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关,俗称“洋关”,位于拱宸桥东现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为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杭所设海关及检查码头,是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主权的实物罪证。 清政府设立杭州海关 光绪二十二年(1896)农历五月,清政府在拱宸桥东新设立了杭州海关。同年十月一日正式开关,但实际主权完全掌握在外国侵略者手中。 该关一切重要职务,如税务司、英文文案帮办、办公处帮办、总巡、验货员等,全由外国人担任。 旧址由A楼(税务司)、B楼(杭州海关办事处)、C楼(“帮办”人员住宅)、E楼(码头检货厂)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杭州海关又名“检查码头”,俗称“洋关”。 杭州海关的三幢楼 A楼,原为税务司楼,占地约672平方米,平面呈矩形,共三层,一、二层立面采用仿英券廊式,外墙为灰色清水砖砌筑,拱券及砖柱用红色清水砖砌筑。重檐,屋顶采用东方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形式。正脊两端和戗脊外端微翘,出檐短浅。
B楼,原为杭州海关办事处,占地约450平方米,平面呈矩形,共两层。立面采用仿英券廊式,外墙由灰色与红色清水砖相砌而成。屋顶为坡形,屋檐下的承托使用叠涩,处理手法较为简洁。
C楼,原为“帮办”人员住宅,占地约480平方米,平面呈矩形,共两层。立面采用仿英券廊式,外墙由灰色与红色清水砖相砌而成。屋顶为坡形。
后记: 杭州海关旧址迄今仅存上述三幢砖木结构的楼房,基本保持了原貌,其余已拆除和改建。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