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学术纵横
 
云大学报 | 明代西湖全景图的谱系
来源: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号  作者:任昳霏  日期:2021-02-24

作者简介:任昳霏,历史学博士,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


图片


摘 要

南宋以降,方志中开始出现表现西湖风光的全景地图。明代志书中的西湖全景图数量增加,无论是方志还是专志都保留了多个版本的全景图。南宋西湖全景图对明代的全景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宋到明,记述西湖的志书在流传中互相借鉴,形成西湖全景图的诸多相似特征。与此同时,西湖全景图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因文字记述不同,侧重点不同,开始出现示意图与胜景图的分途。


西湖山水风光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母题。唐宋以来,随着人文景观的逐步建成,西湖独特的湖山风光和厚重的人文气质,被历代文人所青睐。因此,以西湖为主题的山水字画、诗词歌赋层出不穷。西湖,还是国人向往的盛世景观。于是,融合山水风光和地图指示功能的西湖全景图便开始出现。具有指示功能的西湖景观地图,既满足了人们随时便览西湖风光的愿望,又可以作为畅游西湖的导览指示,还可以作为描述西湖山水的诗文对照。本文以形象画法的西湖全景图为研究对象,梳理明代西湖全景图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和功能。


一、西湖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形成

西湖,位于浙江杭州市区西南部,是江南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在漫长的地质时代,西湖所在区域曾是西靠陆地、 东临大海的浅海湾。西湖南侧的钱塘江在浅海湾附近入海。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江流和海浪冲刷,泥沙沉积,浅海湾东侧开始形成沙洲。沙洲与海湾东、西陆地相连,形成西湖。随着沙洲面积逐渐增大,形成了现在杭州主城区所在的平原地带。所以,西湖是西、北、南三面环山,东面紧邻平原的地形,俗有“三面环山一面城”的说法。历史时期,周边低山丘陵流下的溪水和钱塘江是西湖的水源。西湖周边,溪流纵横,水网密布。通过湖面东侧平原地带的水网,西湖北与京杭运河相连,南与钱塘江沟通,最终从杭州湾汇入东海。因此,西湖周边水路交通发达,成为此地开发的便利条件。


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西湖,湿润多雨,湖山相映,云雾笼罩,好似仙境。古人游历此处,感叹自然山水,营建人文景观。西湖作为江南名胜,历史十分悠久。此地,《汉书·地理志》称武林水,《水经注》称明圣湖,但流传更广的名称,还是与钱塘江有关。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西湖西侧建立钱塘县。隋朝统一天下后,将钱塘县城由湖西迁建到湖东平原。一池湖水位于县治之西,于是就出现了钱塘湖和西湖的名称。隋唐时期,在大运河的沟通下,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经济开发为西湖开发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经过隋唐、吴越国和北宋年间的持续建设,直至南宋迁都临安,西湖主要的人文景观基本形成。元明清时期,西湖人文景观的建设仍在继续,景观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孤山清代皇家行宫的修建, 西湖景观增添了浓重的政治色彩。至此,“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景观格局最终形成。


西湖全景图的产生,与人文景观的营建开发密切相关。全景图的流变传承,又与西湖景观的政治地位抬升直接相关。五代时期,吴越国定都杭州。西湖作为最重要的景观,得到吴越王的整治。西湖风光渐渐具有了特定的王朝气质。流传至今最早的西湖全景图,是南宋《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南宋时期,北人南迁给临安城带来巨大变化。地位抬升的同时,与这座城有关的记载开始增加。《临安志》将京城、皇城、府署、名胜等处一一考辨记录,并辅以地图参照。方志中的西湖全景图,从一开始就有了官绘的痕迹。明代,记录杭州府的方志和记录西湖自然人文历史的专志,都保留了不同版本的西湖全景图。嘉靖年间纂修《西湖游览志》中的《宋朝西湖图》 《今朝西湖图》,万历年间纂修《杭州府志》中的《西湖图》和《西湖志类钞》中的《湖山一览图》,是明代西湖全景图的代表。 


