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学术纵横
 
钱塘女诗人许禧身墓志铭考略
来源:  作者:沈建中  日期:2020-07-29

陈夔龙墓1.jpg

陈夔龙墓

在西湖三台山之海拔 87 米的右台山麓,过去有一座陈氏墓园。前有牌坊,额书“陈氏墓道”4 字。墓园占地 10 余亩,呈半圆形,自前往后依山势升高,气势颇大。墓主为卒于 1948年的晚清末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贵州贵阳人氏陈夔龙,及前他而卒的周、丁、许三位夫人和许夫人所生的二个女儿。历经岁月沧桑,墓园早已掩没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山林之中,地上墓碑、砌石、台阶、牌坊及地下棺木等,均已荡然无存。2004 年在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之中,有关方面恢复了陈夔龙墓,昔日的家族六人墓,变成了今天的一人之墓,遂成湖西一景。而随着陈夔龙许氏夫人的《许禧身墓志铭》原拓片的现身,也使笔者对这位埋骨此地的钱塘许氏女词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据《墓志》及其他相关史料,加以分析、考证、研究,草成本文,敬请各位方家指教为幸。

 

一、关于《许禧身墓志铭》

《许禧身墓志铭》全称《皇清诰封一品夫人陈尚书继配许夫人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墓志)。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前安徽巡抚兼提督衔金坛冯煦撰文;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二品衔,前湖南提学使钱塘吴庆坻书丹;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二品衔三品京堂、毓庆宫行走番禺梁鼎芬篆盖。

许禧身墓志铭拓片.jpg

许禧身墓志铭拓片

此《墓志》于民国五年(1916)十一月葬于西湖三台山陈氏墓茔,葬后志石不见闻出土。拓片原在杭州吴宅收藏品市场某经营户处,现由杭州丁云川购藏。拓片笔画清晰,应为志石镌刻后入土前捶拓,分赠亲友收藏之物。此志传世拓片甚少,亦未见著录,因此殊为珍贵。

志文为楷书,高 74 厘米,宽 74.5 厘米,有界格,29 行,满行 35 字,全文 1157 字,惜志盖失拓。今将全文标点抄录于后:

夫人钱塘许氏,名禧身,字仲萱,一字亭秋。祖学范,顺天府治中,考乃恩,山东掖县知县。

今人所绘许禧身素描像.jpg

夫人性敏慧,读内则《二南》诸篇。能通大谊,善诗及倚声,尤娴绘事。世父文恪公乃普、江苏巡抚乃钊奇赏之。早孤,矢志以身奉母。光绪戊子,母丧既除,始归贵阳陈尚书夔龙,年三十有一矣。

尚书观政兵部,俸入微。刍米仆赁之需,一诿之夫人。时从兄恭慎公庚身、姐婿廖尚书寿恒并贵显,伏腊往还,一衷于礼,名位相悬,不屑屑意也。

庚子,拳祸炽,联军入京师。两宫西狩,尚书方尹顺天,京曹官纷然将家而南,夫人坚不行,翼尚书危乱中。三党有无归者,复收卹之。尚书留京办事,从两全大臣后,参预议款。联军势张甚,京师与行在复相睽责言日至,款议且溃裂,尚书彷皇中夜,继之以泣。夫人愤然曰:“际此时艰,岂一泣所能济。联军骄纵,全权艰棘。君知之,行在诸公不知也。且各国遇我情势,亦殊非一致要挟者。荣相素重君,盖以此间情实与各国所以遇我者密白荣相,庶无扦格。”

荣相者,大学士荣禄,随扈西执,国之柄者也。尚书韪之,如所议行。自是行在与全权函电互通,相维相谅,款议始有端倪,皆夫人一言引其绪也。尚书再疏请回銮,剪烛草奏。夫人焚香西向,祷于天愿,翠华早返,以定国本维人心。

既尚书擢漕督而抚豫,若苏而督两湖。夫人因事纳规,并中体要。张文襄之洞督鄂久,㧑斥无度,财匮俗嚣。尚书承之,几几无所措手。夫人夙以节用爱人,阅二岁,民气始少少苏逯。

