九月秋迟桂始花。

香暗时挑闺里梦,眼明不吃雨前茶。

题诗报与朝云道,玉局参禅兴正赊。

这些作品,后来以《屐痕处处》、《闲书》为名结集出版。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因国民党当局在上海严厉查禁书刊,封闭出版社和书局,迫害爱国文化人士,一些进步文化人士纷纷离开上海,外出躲避。

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一家清早起来,到上海北站坐火车,午后1点雨正盛时,到达杭州城站。刚到杭州,住的是三间租来的旧屋,就在浙江图书馆侧面的大学路场官弄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碰到浙江省立救济院的沈先生,从他那儿,了解到场官弄租来的旧屋旁边,有块东西略长南北较短的长方形地块,是省立救济院院产,就化1700元购入玉皇山背后的一片山地,和省立救济院交换了这地块,并向浙江省政府办妥了产权转移手续。于是,郁达夫有了一块能造房子的土地。

1935年下半年,郁达夫先请人看了风水,然后在这地块上动工造屋。懂建筑的朋友,帮他设计布局,钱不够了,也有朋友帮忙借给他。建房共花去一万五六千元,其中负债四千。等房子落成后,他觉得与原先“只打算建避避风雨的茅庐一所”已相去甚远,想了几天,以“西湖上的那间巍巍乎有点像先施永安的堆栈似的高大洋楼之以××草舍(即“孤云草舍”,笔者注)作名称,也不曾听见说有人去干涉过”为理由,仍把新居称作风雨茅庐。不过,郁达夫一生在此仅住过3次,前后加起来不足一个月。

相关内容
云端档案丨惠济桥 2025-01-23
云端档案丨东旸桥 2025-01-21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西湖百亭|慕侠亭 2025-01-20
西湖别墅系列|潘天寿故居 2025-01-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