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夜市是日市的发展和补充,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识。明代杭州夜市是建立在稠密的人口、辐辏的商旅、畅达的水陆交通、繁荣的商业和较高消费的需求基础之上,折射了周边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网络的构建,也反映了明代杭州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已不同于南宋杭州的夜市。北关夜市已是杭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明代 杭州 西湖 运河 北关夜市 夜市是日市的延伸、补充和发展。一个城市如有夜市则表明经济繁荣和商业高度发展,可以说夜市是一个标识,用来衡量某一城市的发展程度。 杭州夜市由来已久,至迟可以追溯至宋代。“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都城内为了适应王公贵族生活,夜市与早市相衔接,“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城内多处,挑灯开店,买卖各种商品,“亦有夜市扑卖糖果等物”。经营方式灵活多样,迎合各阶层人士的需求,而娱乐场所已是通宵达旦。“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其夜市,除大内(皇宫)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宋代杭城是全国最大夜市所在。为了城市安全,后来对城市夜市严加管制。至元明时,杭州夜市最热闹处开始移至湖墅和北新关一带。元代钱塘八景之一有“北关夜市”,可见北新关一带已形成一道夜市独特的风景线。明人高得旸《北关夜市》描绘道:“北城晚集市如林,上国流传直至今。青苎受风摇月影,绛纱笼火照春阴。楼前饮伴联游袂,湖上归人散醉襟。阛喧阗如昼日,禁钟未动夜将深。”从这一诗就可演绎出明代杭州城市生活之丰富和商业之繁华。 明代中期,杭州已成全国繁华城市之一。高攀龙说:“城中阛之盛,自金陵而下,无其比已。”夏时正修纂成化《杭州府志》时,从环境、土地、人口、物产、山川、城建、商贾多方面来论证杭州不愧为列郡之雄。“吾杭为东南江海重藩会区,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富,贡赋之重,山川清淑,人物英明,宫室城池之壮,商贾货财之聚,为列郡雄”。朝鲜人崔溥在成化弘治间曾到过杭州,他目见的景象可证实夏时正所说属实,并以具体形象 证实夏时正所谓“列郡之雄”不妄。崔溥曰:“接屋成廊,连袂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中亚人阿里•阿克巴尔在16世纪所作《中国纪行》中写道:“它非常大,十五个游览过杭州的人其中的一个说:我们早上从杭州的一头开始走,到了晚上才到城的中间,就在那里留宿过夜,第二天早上再走,到晚上才走到它的另一头。”到了明万历时,杭州更为繁荣富庶。“杭故东南一大都会也。内外衢巷,绵亘数十里,四通五达,冠盖相属,即诸下邑亦襟联袂接,络绎不绝,民萌繁庶,物产浩穰,征于斯矣。所谓‘车毂击人肩摩’者,非耶?用因旧乘,稍详述之,以备观览”。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与商业。“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明代杭州城市发展正是得益于交通和商业。“舟航水塞,车马陆填。百货之委,商贾贸迁”。“舟车所辏,湖山所环,其四方之游士贾客,肩摩踵蹑”。而周边环境优越,可谓锦上添花。“外带江海,南抱湖山,水陆都会,山川环错,井邑浩穰,为东南都会”。加以城里有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吸引了多少人来此观光,成为旅游胜地,“杭之佳丽富美,大江之南无加焉”。葡萄牙人曾德昭曾在杭州布道,他为西湖美景所陶醉,写道:“西湖,它是世界奇景之一,四周有30里,合6英里,其中筑有优良的宫庭(廷),覆盖着青草,植物和树林,美丽的山峰,围绕这些宫庭;潺潺流水,从一头进水,另一头流出。水之清澈令人乐于观赏,湖底细沙纤毫悉睹。湖上有铺石道路,任行人随意玩乐通行;备有小艇,供休歇宴乐之用,船舱或头舱,设有厨房,中间地方作厅室用。上层是妇女的居所。四周有格子窗,避免有人窥见她们。