图片

《咸淳临安志·西湖图》


二、《咸淳临安志·西湖图》的内容及特征

《咸淳临安志·西湖图》是一幅典型的方 志舆图。宋代以前,方志舆图就曾大量存在于志书中,形成图文互说的传统。但在刻书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志书流通有限,其中的舆图大都散佚了。宋代以后,随着刻书的普及,大量方志得以流传。这些志书中的地图成为难得的图像资料,具有鲜明的方志舆图特点:首先,舆图绘制一地的山川形胜、治所辖境、独特景观,所绘地图均与文字记载相对应,方便读图;其次,方志一般由地方主政官员主持编纂,或由当地入仕的文人编写,因此方志舆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政治色彩;最后,方志舆图是编绘者实地踏查完成,既具有明确的实用指示功能,又体现出绘图者的思想,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时代性和思想性。


《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同样兼具方志舆图的所有特点。此图采用形象画法绘制西湖湖山景观全貌,遵循上西下东,左南右北的图向,仿佛画者站在西湖东堤临安城内,俯视全景。画面布局由近及远,地势由低到高,层次清晰。临安城位于近处,西湖居中,三面环山作为湖景的衬托,属于远景。画面之上,无论是城景、湖景还是山景,均刻绘简单,甚至看不出景观的任何细节。此图湖景以苏堤、白堤为界,将湖面划分为不同区域。同样,山景以“郎当岭南北分山处”为界,将武林群山分为南北两部分。沟通湖面、城址和群山之间的纵横水网,是地图的绝对主体。与其说这是一幅西湖全景图,倒不如说是西湖泉源水利情形总图。图中湖山地貌和城址地名,都是水网的参照。为清晰展示西湖周边水网,湖面和群山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内,而山湖之间和西湖东北侧的水网占据画面开阔地带。水网之外,此图还特别重视标注西湖周边的政区分界、诸军驻防、河流道路去向等信息。山景以西,依次标注於潜县、昌化县、新城县、富阳县。另标注山中道路“路自余杭来,度岭出富阳”及山景南北分界“郎当岭南北分山处”。西北向标注余杭县。北侧河流尽头标注“奉口通安吉”“天目入太湖西市”“下塘河通平江”“上汤河通秀州”说明河流流向。湖山之间和东部平原标注多处守卫府城的军队驻地。


《咸淳临安志·西湖图》的出现,说明了西湖景观在临安府的特殊地位。图上细致描绘的水网,应该是经修志者考察后所绘。以水网为主、湖山景观为辅的画法,表达了画者重视水系的思想。地图周边政区、河道、道路的图说标注,又强调了境域分界的重要性。西湖全景图具有了政区地图的特点。《咸淳临安志》另有《九县山川总图》,绘制了临安府辖境的山脉河流分布情况。这幅地图对于西湖周边的画法俨然就是《西湖图》的缩小版。由此可以看出,《西湖图》保留了明显的政区图的痕迹,重水系、分边界、标驻军、略景观是《咸淳临安志·西湖图》的重要特征。


图片

《西湖游览志·宋朝西湖图》


三、明代多叶分幅的西湖全景图

明代西湖全景图保留在与西湖有关的各类志书中。本文择取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三才图会》以及万历年间《杭州府志》《西湖志类钞》中的西湖全景图,来说明明代西湖全景图的特征。根据分幅方式差异,明代西湖全图可以分为多叶分幅和双叶分幅两类。《西湖游览志》和《三才图会》西湖图,都属于多叶分幅的西湖全景图。


(一)《西湖游览志》


嘉靖年间,进士出身的田汝成辞官回乡。他广泛收集与西湖有关的记载,特别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并实地踏查,便览湖山盛迹,最终写成全面介绍西湖景观的导览专志。《西湖游览志》开篇有地图四幅,描绘西湖景观的是《宋朝西湖图》和《今朝西湖图》。


《宋朝西湖图》以《咸淳临安志·西湖图》为底图,将原图南北向拉长,幅面扩大了三倍,占八叶。扩大的幅面,造成景观之间的距离失 准,但湖山布局、水网走势及景观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没有改变。增加的幅面可以更细致地刻画景观。此图中,城墙、群山、河流、建筑的精细程度均优于底图。此外,突出的景观刻绘,还表现在城景之中。位于画面下方临安城内外,点缀祥云。传统地图中的祥云是一种特殊的画法,既表示此处景色优美,宛如仙境,又说明此处地位特殊,应是帝王居所。从《宋朝西湖图》可以看出,重水系、略景观的宋代西湖全图到了明代,已经开始刻意增加湖山景观的内容。


