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祐二年两浙路(按:两浙路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范围基本继承了唐末的两浙道,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苏省南部的苏、锡、常、镇四市和上海市)遭受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徙满路,其时中央政府不得不下诏令,“两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听人收养,后不得复取”。此诏令可见当年两浙地区遭受灾荒的严重程度。
范仲淹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遇此境况没有延用发粟救济之常规,而是一反常态,创造性地实施了三项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荒政三策”,变被动救荒为主动兴利。
一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饥岁工价至贱,可兴土木之役,以工代赈,修寺院、建官舍、盖库房……公私并举,既进行了杭城的公私营造建设,又解决了大量饥民失业流离之苦。
二是纵民竞渡:作为杭州知府的范仲淹利用吴人好佛事,喜竞渡,亲自日出晏于西湖。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大兴旅游业,发有余之财,一时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大增就业者数万。
三是增高谷价:饥岁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范仲淹张榜一下增至斗钱百八十,众人不知所为,范仲淹仍命多出榜沿江及交通要道公布。于是四方商贾闻之,晨夜争进,米既辐凑,遂减价还至百二十,既不花钱就解决了运输问题,又调抑了原本日夜高涨的粮价,还保证了杭城的粮食供应,可谓一石三鸟。
范仲淹杭州“荒政三策”条条奏效,其效果被称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既以恤饥,因之以成民利”,“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惟杭州安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可当时范仲淹却冒着被劾之险,其时即有监司指责他“嬉游不节,不恤荒政”,“公私营造,伤耗民力”。可后来的事实证明功效卓著,为中央政府所肯定,并以此为模,“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范仲淹杭州“荒政三策”,可谓惊世骇俗,石破天惊,后人称之为“荒政三奇策”“荒政三绝”。当代中国经济史学专家、中国宋史研究会专家方健先生对此事有专门论述,“以工代赈,救荒史上的创举”,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救荒史上都是了不起的创举。一般而言,范仲淹是反对奢侈之风,尤恶土木之费。可当发生严重灾荒之际,他却冒着被劾之风险,力倡兴工造作,其意义已远远超过救荒本身及提出者的初衷,从理论上看,有目的地扩大消费,藉以刺激生产以及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的方略,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被西方经济学家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灵丹妙药。而在我国,早在900余年前,范仲淹就成功地用于救荒实践且立奏奇效,范仲淹的首创无疑是有意义的。
范仲淹在杭州为官时间虽短,却为杭州的湖山之美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文,抒发心中多彩的情感世界。我这里摘略些许和大家共赏。“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倾绿如铺”,“西湖天下绝,今日盛遨游”,“一水无涯静,群峰满眼春”,“馀杭偶得借麾来,山态云情病眼开”,“江干往往腊不雪,今喜纷纷才孟冬”,“钱塘作守不为轻,况是全家住翠屏……最爱湖山清绝处,晚来云破雨初停”,“西湖载客恣游纵,湖上参差半佛宫……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东南为守慰衰颜,忧事浑祛乐事还。鼓吹夜归湖上月,楼台晴望海中山。奋飞每羡冥鸿远,驰骋那惭老骥闲。此日共君方偃息,是非荣辱任循环”……美不胜收的格律诗中我们能够读到诗人眼中的湖山美景,忧乐情怀。“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把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涌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历代观潮诗不少,但从范仲淹的钱江观潮诗中,除了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外,还能让你触摸倾听到一代伟人忠正胸怀的涌动和呼喊,可谓胸襟宽怀,大气磅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令毛泽东“睡不着,哼范词”的范仲淹词作中,其中有一首为《苏幕遮·碧云天》,亦作于杭州。“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如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读来凄美动人,撼人心魄。清人许昂霄谓“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该词原一直无人考证写作地点和年代,近年有学者考证,范仲淹词作地点非杭州莫属,时间为皇祐二年(1050年)秋天。此年正是范仲淹不畏馋言,敢于头顶石臼,不怕违反常规圣意实施他的“荒政之策”,自春至夏纵民嬉游营造。最终遭到监司奏劾,虽心底坦然,却祸福难测。追思一生羁旅“忧多乐少”,不被理解,多遭诬陷,酒入愁肠,化作思乡之泪也是自然之事了。范仲淹毕竟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借词发此断肠之语,尽显血肉丰富之美。弹劾事件一直延续至是年秋天方算平息,十一月范仲淹奉旨调离杭州赴山东青州任职。毛泽东称范词“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范仲淹的上两首(指这首《苏幕遮》和另一首《渔家傲》)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毛泽东还专门为该词书就一帧书法作品,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