这类船,其色彩和镀金形式,奇特而且多样化,航行设备很完善,不致遭受水淹。” 杭州水陆交通畅通,便于省内外各地往来。特别自隋大业六年(610)开凿了江南运河,连接了北京至杭州水上交通,杭州遂成为大运河南端的终点。杭州自隋开皇十年(591)筑城建州后,就成为江南重要城市,大运河的开凿对杭州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城市的生活补给也离不开水运业。“新开运河在余杭门外,北新桥之北,通苏湖常秀润等河。凡诸路纲运,及贩米客舟,皆由此达于行都”。明代杭州与域外交通线路至少有15条之多。据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记载,由杭州为出发点或终点的就有13条,经杭州中转的有2条。《一统路程图记》记: 卷三,28 浙江布政司至所属府 卷七,5 杭州府官塘至镇江府水(路) 6 杭州逾路兰溪至常州府水(路) 17 江西由休宁县至浙江水(路) 24 杭州府至补(普)陀山水(路) 25 扬州府跳船至杭州府 30 北新关至缸窑瓶窑水(路) 35 杭州府至上海县水(路) 37 休宁县至杭州府水(路) 38 浙江至天台山雁荡山水陆 卷八, 2 杭州府至休宁县齐云山路 9 杭州府由东阳县至处州府路 中间经过的路线: 卷一,1 北京至南京浙江福建驿路 16 南京至浙江福建二省水路 又据明程春宇《士商类要》记: 卷一,9 杭州由余杭县至齐云岩陆路 10 杭州府由苏州至扬州府水路 11 杭州由江山县至福建省路 12 杭州由长安至上海县水路 13 杭州由西兴至诸暨县陆路 14 杭州由绍台二府至处州路 18 苏州由杭州府至南海水路 从上述明代两部商程书的记载来看,杭州的水陆交通线路很多,四通八达,与域外有着密切联系。尤因水运以运载量大,运费比陆运为低,加以江南水网地带,域内外、城内外水网纵横贯通,便于运输。杭州“有上中下三河,转展(辗)递注,皆受西湖水。水三道入城,一由涌金水门,一由涌金陆门之下,一由清波门流福沟,经府县之南,过运司及织染局,合并于曲阜桥外……总上河、中河诸坝之水溢而下流,舟车四通,东至于海,北达京师,是曰下河”。运河、西湖水、城内水道相互沟通,使杭州成为一个江南水城。罗马尼亚人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N,Spatarn Mitescn,1636—1708)著有《中国漫记》,第45章专记《浙江省及所属大小城市和特点》。记曰:“江河湖泊形成水网,用以连接城市,行船通商……中国无一城市不是居河而立,或是天然江河或是人工运河。”“在这个(杭州)城市,包括它的郊区,有无数高石桥……城市位于西湖东岸……这个城市的另一边为钱塘江环抱。城市位于河川密布地区,还挖掘了许多运河,河上可通行大船。” 杭州城市自宋代以来已形成“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城建和生活保障、生活消费格局。这都取决于运河、西湖等水系的地理布局。一旦水运系统出现堵塞,城市生机就会陷于困顿之中,所以历来杭州地方官员都非常重视水道的疏通和开发。明代正德间任郡守的杨孟瑛就是一位注重水道疏治的好官员,后人至今还怀念他的功劳,今之杨公堤就是由他主持修筑并以杨公命名来纪念他。他曾说:“若西湖占塞,则运河枯涩,所谓南柴北米,官商往来,上下阻滞,而闾阎贸易,苦于担负之劳,生计亦窘矣。”因为“杭城西南,山多田少,谷米蔬蔌之需,全赖东北”。 明代有一本日用类书对杭州城市有很好并准确的评论,值得重视。论曰:“杭州江海要津,南宋都焉,户口殷繁,仰给他郡,俗好游冶而鲜力作。”指出杭州地理上处于江海要津的交通要道,利于与外界交流;又有悠久历史传统,是南宋的都城,奠下了坚实物质和文化的根基;人口密集,能创造出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并能为消费提供市场;又有湖光山色之胜,吸引各地人士来旅游,成为旅游胜地。所以顾炎武说:“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米列斯库简直为西湖的美景所倾倒,他写道:“湖上有装饰得金碧辉煌、五彩缤纷的游船,船上轻歌曼舞,一片歌舞升平景象,中国人所谓的地上天堂,确实名不虚传。”(《中国漫记》140页)杭州应充分利用西湖以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畅达的水陆交通条件以推进杭州城市的发展,充足的商品和繁荣的市场亦多赖杭城外郡的商品输入。王士性论述:“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处之磁,严之漆,衢之桔,温之漆器,金之酒,皆以地得名。”