《今朝西湖图》是具有明确导览性质的实用指示地图。与《宋朝西湖图》一样,《今朝西湖图》采用南北向拉长的页面布局,幅面仍占八叶。此图同样遵循上西下东,左南右北的图向,由低到高展现西湖全景。画面最近处,是旧城城墙。也就是说,地图视角是画者站在西湖东堤的旧城东墙之上,环视西湖周边景色。与《宋朝西湖图》所不同的是,此图布局以湖景为主、山景为辅。湖景处于画面中心,占据大部分幅面。湖景以白堤、苏堤、杨堤为界,划分不同区域。其中,苏堤又是湖景的绝对中心。山景环绕湖景,西侧群山中标注“南北两山分处”,说明山景的南北分界。图中城景消失,仅保留旧城东墙作为湖景参照。南侧低山外标注钱塘江,用来确定西湖与钱塘江之间的相对位置。这样的布局,增加了湖景的表现空间,突出了湖景在全景的中心地位。“湖分三堤,山分南北”的分区更加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此图以湖山景观为重点,湖山之间和东部开阔地带的河道仅简略画出。这与《宋朝西湖图》以河网为重点的画法完全不同。河道之外,这幅地图增绘了景观之间的道路,湖山景观通过道路串联起来。文字标注也体现了地图的重点。处于湖山之间的景观都用文字标注,但河网沿途地名、城址衙署、驻防军队和境域分界等信息在这幅地图中均未体现。重景观、略水系、画道路、去疆界是《今朝西湖图》的特征。


另外,《今朝西湖图》延续了《咸淳临安志·西湖图》的图向和布局。而这幅地图具有的新特征,与游览志的插图性质和文字记载有关。《今朝西湖图》是介绍西湖风光的指示导览图,重点表现湖山景观,因此,画出通向各处景观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景观相对位置的细致描绘,同样为了方便导览。《今朝西湖图》所绘河道,不是为了展现河网,而是作为景观和导览路程上的参照而存在。相比而言,与游览叙事相对疏远的衙署、军队和境域分界等信息,自然也不是导览图需要表现的要素。这部游览志的结构,首列西湖总叙,第二部分是孤山三堤胜迹,第三部分是南山胜迹,第四部分是北山胜迹,第五部分是南山城内胜迹,第六部分是南山分脉城内胜迹,第七部分是北山分脉城外胜迹,第八部分是浙江胜迹。图中湖分三堤、山分南北的景观分区,与《西湖游览志》的景观叙述顺序完全对应。以《今朝西湖图》为代表,专志中的西湖全景图开始摆脱方志舆图的影响,创作具有导览实用功能的专志插图。


(二)《三才图会·西湖图》


《三才图会》是嘉靖年间进士王圻及其子王思义编写的,是一部图文搭配的百科类书。这部书地理卷有《西湖图》一幅。从画面内容来看,这是一幅重点表现西湖景观的山水胜景图。如果不是图上的文字标注,很难将这幅木刻山水画与地图联系起来。


《三才图会·西湖图》 延续了《西湖游览志·今朝西湖图》的画面布局,南北向拉长,占据六页幅面,同时遵循上西下东、左南右北的图向。西湖东堤旧城城墙一线为画者视角。此图布局,湖山各占一半。湖景为中心,山景环绕湖景,但山景并不处于从属地位。湖景以白堤、苏堤衬托,主要展现外西湖和北里湖。外西湖湖面及船舫是湖景的中心。山景分远近两个层次,远山只画出轮廓,近景刻绘细致,山中怪石、树木都一一表现。近处城门城墙是湖山景观的参照。此图湖山景观经过刻意筛选,选取最著名、最具代表的景观刻绘。这些挑选后的景观,以山中寺观为主,兼顾宝塔、山峰 和亭台。虽然此图展现的景观数量较少,但每处景观都精美繁复,并用文字标注。湖山之间,游人点缀其中,观图者可以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远处群山中的云层,营造了宛如仙境的景观氛围。与《今朝西湖图》相比,此图不画水系,不画道路,不考虑景观分界,也不在意全景边界,而是专心刻绘画者精心挑选的景观。地图的导览指示作用减弱,景观描绘进一步加强。画面越来越有山水画的风格,成为兼具地图与山水画特征的西湖胜景图。画面特征与叙述景观的说明相对应。《三才图会》对西湖的记录,湖景简略,山景详细,内容涉及西湖的位置、范围、代表景观,以及与景观有关的名人轶事。其中,山分南北的叙述顺序,与《西湖游览志》相同。地图以景观为主,湖山并重,山分南北的特征与文字记录完全呼应。