尚书移督直隶,继之者色厉内茌,耻随萧规,而辛亥八月十九日之难作矣!直隶湔于拳乱,蠢蠢欲动,不轨者数请应武昌,尚书严斥峻拒,以一死自担。或敦夫人迁紫竹林,车已驾矣。夫人曰:“我总督命妇也,一出署则民情汹惧,乱党弃之,事尚可为乎?且庚子在京守死不去,今岂遽渝初志乎?”谢不行。

方是时,海内鱼烂,而三辅晏然。尚书持于外,夫人持于内,榰柱危局者又三月有奇。逊位前数日,尚书始乞骸骨与夫人偕隐终始一节,既尚书蹇蹇之诚,亦夫人有以左之也。

尚书之北征也,有惎之者蹴某御史,中以蜚语,兼及夫人。朝廷鉴其诬,解某御史职。夫人悯其为人愚而失职也,无纤芥忤。其度量越人远,己自奉简约。然义之所在,千金不少吝,而亦不可干以私。癸卯,助直隶振三千金,拜乐善好施之坊。壬子,助崇陵工二千元。复拜松茂柏悦之榜,皆异数也。

从尚书垂三十年,宦辙所经,无剧易,夸险常变。凡有规画,夫人赞助之力为多。辛亥而后,眷怀故国,烦冤在襟。每北望宫闱,西望山陵,泪辄涔涔下,卒以是殒。其生于戏,此足愧夫须眉而怀贰心者矣!生咸丰戊午六月初一日,卒丙辰八月十八日,年五十有九。无子,以兄公子昌豫嗣。女二:昌纹、昌颖并殇。昌纹奇慧,十七没于开封,夫人尤痛之。孙一:南英,孙女二。初尚书营生圹于杭州右台山麓,栖周、丁两夫人柩于左次,夫人卒之岁冬十一月二十七日,亦附焉。铭曰:

漆室之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炎帝少女,化为精卫,木石是投。于嗟夫人,是一是二,古今匹休。拳卷灵琐,朝谇夕替,孰离此邮。改柯易叶,从风而靡,夫人所羞。右台郁蟠,林壑尤美,有隆者丘。我铭系之,凡百士女,式是芳猷。

 

二、文化世家钱塘许氏

有清一代,钱塘许氏是著名的文化世家。许氏始祖许显荣自富阳迁居杭州,及许禧身高祖许尧堂已为仁和县庠生。曾祖许钺为乾隆戊午(1738)科举人,历官甘肃知县、署广东知府。祖父许学范在科举上更上一层,中式进士,官京师顺天府治中,许家以“京兆公”呼之,自是家族科第更兴,遂有“七子登科”之誉。所谓“七子登科”,即指许学范所生的七个儿子,在科举考试中,四人中举人,三人点翰林。关于许氏家族的科第之兴,时人潘世恩有谓:

钱塘许小范先生学范,乾隆戊子举人,壬辰进士;子乃来,乾隆癸卯举人;乃大,嘉庆辛酉举人;乃济,嘉庆戊辰举人,己巳翰林;乃谷,道光辛巳举人;乃普,嘉庆丙子举人,庚辰榜眼;乃钊,道光戊子举人,乙未翰林;乃恩,道光癸卯举人。七子登科,海内所未有。伯兄、季弟先后同年,尤科目所罕见。

潘氏所谓的“伯兄”即许乃来;所谓“季弟”即许乃恩,两人都是癸卯年中式举人,然一个是 1783 年,一个是 1843 年,相差一个甲子——60 年!

在科举时代,中式举人或进士者是要授官的。这“七子登科”者官职自长而幼为:许乃来,广西、江苏知州;许乃大,江苏知州;许乃济,广东学政、太常寺少卿;许乃谷,甘肃知县、署州牧;许乃晋,吏部尚书;许乃钊,江苏巡抚;许乃恩,山东知县。

若论官职高低,则一二品大员(许乃普、许乃钊)至七品县令(许乃恩)。而论学问操守,均系一流。许乃普与祁寯藻、赵光、陈孚恩同列清四小书家。许乃钊“写一笔米字,用极软的鸡毫,写得力透纸背,也是达官中有名的书家之一。”许乃谷作为钱塘名士,在道光初年为杭州于谦祠的修缮,出力甚多。且为官有政声,殁后为甘肃敦煌供为城隍之神。