于是杭“城内外列肆几四十里,无咫尺瓯脱,若穷天罄地,无不有也。……五方辐辏,无窳不售。盖物盛所聚,何必自其地产哉!”西班牙人门多萨看到商业街道上“两侧是门廊,下面是他们的店铺,摆满了各种奇特的商品”,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李之藻说:“武林当南北孔道,民仰机利,丝絮文织足以衣,贲天下百货所产,高樯快舸,化迁如错。”商贾众多,聚集了各地的行商走贩,嘉靖时“四方之商贾咸辐辏焉”。至万历时,从商人数大增,商贾已成杭人热衷的职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迨至清康熙时,有“杭民多半商贾”之说。乾隆时“杭俗之务,十农五商”,从商之势,有增无减。 明代中叶杭州商业已经十分繁荣,全国各地商贾纷纷涌入杭城,从商人数占人口相当大的比例。白天忙不过来,许多地方开辟了夜市市场,夜市如同日市,分布在市内各主要商业区,但最大、最热闹的市场已移至北新关、湖墅(俗称湖州市)一带。下面着重论述夜市的形成、规模、意义。 明代杭州夜市分布很广,凡是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商店林立的场所,除了日市之外,还需开辟夜市来满足官员、士人、游客、商贾的购物需求和夜生活。这是城内一类夜市,而城外则因货物运140输,特别是粮食等生活日用品的补给,而有了北关夜市等城外夜市。如城内寿安坊,“百工技艺蔬果鱼肉,百凡食用之物,皆于此聚易,夜则燃灯秉烛以货”。夜市多为饮食业,“夜则燃灯秉烛以货,烧鹅煮羊一应糖果面米市食”。云锦桥一带,“官商驰骛,舳舻相衔,昼夜不绝”。 夜市的规模很大,每当夜幕降临,夜市的场面不亚于日市。汪珂玉说他于万历四十年,“甫入城,灯火盈街,夜市如昼”。人声鼎沸,肩摩踵接,尤其是游湖归来的商客士宦,游兴未尽,饮酒 高歌。服务于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人员正是大揽生意的时候,乘机大显身手。“每至夕阳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之外,无金吾之禁,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多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不减元宵灯市,洵熙时之景象也”。可见夜市与杭州的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因为杭州有了西湖的美景也推动了杭州夜市的发展。其热闹场面,明代一位无名氏的《北关夜市》作了生动描绘:“地远那闻禁鼓敲,依稀风景似元宵。绮罗香泛花间市,灯火光分柳外桥。行客醉窥沽酒幔,游童笑逐卖饧箫。太平气象今犹昔,喜听民间五谣。”盛况不逊元宵节。行商宴饮于酒馆茶室,丰富的夜生活和娱乐活动是日间忙碌后精神的放松调节和欢愉,呈现一派太平景象。 夜市一方面是日市的伸延、补充,表示繁忙的商务活动和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娱乐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从这一侧面标示着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也意味着城市人民的富足和社会环境的安定。在全国来看,除了苏杭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外,就是在江南也不是每一城市都有夜市。当然江南一些巨镇、大镇因桑市蚕丝市关系或粮食运销关系,需有夜市、早市,这是商品流通的需要,与苏杭等大城市经济全面发展尚有某些不同。 明代杭城夜市最胜处是靠近城北运河边上的湖墅如北新关一带。它与城内夜市尚有一些差异,可以说北关夜市多以城市下层商民、贩客、船夫等劳作者的生产活动为中心而展开,相应为这些人服务而发展的餐饮业、服务业也十分兴旺,而相对来说为官宦巨商士子游客的精神生活服务的市场和行业较城内夜市为少。所以夜市的市场内容和服务对象、消费对象亦因地域不同而不同。这两种夜市市场都有积极意义。北关夜市则更多与商品、市场、流通(物流)、交通有着密切联系。 北新关位于武林门外江涨桥北,明宣德四年设关收船料(税),景泰元年建钞关,下设七个税课局,但该关寻设寻废。成化七年复置,弘治六年南京户部差官定例征税,正德六年准兼征商税,成为江南重要的钞关。北新关是运河南端的关口,是杭城连接运河的主要港口。“南通闽粤,西跨豫章,北连吴会,为往来孔道”。