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学术纵横
 
明代杭州的绘画艺术(下)
来源:《明代杭州研究》(上册)  作者:陈野  日期:2020-05-07

三、文人们的西湖情结与西湖绘画

随着西湖在历史上的日益明丽繁盛,许多文人墨客的心中都有了他们的西湖情结,明代文人自不例外。西湖的清丽山水和卓著声名,不仅让她身边的杭州画家如戴进、蓝瑛为她挥毫泼墨,也吸引了其他众多的文人画家们在此吟诗、撰文、作画,流连忘返,几有乐不思蜀之兴。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我们现在说到西湖时常会引用的一些经典妙语,其中不乏明代文人闲赏把玩西湖的心得。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说到西湖的佳妙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也曾引其友之言云: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女,予极赏之。

 

传承于今的一些有关西湖的名作名篇,也多有出自明代文人者,著名的如张岱的《西湖梦寻》《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西湖香市纪》,高濂的《四时幽赏录》,袁宏道的《西湖记述》,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汪珂玉的《西子湖拾翠余谈》等等。

 

明代文人们经常在西湖边举行鉴赏画作的雅集活动。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记载:甲子上巳,泛白苎村,看颜氏西府海棠。正朝雨后,把胭脂湿透。返,得姚云东画,自题:“东风吹竹绿于柳,柳不耐秋惟竹存。”笔墨潇洒多致。时与姚叔祥、陈符升、李会嘉、谭梁生、闫仲诸相知,酌东雅堂鉴赏,则银蝉初上海棠时也。同书又记:是日,得黄大痴《九峰雪霁》、王叔明《秋林书屋》、陈白阳《梅花》三轴,与幻如辈鉴赏,侑以金华兰露,嘉庆脯诸品,幻如搜龙井茶所藏龙泓烹之。

 

江苏、浙江两地,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中心。宋元时期的浙江,画家与画作的影响力都有略胜江苏之处。到了明代,随着文人画创作中心由浙而苏的转移,浙江的绘画发展明显滞后于江苏。然而江苏画家们热爱西湖的情感,却是有增无减。

 

著名的文人画大家、江苏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多次来西湖居游、创作,画下了多幅以西湖为题材的画作,如《西湖名胜图册》《湖山佳趣图》《西湖岳坟图》等。

 

明中叶以后,王阳明的心学兴起,认为天理在人心,自我即是天理,极度推崇自我的功能,这对长期受程朱理学禁锢的人心是一种释放,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思想界的局面。启蒙思想中崇尚个性的导引,也鼓动着人们放纵欲望,追求人生的快乐和享受,并形成一股不可扼制的社会思潮。这股思潮最有代表性的,是撰写《觞政》的袁宏道所倡导的“真乐”,就是所谓“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把追求美味和声色看作人生真正的快乐。这种叛逆的精神表现在文人的生活中,就是许多高才秀质之士,或以狂狷,或以放荡自诩,他们风流自赏,标榜名士清客的作风,以文会友,啸聚同类,舞文弄墨,品诗论画,宴饮唱和,一醉方休。

 

这样的时代和世风使得元、明两代文人的气质似乎有着极大的不同,与元代文人所关注、所表达的深重的精神意蕴的寄托相比,明代中晚期文人更乐于直接体验并享受自然赋予的物质的盛宴,生活显然更为轻松、悠闲和自适。西湖苏堤跨虹桥畔的妙赏楼楼主高濂、雷峰山中南山小筑的主人李流芳,都是深得此中真味之士。从西湖绘画的角度来看,李流芳是极有意、有为于西湖绘画的一介名士。

 

李流芳,字长蘅,号檀园、泡庵、慎娱居士,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自建“檀园”,绝意仕途。诗文俱佳,善绘山水,也工书法篆刻,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

 

李流芳多才多艺,而以绘画成就最为突出,在明末江南画坛颇有名声,与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邰弥、王时敏、王鉴等画家合称“画中九友”,并与王鉴等人一起,为不暇应酬的董其昌代笔作画。所画山水大多为文人画所崇尚的逸笔草草之作,清雅脱俗。晚明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对他十分称誉,谓其“写山水清标映发,墨沉淋漓,名士风流,宛然笔墨之外”。