及至“七子登科”的后代们“身”字辈,出了两个名人,即许乃谷之子许庚身、许乃普之子许寿身(后易名彭寿)。许庚身进士出身,以军机处章京入仕,因精兵要地理,官至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许彭寿与其父为“父子鼎甲传胪,他在道光丁未(1847)科高中“会元”,殿试又中二甲一名,而同年的李鸿章为二甲三十六名,后来成了“刺马案”主角之一的马新贻则仅为三甲六名。在担任多任乡会试考官后,许做了礼部侍郎。“辛酉政变”中,站在恭亲王奕訢及慈禧一边,以上疏请治“肃党”陈孚恩“党援之罪”而名声大震。

作为女流,许禧身是“七子”中的幼子许乃恩次女,世称“亭秋夫人”。在她之上有一姐五兄。三兄许祐身,号子原,自幼与俞樾弟子、钱塘名士徐琪 (花农)“同游邑庠”。及长,又与徐琪叔父“同登癸酉乡荐”,中式第 263 名举人,保和殿复试二等第二十二名。官江西赣州知府,善词。三嫂为俞樾次女俞绣孙,绣孙“幼敏慧,十岁能诗,二十岁能词,惟所作多哀伤悽婉。”室名“慧福楼”,为俞樾所题,冀望己女“慧福双修”之意。惜于光绪八年(1882)以“产后失调”而卒,年仅 34 岁。俞樾叹谓:“夫假之年,殆可入漱玉之室。”俞氏且将亡女遗稿(诗 75 首,词 15 首)汇为一卷,题为《慧福楼幸草》,附于已编《春在堂集》之后。

许祐身次女(许禧身姪女)许之雯,字修梅,亦擅诗,有《湘芸馆诗钞》存世。

因此,《墓志》所谓许禧身“善诗及倚声”除了已之努力外,周边的艺文环境,也造就了她的诗情。

《墓志》关于许禧身嫁陈夔龙之前一段,极为简略,了了数语。惟许禧身晚年所书《笔记》,则较为详尽:

父弃,余年甫四龄。其时,诸兄皆幼,惟长兄宦于京,两母不得已,侨居都中六年。父居官清廉,所余无几,用之已罄。两母典钗环助,日薪则渐见拮据,每每愁形于色。吾辈年幼无知,不能分母忧也。时七伯父中丞公回杭营修横桥老屋,接两母回杭养膳,十余年竟无闲言,视余兄妹如己出,余心实感敬之。

后诸兄入仕,四兄宦于山左迎养母,余随往,荏苒五载。年逾六十,母体渐弱。后兄补朝城,奉母抵任,寒就途,沾染风寒。卧一日夜,竟致不起。途中遭此仓卒,其时苦难,身代实愿随母同行。夜梦母来曰我:“已归佛地,汝弗自残,况死生有定,汝弗自误。尚有事待汝做,当听我言,我常来视汝。”余欲请见父,母允。当即起,余随行,上一玉桥,对面有朱门粉墙,方欲询问,母曰:“汝速回!”闻声惊惨而醒,后每疾必梦,母来即愈。

送母灵回杭,与兄嫂同居三年,颇睦。戊子年归陈氏。……

许禧身之父许乃恩在山东掖县知县任内,守城积劳病故。清廷追赠其知府衔,入祀山东莱阳遗爱祠。长兄许观身,拨贡生改举人,在京师任户部员外郎,属低级官吏。四兄许祺身,曾在山东任知州,所以许文说“四兄宦于山左”。文中一大段话即铨释了《墓志》所言的“矢志以身奉母”之况。而“托梦”一说,古已有之,许禧身亦不能免俗。

许文中提及的“横桥老屋”,即是位于杭州横河桥的许氏老宅。它的规模很大,南临横河桥,北接华藏寺巷,西起建国中路,东止杭州综合中专。在清嘉道年间,许氏“八房同居而各炊”成为一时佳话,也是杭州一景。其中,许氏兄弟读书处积厚轩,被称为“横桥吟馆”。后由许乃谷为绘《横桥吟馆图》传世,这也映证了许家擅绘事之不虚,图中名流题咏甚多。此图许乃谷绘于嘉庆庚辰(1820),历经劫难,其中最厉害的是咸丰十一年(1861)的“太平天国之役”。至光绪十九年(1893),杭人丁丙在许氏后裔手中复见此图,即为之梓刻付印,收入其《武林掌故丛编》之中,从而为杭州东城掌故留下了可贵的史料。