“凡郭门之外皆曰关。武林门在城北,故门以外皆称北关。以清湖闸为上关门,闸下为下关门。盖水陆辐辏之所,商贾云集”。据《北新关志》卷首《北新关四境图记》:“坐艮面坤……左有德胜港,港深而绕……关后抱上塘河,如回襟带。从海宁而来,则临平、乔司、东新、打铁关焉。指杭城以望,则城南、城北、江涨、中务处焉。近而东北,曰陆家桥,时果络绎,上达艮山;远而东南,曰江干,烟火万家,下通义桥。自西湖发源,疏流而下,则西溪务、观音关,会源于月河而始出。自南湖浚派,溯流而上,则安溪务、马良、良亩、板桥关,合流于月河而始入。此北关四境之胜据。百物辐辏,商贾云集,千艘万舳,往返不绝,东南财赋之乡,此其征也。其名北新关也。”此图记已很清楚标示出它的四境与近邻关系。关北称新开运河,大运河从北新桥北上通以达塘栖、崇福、嘉兴、吴江、苏州等地,因而北新关是杭州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与关口。杭城的生活给养,特别是米粮及外地生活用品多来自此河道。因为明代杭城并没有完全改变宋代“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格局(《二老堂杂志》),只是更完善了“南柴北米,东菜西鱼”的新供应格局。杭城数十万人口的粮食完全依靠此通道来接济。顾炎武说:“城中米珠取于湖,薪桂取于严,本地皆以商贾为生。” “城中百万烝黎皆仰给在北市河之米……必储米六十万石为二月之粮”。“舟辑往来,日不下一二百船”。 繁重的粮食供应以及江南棉桑丝绸棉布竹木商品漕运都要靠这条交通大命脉来担负,北新关日夜不断有千百艘漕船商船往来,自然形成了夜市。就是普通旅客也常从此新关上船搭夜船循运河而北上。《一统路程图记》卷七《江南水路》第30条《北新关至缸窑、瓶窑水路》:“关外(略)。关内:三里观音桥,搭夜船;十五里女儿关;南二十五里闲林埠头;女儿关西二十五里余杭县;女儿关北三十五里瓶窑。俱是夜船。”第25条《扬州府跳船至杭州府水路》:“扬州关上……搭小船,至吴江县,走去松陵驿,日夜有船至嘉兴府,日夜有船至杭州府。”第26条《杭州跳船至镇江府水路》:“杭州回回坟,上夜航船,至长安坝……至王江泾,日船至葑门,夜船至吴江……”《土商类要》卷一第12条《杭州由长安至上海县水路》:“钱塘江口,十五里回回坟,上夜航船,十里东新桥……”上引二本商程书都记载着从北新关或转道大运河都有夜船航行,担负着运货载客的任务。还需注意到夜航船的出现,它非漕船或一般货船客船,而是以载客为主的夜间行驶的航船。船上设施较好,除了茶水酒招待之外,有时还配备娱乐设施,有说书、弹词、演唱等专职人员在船上服务。乘夜航船也不是一般客人,多是有身份的士商,人员较为复杂。明代文人张岱写过一部《夜航船》,此书保存较丰富的历史文献,分天文、地理、人物、考古、 政事等20部。校注者称:“真可以说是一部琳琅满目的小型百科全书。”(仅宁波天一阁收藏一稿本,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了刘耀林的校注本。)张岱(1597—1689)在该书序文曰:“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 他取书名为《夜航船》当是自谦为雕虫小技,实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夜航船中乘客的旨趣、学养、风习等。从这一小事也可印证杭州北新关新开运河的夜航船一些情况。 湖墅是夜市热闹处,明代为杭城重要商业区,外地运入米粮多于此集散。俗称湖州市,位于城北五里处。“归锦桥俗称卖鱼桥,自此而上,至左家桥、夹城巷,皆称湖墅,俗讹称为湖州市”。 其实称湖州市也可能与湖州一带竹木茶等山货和蚕丝丝织品从此水路运入杭州相关。“南宋苏秀润纲运由仁和上塘、湖州安吉德清诸县由下塘耳。湖州货物所萃处,其市即以湖州名”。至元末,“浚广下塘河为运道,各路商贾悉集于此。由是市日增,遂连两县诸市而统为一名”。湖墅的形成是“商贾悉集”、“市日增”所致,把仁和、钱塘两县诸市统一起来称为湖墅。湖墅至明代已扩大到地方十里人口数十万的商业区。顾炎武说:“杭城北湖州市,南浙江驿,咸延袤十里,井屋鳞次,烟火数十万家。非独城中居民也。……而河北郡邑乃有数十里无聚落,即一邑之众,尚不及杭城南北市驿之半者。”这倒不是夸大其词,湖墅一辖区已远胜北方一郡邑当为完全可能。明人陈玄锡说得较为具体,从“武林门外至北新关为湖墅。湖墅地方十余里,而居民稠密,市舶(聚)集,一大都会也。关以东为河塍,河塍为各省通衢”。至清代,湖墅疆界更扩大。“今湖州市之大,凡周二十里,其近上塘、范浦、江涨桥,宋所立为镇者,一则共能指索,一则并入湖州市”。