 

李流芳早年的山水画颇为拘谨,风格缜密,刻画精细。中年以后,绝意仕途,心境开阔,画风也变得潇洒放纵,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

 

然而,这种有别于早年严谨精细风格的山水作风,随着李流芳过早离世便戛然而止。李流芳最终没有达到其艺术顶峰而成为彪炳 千秋的一代大家。

 

李流芳也是一个西湖的热爱者,他经常游览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写下了一系列的题跋。后因爱西湖之美,于中年择西湖 雷峰建南山小筑,造清晖阁寓居,以诗文书画会友,与程孟阳、严印持等名家相往来。

 

李流芳在雷峰山间的南山小筑清晖阁里,坐山观景,日夕玩味不已:“林岫生烟水起风,湖山一抹隐雷峰。吴歌四面渔灯乱,坐到南屏罢晚钟。”(《小筑清晖阁晚眺》)“予在湖上山楼,朝夕与雷峰相对,而暮山紫气,此翁颓然其间,尤为醉心。”(《西湖卧游图题跋•雷峰暝色图》)对眼前的风景,他感触细致、表达精到:“白公堤畔烟湖空,四月未尽荷花红。两湖荡桨无一朵,小筑已见千花丛。昨日梅雨天多风,风翻雨打花龙钟。今朝日出方照耀,半晴半阴态逾工。君不见,雷峰倚天似醉翁,雾树欲睡纷朦胧。此花嫣然向我笑,怯怯新妆出镜中。”(《小筑看荷花偶成》)真切明朗的性情,轻松闲适的情趣,轻灵准确的文字,将微妙变幻着的西湖景致的众多瞬间,为我们作了定格。

 

李流芳的西湖画风,正是他中年以后的风格。峻爽清秀,得力于吴镇为多,总起来说,是董巨一路的风格。他画过很多与西湖题材有关的画,如《胜果寺月岩图》《六和晓骑图》《孤山夜月图》《南屏山寺》《云栖晓雾图》等。

 

李流芳画西湖,常常画得很辛苦。因为西湖的云气烟岚,实在是微妙得难以把握。他说: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嶂,映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变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余在小筑时,呼小舟桨至堤上,纵步看山,领略最多,然动笔便不是。甚矣!气韵之难言也。

 

李流芳曾作有一册《西湖卧游图题跋》,汇集其历年所作西湖诸图之题咏,共21幅。题语及诗俱佳,凡写景处尤妙,颇能展现明代文人画士的风流胜概和西湖的湖山天然之美。

 

绘画之外,李流芳还十分有心、饶有兴致地将其描绘西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以绘画题跋的形式记录下来,汇编成册,名为《西湖卧游图题跋》,共载其所作西湖诸图凡二十图之题画诗跋,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可贵的西湖绘画史料。

 

四、陈洪绶对杭州绘画的影响和贡献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明亡后因深悔未能以身殉国,改号悔僧、悔迟、迟和尚、老迟。诸暨人。出生于仕宦人家,曾从学于著名学者刘宗周、黄道周,科举入仕、兼济天下是他一生的向往。

明 陈洪授  《归去来图》部分.jpg

明 陈洪授  《归去来图》部分

陈洪绶画人物,在技法上深受李公麟、赵孟頫与钱选的影响,表现手法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画人物衣纹既清圆细劲、飘逸流畅,又有“森森然如折铁纹”的内劲。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充分表达,在夸张甚至怪异的形体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寄托。无论是峨冠宽袍、仗剑行吟的屈原,还是衣袂飘举、迎风而行的陶潜,神情之中,都带着我行我素、不屈不挠的执著。

 

陈洪授人物画的代表作品,至今流传的有《归去来图》《隐居十六观图册》《三教图》《宣文君授经图》《雅集图》《生鲁居士四乐图》等。《归去来图》为劝诫降清出仕的朋友周亮工而作。画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题材,选择陶渊明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十一个片断,绘制成十一段图画,每画均配以二字题目与相关题句,表明主题。如第六段以“解印”为题,绘陶渊明解下官印交于童仆的情景,题句为“糊口而来,折腰则去,乱世之出处”。旨在劝解周亮工于此乱世理应清白自守,挂印而去。