许氏老屋于1987 年被拆毁。后来,在屋址处立起了一块“钱塘许积厚轩老屋原址纪念碑”,碑文由台湾历史小说家、许氏十五世孙高阳(许鸿儒)所撰。

许禧身之嫁陈夔龙,乃由禧身姐婿廖寿恒作的媒。廖,江苏(今上海)嘉定人,同治二年翰林,官礼部尚书。兄寿豐,亦是翰林,做过浙江巡抚。陈夔龙言:“余与嘉定廖尚书寿恒,先后随任黔中,同为泰和周氏婿。嗣缔姻钱塘许氏,又系尚书作伐。许夫人为尚书夫人之胞妹,重重姻娅,交谊弥敦。”

 

三、许禧身的诗词成就

许禧身爱作诗,陈夔龙也爱作诗,著有《松寿堂诗钞》《花近楼诗集》《庸庵词钞》等。笔者以为,陈许联姻,除了媒人作媒,共同的兴趣爱好,恐怕也是一个主要方面。陈许婚后,唱和甚多,陈夔龙爱妻也识妻,他评许禧身:“天资开放,髫龄未尝学问,而识解异于常人。”他介绍乃妻:“主人吟诗之暇,尤好填词,每当花朝月夕,酒阑茶罢,兴之所至,一寄于倚声。”这些,都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许禧身其人,提供了第一手的佐证。

《亭秋馆诗词钞》书影.jpg

《亭秋馆诗词钞》书影

陈夔龙“以久膺封彊月无仕,宦囊较丰”,故可以为夫人刊刻诗词。1912 年许禧身的诗词刻本由北京中国书店刊刻。其中《亭秋馆诗钞》十卷、《亭秋馆词钞》四卷。诗钞十卷又以初学集、和泪吟、苏台集、天香吟草、桂楼吟、偕园杂咏、偕园吟草、松滨集等名之。词钞四卷原题大梁杂咏、桂蝶楼词、西泠悼女词,后均合为偕园吟草。所谓“偕园”,陈夔龙的解释是:“偕园者,客岁卜宅杭州横河里桥,小有园林,名之曰‘偕’,为他日乞身偕隐地也。”为《诗钞》作序者为徐琪、俞陛云、陈夔龙,为《词钞》作序者为陈夔龙。另附《外集》和《附录》各一册,分由徐琪和许禧身为序。兹录其中写西湖佳景之作数首:

冬日湖上即事

西湖佳色雪中妍,飞絮平铺薄暮天。

渔子投纶波不动,茅庐深处起炊烟。

 

春日游湖

橹入清波声自柔,一航轻渡过瀛洲。

春风未必能吹醉,行遍长桥到酒楼。

 

一片春光静,萧疏影正斜。

窗前如解语,不愧是名花。

 

和筱石寄怀韵

湖上春来塔影高,扁舟一叶避人嚣。

南山携手朝灵鹫,北阙抽身远怒獒。

杏树林中横玉笛,蓼花洲里拂宫袍。

白头同作西泠隐,一曲清歌和屈骚。

 

放鹤亭

当年高士此幽居,万树梅花带月锄。

今又凭栏谁领略,鹤声唤徹夜窗虚。

 

藕花深处筑吟庵,名将风流擅美谈。

何日小瀛洲畔泊,坐看月影度三潭。

 

鸿儒当日说经楼,六一泉旁胜景收。

杖履不来春尚在,碧桃间煞对簾钩。

 