湖墅 是运河输入杭城的要地,凡杭城北之湖州、嘉兴等地山货、米粮、南北货、茧丝、丝绸等,日夜不断,首先运入湖墅或由湖墅中转, 湖墅遂成北关夜市所在地。湖墅北关要津口岸,“上通闽广、江西,下连苏松、两京、辽东、河南、山陕等处”。交通畅便,成为杭城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必经和首选之地。夜市的开发是大势所趋,因为日市已无法满足频繁的商品流通与商贾往来。魏标《湖墅杂诗》:“江淮贩米泊粮帮,争赛金龙四大王。台下又观蜂拥至,乱弹新调唱滩黄。”“栉比居厘物价昂,北关夜市验丰穰。更深尚未人烟散,戢应须用驻防。” 杭城夜市有城内与城外之分,这不仅是地域上的划分,实为两类夜市。城内夜市多与旅游等消费相关联,参与者多为官宦士子旅客及服务于他们的餐饮娱乐服务业人员,这是夜市参与者的主体,当然其他人员亦有,然是次者,或为副体,其性质偏重于消费性。城外如湖墅、北关夜市,参与者多是从事航运、贩卖、运输或服务于交易的中介人牙侩等为主体,以及为了服务于这些夜市上的顾客,相应亦需有的餐饮服务业人员,这些众多的参与者多从事于生 产性活动,所创造价值比前者为多、为高。从经济发展视角来看,后者的意义也胜过于前者。黄士珣说:“北关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公私出纳与城中相若,车驰毂击无间昼夜。”他已将两种夜市有所区分。 明代杭城的夜市颇具时代特色,它与宋代都城为王公贵族服务的夜市大不相同。它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特别是它具有商品经济发展产物的属性。它的意义也就在于标志着商业的繁荣,为日市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夜市在众多城市中不易见到,只有在经济相当繁华的苏杭等江南中心城市才具有。正说明马克思所说:“城市本身表明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集中。”即是说杭城的夜市具有时代、区域的特色,折射着中国封建晚期市场经济的萌芽。 明代杭城夜市分布普遍,城内外皆有,凡人口繁密,交通便利,西湖边上,运河口岸、埠头、钞关附近的粮船、商船集散地皆有。其经营时间之长,夜市与晚(早)市衔接,几乎昼夜不停地活动着。固定的店肆与流动的商贩商摊相结合。商品品种繁多,但以餐饮、娱乐、服务、交通运输业为主,据雍正《北新关志》粗略统计,进关、出关商品有300种之多。 对明代杭城夜市的研究,前人几乎未有涉及,古人、今人仅记载了有夜市及某些景况,未及深入研究它的形成、发展、条件、特色以及意义等带有学术性的内涵。简言之(从上述加以 归结),明代杭州夜市是建立在较为发达的江南区域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没有周边(即今之长江三角洲)城乡发达的商品经济,就没有密集的商品市场和商品市场网络。明代一位杰出经济思想家陆楫就看到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互动性。他说:“苏杭之境为天下南北之要冲,四方辐辏,百货毕集,故其民赖以市易为生。”杭城夜市是属于江南商品市场的构体,应把它纳入江南区域经济范畴之内,可以说它是构建明代江南繁荣的有机组成。这从方法论上说是扬弃孤立、单打一、就事论事的形而上学的方法。 明代江南夜市的出现在中国商业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不同于皇城的固有消费性为主的夜市,也不同于时开时停的短期夜市。 一个城市能构建夜市必须具备应有条件,除了上述论及的商品经济较充分发展和市场呈网络化的机制之外,畅达的交通条件则是很重要的条件或构件之一。不难设想,在杭城周边如果没有运河流通和密布的水陆交通要道,那夜市所交换的商品将如何运载,客商将如何行旅。明代杭城夜市是依托于丰沛的商品、繁密的市场、辐辏的商旅、畅达的交通、密集的人口和较高的消费需求,也正因为其他城市不完全具备这些必具的条件,也就无法建构夜市。也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的条件是推动明代杭城夜市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研究夜市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史研究课题,本文仅是一个尝试,抛砖引玉,以引起同仁的兴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