 

陈洪绶对杭州绘画的影响和贡献,一方面表现在对杭州西湖的热爱和西湖画的创作上。陈洪绶多次来过杭州,对西湖有深厚的感情和细微的体味。明亡之后,他在艺术创作上,尤其注重个人气节和政治见解的表达,对西湖,也倾注了更多的亡国之恨、爱国之情。他曾在所画《西湖垂柳图》中题诗道:“外六桥头杨柳尽,里六桥头树亦稀;真实湖山今始见,老迟行过更依依。”

 

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的版画创作上。

 

陈洪授有一类刻成版画的作品,如《九歌》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为《西厢记》《鸳鸯冢》等戏曲、传奇小说作的插图。

 

明代市民文化发达,传奇小说和戏剧作品极其兴盛,与之相关的插图也就应运而生,木刻绘画随之成为发展兴旺的一个画种。许多著名画家都为之画了不少作品,陈洪绶是积极参与版画绘制的著名画家之一。他此类作品既注意情节准确、完整的表达,又注重绘画语言的艺术表现,同时结合木刻艺术的特点,富有易于奏刀的装饰效果,因此极受欢迎。在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发展史上,陈洪绶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而在杭州地区武林版画的发展中,更是作出了直接的贡献,至今影响深远。

 

《九歌图》起自“东皇太乙”,终“礼魂”,凡十一幅,末附“屈子行吟图”。此作为陈洪绶19岁那年冬天创作,刊于崇祯十一 年(1638)来钦之《楚辞述注》本卷首,时年41岁。

 

描写《九歌》非老莲首创,宋之李公麟、元之赵孟 、张渥及明之仇英等都曾画过,各有成就,而老莲对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表达。他所画的人物,没有背景或其他道具的陪衬,仅仅通过简洁的人物形象体现原作精神和人物个性。如写“东皇太乙”,能抓住人物在威严之中所有的仁慈之态;写“云中君”,能表现其威武之中流露出的豪迈精神;描绘湘夫人之背影,能传达出她深思的神态。其他如写太司命的庄重,东君的可畏又可敬,《国殇》中老将军坚强不屈的情态等等,都具有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在明代版画作品中,能如此着意于人物精神状态描写的,实不多见。

 

《水浒叶子》是陈洪绶版画创作的另一重要作品。水浒叶子又称水浒牌,是一种酒令牌子,也是现在纸牌的前身,在明清之际极为风行。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曾说:“万历年,民间的叶子戏,图宋寇姓名而斗之,至崇祯大盛。”陈洪绶所作水浒叶子,有宋江、林冲、呼廷灼、卢俊义、鲁智深、孙二娘、张顺等四十叶。据张岱为水浒叶子所作的“缘起”中得知,这是周孔嘉请张岱促老莲所画,经“四阅月而成”。叶子中所画水浒四十人,个性分明,形象生动。江念祖在叶子前作小引说:“陈章侯复以画水画火妙手,图写贯中所演四十人叶子上,颊上生风,眉尖火出,一毫一发,凭意撰造,无不令观者为之骇目损心。昔东坡先生谓,李龙眠作华岩相佛,菩萨言之,居士画之,若出一人,章侯此叶子何以异是。”

 

明亡之后,老莲落发出家于云门寺,清顺治六年(1649)春,他来到杭州。此次居杭的第三年(1651),也就是他殁前一年,在吴山(城隍山)火德庙的西爽阁,创作了《博古叶子》。

 

 《博古叶子》根据汪南瞑标目题赞而画。计四个牌目,分写陶朱公、石季伦至范丹、白圭等四十八人为四十八幅。其友唐九经在题记中谓:“此牌凡四十八小叶,计树之老挺疏枝,秀出物表者,得二十七。小儿大案之张,汉瓦秦铜之设,其器具,得五十八。衣冠矜饰,备须眉,横姿态,而成人物者,得百四十有九。一切牛、羊、狗、马之类不计焉。”