咏西湖词四首

江南忆,最忆圣湖庄,一色波光飞白鹭,数湾流水宿鸳鸯,西岭已斜阳。

江南忆,最忆是孤山,几树红梅和月澹,数丛翠竹入云间,暮色水光寒。

江南忆,最忆是湖亭,四面红栏花印月,一池碧水露涵草,钟韵静中听。

江南忆,最忆是山庄,觅得小舟游曲径,登得高阁俯芳塘,花木绕长廊。

从上引西湖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许禧身的诗词清新秀丽,读后给人以画的美感,面对美景,吟诵美诗美词,浮想连翩。也正因为许氏诗词的影响,所以,初刊 72 年后的 1984 年,北京中国书店将其诗词汇编,以《亭秋馆诗词钞》之名重印出版。她的诗词作品在中国近代女诗人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四、营造西湖三台山陈氏墓园

许禧身与陈夔龙婚后育二女,次女“貌玉润珠园,甫及周岁而殇。”长女陈昌纹,字绣君,“明慧聪秀,实异常人。”擅音律、丹青、奕棋。“一见即能效之,效之即无不工。母怜其弱,不使读书,而女甚好之,遂粗通经史大义。”十七岁时,“初病,起坐如常,误服热剂,竟七日卧床而逝。”

长女猝逝,对陈夔龙、许禧身夫妇打击甚大。陈作哭女诗 50 篇,许作 36 篇,并请俞樾为作《墓志》。俞以《蔡中郎集》有七岁孺子碑为例,写下了声情并茂的《墓志》,其铭曰:

于惟绣君,如兰斯馨,明敏之责。如玉如英,宜膺福祚,黻佩光荣。胡繁华之,甫韦华未严,霜而先零。虽或登乎,仙境将何,慰乎亲庭。冀形亡而,神在聊讬,辞乎斯铭。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许禧身自河南开封送女灵柩南归杭州。次年(1906)秋,在西湖右台山为陈夔龙前室周、丁两夫人及二女营葬,亦留生圹于其中。许氏有诗记之:

仲秋入山为儿营葬(三章)

玉碎珠沈已一年,凄凉古树墓门烟。

不堪此境何曾晓,明敏丰姿了我前。

 

十七年来似梦中,一棺安厝右台东。

迎来两母当慈爱,定卜怜儿与我同。

 

庸医误汝实堪伤,切切思量那日偿。

眼看青灰化蝴蝶,纷纷血泪泣枯杨。

 

悼周淑卿、丁莲漪两夫人

携来双梓作新坟,吊往追今暮色昏。

西子湖边埋玉骨,南高峰下掩芳魂。

 

陈夔龙亦在其自订年谱中记其事:

乙巳六月,长女昌纹殁于大梁,余心滋戚。因侍母三至杭州,爱山水之胜,遗言愿葬西湖。不忍违其意,乃卜地右台山麓。右台在南高峰侧,冈峦叠翠,湖水涟漪,境极幽秀。俞曲园诗老,余旧姻也,曾营生圹其处。时元配周夫人、继配丁夫人葬于黔,次女昌颖葬于京师,均移灵至杭合窆,余与许夫人亦各营生圹于左。感旋乡之末,遂幸同穴之可。尝制就一律云:“梦里乡关梦里身,重泉相隔总相亲。多情西子湖边月,永恨梁鸿庑下人。种竹补酬娇女意,买山喜结曲园邻。夜台营罢营生圹,留伴梅花万古春。”爰摹手民刻之墓门。丁未九月,卸苏抚篆,始偕亭秋买舟入浙,亲往癸奠。寄寓南山许祠,距墓道不数武。夕阳流水,枨触悲怀,远道马先 征,顾瞻四目,不禁徘徊久之。

陈昌纹的一些诗作及对偶句,卒后为许禧身所检,收入其《亭秋馆附录》之中,也为今人保留了一份这位早逝少女的才情。如 15 岁时作于汴梁(今开封)的《春晓》诗:

啼鸟鸣起现朝阳,惊觉黑甜梦里乡。

阶下柳花飞是絮,林中莺舌弄如簧。

清风拂槛花含露,丽日当窗炉袅香。

妆罢命鬟青镜掩,吟笺自理漫评量。

再如此前作于江苏清江浦漕运总督署中荷芳书院的《春晴》:

名园春日是清华,桃李林中卖酒家。

风定荷芳书院静,月钩初上紫金花。

对偶句中的佳句有:

催花小雨朝天艳,笼柳清烟暮色寒。

青灯书味永,紫砚墨香浓。

地比西湖好,星临东阁高。

月下人吹笛,花间客抚琴。

寒窗剪烛,暖阁围炉。

簾捲高楼,钟鸣古寺。

烟笼柳,月照松。

龙门,凤阁。

金人,铁马。

 

五、作为陈夔龙政治助手的许禧身

《许禧身墓志铭》用了较多笔墨,写了许禧身在八国联军入北京城时的镇定表现,似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陈夔龙是清光绪丙戌科(1886)的进士,旋以部曹入仕。后为权臣荣禄、李鸿章所引重,迁升京师顺天府府尹,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八国联军入北京,两宫西狩。陈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同奕劻、李鸿章两全权大臣,襄办和议。《陈夔龙墓志铭》中的一段话,似能说明陈氏当年的处境及其决断:

敌势张甚,议多凿枘,公诇得隐情,密商两全权,亟电行在。诸公趣以上闻,果回天听,绥靖列邦,和款速洽,实基于此。

冯煦也说:

盖公之尹京兆也,际拳祸炽,八国联师入犯,国势岌岌若累卵。公参与和议,周旋李、荣两文忠间,应机立断,斡运无形。

但我们从《许禧身墓志铭》中,却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即陈夔龙身后还有一个许禧身。其间,许氏参与其中,分析中外情势,认为“各国遇我情势,亦殊非一致要挟者。”也就是对入犯京师的八国列强,采区别对待的方式。“由是天心厌祸,各国亦如约缔盟,诚非始愿所及。”所以,陈夔龙要以“庚子之变,同居京师,枪弹林中,不失常度。”赞妻,并作诗曰:

十丈红尘照直庐,连鸡九国快驱除。

艰难行在馀清相,辛苦危城伴索居。

客邸幸安同幕燕,敌情先察见渊鱼。

留台驰奏和戎策,烧烛深宵代检书。

由于陈氏夫妇在此期的表现,夫妇至是得到慈禧的关注与信任,而被时人目之为“后党”。许禧身的政治才能,还表现在她善于调动和利用某些政治势力,为陈夔龙的仕途谋取实际利益。

1903 年荣禄死后,庆亲王奕劻继荣为枢臣领袖,奕劻为人以贪庸而为清议所鄙。宣统二年(1910),监察御史江春霖上书弹劾奕劻,其中一条是指其“老奸窃位,多引匪人。”复奏:“陈夔龙继妻为前军机大臣许庚身庶妹,称四姑奶,曾拜奕劻福晋为义母。许宅寓苏州娄门内,王府致馈,皆用黄匣,苏人言之凿凿。”词连陈夔龙以四川总督未到任即调两湖总督事:“夔龙赴川督任,妻畏道逗留汉口,旋调两湖,实奕劻力。”

清代御史一职,系由翰林出身者及六部司官考授,专司言职,可以不避权贵,犯颜直谏。故所谓的“绣衣直指”及“柏台森森,铁面白发”之语,点出了御史们的特性。

江春霖,字杏邨,福建莆田人,与同时代的赵启霖、赵炳麟同为谏官,有“铁面三御史”之称,直声震朝野。虽其奏章后遭驳斥,已且遭“回原衙门行走”的降职处分,但仍不屈,以请辞官职面对。同官开欢送会,千人到会,江赋诗留别:

殷勤樽酒足留连,驺唱还兼写凤笺。

俊逸清新今鲍庾,悲歌慷慨古幽燕。

良朋何日重携手,事主同时半比肩。

莫怨别离六千里,北来南去信能传。

而身为许氏后裔的高阳,对陈夔龙以妻助调两湖总督事,则另有说辞:

湖广总督出缺时,四川总督亦缺人未补,由赵尔巽之弟赵尔丰以川滇边务大臣护理,此时以赵尔巽调补;赵尔巽可能想为赵尔丰制造真除的机会,不愿赴任,遂改调湖广;以江苏巡抚陈夔龙升任川督。陈亦不愿赴川任,结果形成陈赵相争之局,终于在三十四年,陈占上风,川鄂对调,赵尔巽去成都,陈夔龙至武昌。有人以为系得奕劻之力,事殊不然。