 

从汪光被的跋中得知,此图于老莲殁后一年,由赵鸣佩请人镌刻而成。汪在跋中说:“博古与水浒异乎?曰,异也。水浒之传也以人,博古之传也以事,故曰异也。”就老莲所画的画面结构来看,“博古叶子”与“水浒叶子”各有特点。此图构思,大都通过情节来表达,如画“梁孝王”“董贤”“金张许史”“武安侯”“虬髯客”“梁鸿”等都是。也有通过人物精神状态来刻画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画范丹,集中表现这是一个对世事处处作冷淡旁观的贫士。据记载,范丹,东汉人,辞官之后,曾卖卜于梁沛间,置生活于世事之外,“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后结草屋,也很简陋。从老莲在陶潜、杜甫的描绘上,更可以见出他对这些古代诗人理解的深切,以及在文学上的修养。

 

陈洪绶绘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除了他的长女陈道蕴、子陈字、族孙陈芝图及侍妾胡净曼外,弟子如严湛、陆薪、魏湘、丁枢、沈五集、祝天祺等,在画法上都恪守师法。

 

 

五、明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杭州的版画创作

 

明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丝织业市镇的兴起,浙江一些市镇逐渐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工商业的商品市场。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的经济生活,而且广泛地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一点,我们从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随着商业和贸易的日渐兴旺发达,不仅是粮食、棉花、蚕丝、茶叶、瓷器、纸张等成为重要的商品,书画作品也成为交易的商品之一,众多的画家们便因此而结集居住于繁荣的商业城市。而明代版画艺术的蓬勃发展,也是当时城市文化发展、市民们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给绘画发展带来的结果。

 

明代是我国版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安徽、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经济发达,书业成为商业各行中比较活跃的一行,雕版印刷业盛极一时,这为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技术保证。同时,随着明代商业经济的活跃,商业城市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形成,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欣赏品味也随之发生变化。市民意识和市民情趣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小说、戏曲、故事、文学、传记、谱录大受欢迎,因而这些作品中具有艺术欣赏性的版画插图便成为普遍和流行的美术品,版画由此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而这一时期著名画家雕版作画的也不在少数,这对版画的发展与提高,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杭州的版画创作不仅与全国同步,而且还与安徽、江苏等地一样,成为名列前茅的地区。武林派版画、画谱的刻印,尤其是著名绘画大师陈洪绶的加盟其间,都是明代杭州版画创作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因素。

 

(一)武林派版画

武林派版画是历史上一个十分著名的雕版流派,指武林即今杭州地区刊刻的版画。杭州在雕版刻书方面具有很好的地域传统,五代宋元以来一直是全国的刻书中心,吴越王钱弘曾大量刻印经卷图籍,北宋越州僧知礼刻有弥勒佛及菩萨。南宋时书铺林立云集在瓦子街、众安桥、太庙等地和凤凰山下,代表作有《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妙法莲花经》《梅花喜神谱》等。元代作品有俞声刻的西夏文《梁皇宝竹》等。

 

至明代,杭州有刻书场,也有书肆。万历三十七年(1609)编辑《海内奇观》的杨尔曾,自称“武林杨澍”,并在店堂前悬挂“武林刻坊”的彩旗,从此遂有武林派刻工之称。

 

明代杭州书坊所刻的书,大都约请徽州刻工奏刀。徽州黄氏刻工艺人如黄应光、黄应秋、黄一楷、黄一彬、黄子立、黄士珩等,都曾迁居杭州,长期在杭州刻书。徽州其他刻工如汪忠信、汪成甫、刘光信、姜休乾、谢茂阳、刘启先、洪国良等,或一度居杭,或与杭州本地刻工合作。

 

武林派书坊中,较著名的有虎林容与堂、夷白堂、清绘斋、集雅斋等。

 

容与堂所出之书,有《忠义水浒传》《幽闺记》《琵琶记》《红拂记》等,其中插图,自有武林风貌,与新安派版画有所不同。所刻《忠义水浒传》及其版刻插图,技艺高超。刻工有黄 应光、吴凤台、刘以贞等。

 