陈夔龙有能名,为荣禄得力部属,当拳匪之乱时,任京兆尹,若非调度有方,两宫恐无法逃难;而八国联军入京后,地方秩序亦难以维持,凡此劳绩,以荣禄之故,慈禧早有所知。至于相争得占上风,实由张之洞所保荐,张之洞在湖北搞成一个烂摊子,倘由赵尔巽接手,不为之设法弥缝,逐案清理,将兴大狱,所以希望有能名的陈夔龙接手,去收拾烂摊子。

从《许禧身墓志铭》及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中,亦可窥见他夫妇对此一公案的自辨。

总的说来,《墓志》文笔一气呵成,可说是大家手笔。阅后,一个大家闺秀而又不仅仅以相夫教子为一生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文中涉及到的人和事,也为治晚清史者提供了史料。

撰文者冯煦(1843-1927),字梦华,江苏金坛人,侨居苏北宝应。“淹通经史,所为诗文宛絜峭丽,情藻兼尽。”故有“江南才子”之称。他与陈夔龙系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同年,而且是该科一甲三名的探花,钦点翰林。由于其年过四十而中式,曾被慈禧以“老名士”称之。

光绪三十三年(1907),冯煦继恩铭任安徽巡抚,适值“徐案”发生后,冯氏“治其狱,力持宽大,不事株连,政局始定。”他为化除满汉畛域,尽心尽力。不期甫一年,却为两江总督端方以“革命”之嫌所奏罢。民国后冯迁居沪上,与陈夔龙、瞿鸿禨、樊增祥、沈曾植、吴庆坻吴士鉴父子、梁鼎芬等遗老唱和。江苏省命督办江淮赈务,同时聘之为修省志。自言:“办赈所以救灾黎,修志所以保文献,予皆不能辞也。”

陈夔龙墓2.jpg

陈夔龙墓

《墓志》书丹者吴庆坻(1848-1924),浙江钱塘人,世家出身,其家族“七代仕宦,三世史官。”为杭州庆春门内忠清里学官巷“吴宅”主人公。其祖父吴振棫,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咸丰间官云贵总督。子吴士鉴,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为宣统帝师。吴庆坻本人也是陈夔龙、冯煦的会试同年,钦点翰林。“父子同馆,士林称盛。”后参与修篡《杭州府志》,主持续修《浙江通志》,其《蕉廊脞录》八卷为清末笔记中颇有价值的一种。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中,陈夔龙被世人视为“巧宦”。同科诸人,官总督者仅三人:徐世昌、杨士骧、陈夔龙。且都在 1907 年一年之中迁升的。三人之中,论科名,徐世昌与杨士骧均为翰林,独陈夔龙为部曹,但这个部曹却显达最早,所以被人称作“巧宦”。喻其会钻营,仕途顺畅。而这其中,似亦应有许禧身的一份心力,这也就是《许禧身墓志铭》中所谓:“凡有规画,夫人赞助之力为多。”的实际意思。

 

附记:许禧身卒于 1916 年,此时已是民国五年。四年前的 1912 1 1 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2 12 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从理论上讲,清王朝的统治已经结束。但一些恪守传统文化的遗老们,包括缪荃孙、沈曾植、陈三立、沈瑜庆、陈衍、冯煦、陈夔龙、吴庆坻、吴士鉴、朱祖谋、李瑞清、郑孝胥等均住在上海,他们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不愿看到过去时代的结束,并对民国总统袁世凯等人的人格表示鄙视,加上仍居北京紫禁城内的清逊帝溥仪仍以“宣统皇帝”自居,对遗老及其眷属进行了系列封赠。所以,许禧身的《墓志》标题就用了“皇清诰封”的字眼。它表明了撰文者的文化和政治倾向。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对他们所熟悉的文化即将式微的悲情。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到了陈夔龙 1948 年卒后,其《墓志》的标题就已是中性的字句“清授”了。

相关内容
南宋医药文化 2025-01-16
郑嘉励:时代的一块绸布——安吉五福楚墓与菱格鹿纹罗 2025-01-13
吕一民||新的转向:20世纪晚期法国史学变革 2025-01-13
南宋时期净慈寺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2025-01-08
启真书话 | 何以盛唐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