夷白堂即刻印《海内奇观》的杨尔曾的书坊。《海内奇观》计十卷,写各地山川胜景,实为海内山水纵览。如卷一载五岳景色;卷二载孔林、金陵、黄山诸胜;卷三载杭州西湖风景;卷十载五台山、桂林诸胜等,正所谓“万象缩之于毫端”而刻之于梨枣。图谱的精妙部分,主要集中于“词咏西湖十景”“咏钱塘十景”“咏五云六景”及“雁宕题咏”。当然,他如描写武当山、三峡、峨嵋诸图,也都各有特色。绘画者陈一贯,钱塘人,故所画《雷峰夕照》《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钟》及《六桥烟柳》《苏堤曲院》等,至今都还有遗迹可寻。又所画西湖游船,更饶趣味。但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画家没有条件亲历所画其他各境,只能参照地方志或山志插图来摹写大略。刻工为新安汪忠信,尽天然之意,尽可能地保留了原画的墨绘之趣。

 

《海内奇观》“咏钱塘十胜”中的《北关夜市》图,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极有可能是画家本人亲睹其景的作品。这幅画反映了当时钱塘商业买卖的经贸状况。夜市设在城关附近,市中有小吃店,店堂内有灯高悬,挂着鱼肉以招徕顾客。又有一茶店,茶客似把盏交谈,一背孩童者则正临窗闲听。街上多有行人,其中一老者似醉酒而归。另有饼摊糖担,现出一派世俗生活的亲切和喧闹。此图生动地再现了17世纪初钱塘商业繁荣的景象。

 

夷白堂主人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草玄居士。钱塘(今杭州)人。著有《杨家府演义》《韩湘子》《净明宗教》等书。另刊有苏州草玄居本《仙媛纪事》、杭州夷白堂《图绘宗彝》,两种均为住在苏州的徽州籍黄氏刻工黄德宠(玉林)所刻。

 

集雅斋为安徽新安人黄凤池开设于杭州花市的刻书坊。他收集杭州金氏清绘斋刻印的《唐六如古今画谱》《张白云选名公扇谱》,并自刻六种画谱,合称《集雅斋画谱》八种。

 

其中由《五言唐诗画谱》《七言唐诗画谱》《六言唐诗画谱》组成的《唐诗画谱》,在武林派的刻书中是一部十分著名的作品,被称为“集诗、书、画、刻四美”于一辑之作。

 

由于杭州西湖的美丽,所以武林版画中表现西湖的作品自是不少。万历时刊有《西湖志摘粹补遗奚囊信览》十二卷,画有省城全图,以及苏堤、岳王坟等,也画杭州的习俗。图由杭州吴熹所作,刻画是新安黄尚中。又万历间,俞思冲刊有《西湖志类钞》三卷,图一卷。卷首有十八面,画“雷峰夕照”“两峰插云”等胜景。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郭之屏画的《西湖游览志》,给后来西湖风光绘刻者以相当影响。崇祯六年(1633)墨绘斋刊本《天下名山胜概记》,其中有《西湖》一图,为蓝瑛等画,刘叔宪摹图,绘刻杭州西湖全景,白堤、苏堤、保俶塔、雷峰塔、三潭印月、西山诸景,皆一一在目,颇有史料价值。

 

(二)小说、戏曲及散曲插图版画

 

在明代兴盛发达的版画创作中,小说、戏曲插图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足以代表当时的艺术成就。

 

明代嘉靖、万历以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各地书坊竞相刻印,小说插图版画得以迅速发展。杭州的插图本小说以品种多、质量精美而取胜。流寓到杭州的徽州刻工创作了一些雕版,如万历年间杭州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的插图,就是由徽州名刻工黄应光奏刀的。

 

杭州、吴兴等地,不仅版画创作发达,而且还是戏曲演出活跃的地区,大量附有精美版画插图的剧本的刻印,使这些地区的版画艺术达到了明代晚期插图艺术的新水平。

 

杭州在宋元时已是南戏及杂剧演出的发达地区,同时又是画家云集之地。明代中叶以后,一些画家对戏曲剧本的插图发生浓厚兴趣,也有一些专门从事书籍插画的画师,一些优秀的徽州刻工也流寓到此从事雕版。杭州刻印的部分戏曲插图完全由徽州画师及刻工创作刻印,风格与徽派版画画貌一致,如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凤馆刻《元本出相北西厢记》就是由汪耕绘稿,黄一楷、黄一彬刻版,杭州所雕印《南琵琶记》绘稿风格与《西厢记》同,但不著 画师姓名,疑亦出于汪耕手笔,刻版师亦为黄一楷、黄一彬,这些插图的绘刻甚至比徽州玩虎轩本更为精致,隔扇的花棂、铺地的花砖、衣纹的图案都不厌繁复地绘制。虽然在雕版技术上十分出色,但从插图艺术角度看则不免有流于繁琐之弊。钱塘钟氏刻本《四声猿》插图为双面连式大图,山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追求景物对情节气氛的烘托,有的甚至完全是一幅山水版画。陈洪绶与著名刻工项南洲合作的《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记》插图、《鸳鸯冢娇红记》插图,在人物塑造及画面构思上都属上乘。杭州还编印了戏剧选集《古今名剧选》,都附有丰富而精致的插图。

 

杭州戏曲插图版式上的新发展是月光版的流行,打破了长期流行的长方形画面而更为活泼和带有装饰性趣味。还有的插图将长方形与月光版画面交错使用,使版面更富有变化。

 

画家陈洪绶参加绘制的几套西厢插图,是明代戏曲版画中的精品。

 

李告辰本《徐文长批评北西厢记》,卷首有陈洪绶所绘莺莺像,半身执扇,神态松弛,美丽含情。书中40幅月光版插图,每页正面表现故事情节,如“遇艳”“解围”“就欢”“报第” 等,以景物为主,结构严谨,情节突出,并富于装饰性;背面副页则图绘山水、竹石、柘树、梅花、翎毛畜兽。画家题名有陈洪绶、蓝瑛、蓝孟、黄石、董其昌、魏之克等,可谓名家荟萃。西陵天章阁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真本》,首页为莺莺小像,插图亦分正副两种,正图10幅,别出心裁地只描绘莺莺一人在不同情节中的形象,如“赖婚”画莺莺在窗前理妆,准备去堂前宴会上会见张生。“惊梦”画梦境中的莺莺在荒郊野外逆风奔走的情景。画家题名有洪绶、陆喆、米英、隐之、陆棨、陆玺、陆善、任士沛等,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优秀作品。

 

《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由陈洪绶一人单独完成插图,项南洲刻版,书前附有“双文小像”。画家取全剧主要情节绘成“目成”“解围”“窥简”“惊梦”“报捷”5幅插图,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生动地刻画出了张生的儒雅,莺莺的娴静美丽,红娘的活泼伶俐。

 

散曲又叫清曲,是词以后的又一种诗体,由文人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在明代的散曲选集中,往往附有绘制精美的插图,它们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词曲本身的价值。其中,由杭州项南洲与徽州洪国良、汪成甫刻版的《吴骚合集》,是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种。

 

《吴骚合编》刊刻于崇祯十年(1637),有插图22幅,内容均为歌唱男女柔情之作。布局自然,笔法精丽,情景交融,深受欢迎。

 

(三)画谱的刻印

版画画谱在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浙江在其间的贡献不小。最早的画谱《梅花喜神图》,就是浙江人宋伯仁所作。至明代,又有多种画谱行世。杭州人顾炳摹绘编纂之《顾氏画谱》、杨尔曾所辑之《图绘宗彝》和集雅斋所刻之《集雅斋画谱》,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因版面限制,稍有删减

相关内容
钱茂伟|吴越文化连载一: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 2024-11-13
【宋韵溯源】吴越国考古|王征宇、邵群、洪俊:杭州市玉皇山天真院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2024-11-05
【宋韵流觞】临安城考古│朱岩石、何利群:杭州南宋临安城皇城考古新收获 2024-10-28
刘小萌 | 满族遗老金梁与儒家忠义观 2024-10-23
馆员风采丨陈锐:马一浮六艺之教的双重特质 2024-10-2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