明代的多叶分幅西湖全景图,来源于南宋方志舆图中的西湖全图。将原来两叶分幅的地图南北向拉长,增加刻绘湖山景观的空间,同时,又保留了原图的图向和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之上,多叶分幅地图开始对原图进行改造。供人游览的专志地图增加了景观和道路的绘制,同时削弱水系和政区划界等要素。后来,介绍各地风景名胜的类书,又强化了西湖代表性景观的刻绘。西湖全景图的地图指示特征逐渐减弱,同时山水画的创作风格逐渐增强。多叶分幅西湖全景图演变成描绘湖山景观的胜景地图。


图片

清·张宗苍《西湖图》111x90cm


四、明代双叶分幅的西湖全景图

万历年间修纂的方志《杭州府志》和专志《西湖志类钞》均附有西湖全景图。这两幅图都属于双叶分幅的全景图。


(一)《杭州府志·西湖图》


《杭州府志》成书于万历七年(1579年),由杭州知府刘伯缙掌修,陈善纂,是明代官修方志的杰作。首列《咸淳临安志序》《成化杭州府志序》,显示这部方志与历代修志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成化杭州府志》中也保留有一幅西湖图,但这幅图更符合山水画的特征,所以本文不展开叙述。《西湖图》是万历《杭州府志》地图的最后一幅。此图之前是辖境总图和各县分图。志图序说明绘图目的:“善曰,志崇叙述尚矣,乃披阅险易,则莫要乎图。故古之人不越堂序,而指画宇县如视诸掌,惟图据也。” 与文字记录相比,方志舆图在表现山川地形方面优势明显。观图者以地图为凭据,就可以对辖境地形地貌了如指掌。《西湖图》与政区地图分列,同样具有方志舆图的特点。


《杭州府志·西湖图》采用形象画法展现西湖全貌,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图向,好似画者在空中鸟瞰全景。画面清晰简略,湖面是绝对主体,三面以群山为界,东侧以旧城城墙为界。这样的画面布局,山景、湖景、城景之间的相对位置清晰,做到了山川形势一目了然。其中,湖景以白堤和苏堤为界,苏堤处于湖景中心。山景环绕湖景,南北分山并不明显。但在文字记载中,山景分为城内南山和城内北山两部分来叙述。图上大量的景观标注,集中在山景和湖山之间的空白处。此图采用简单符号式的画法绘制群山、湖面、桥梁及城墙,河流道路也绘制简略。所有景观只标注地名,不刻绘细节,也不画舟船人物。以湖为主,以山为辅,展现湖山形势,符合方志舆图的特征。同时,标注景观又不刻绘细节,也突出了此图的示意性。


图片


(二)《西湖志类钞·湖山一览图》


《西湖志类钞》由万历年间进士俞思冲等人纂。这部专志卷首,是十八幅西湖景观地图。首列总图《湖山一览图》,之后是各处分图。《湖山一览图》采用传统形象画法画出西湖全景。相比分图,总图对景观的刻绘简单,与方志舆图展现山川形势的画法更为接近。卷首引用南宋李嵩《西湖图卷》张靖题记,来说明绘制景观地图的目的:“丹青藻绘浮于世景,今为空垣虚榭,烟树凄迷,平波远山帆樯相映。披阅中,使人心目迟回,有感慨吊惜之怀,无追攀壮浪之想。”全图可以保存最美的西湖景 色,引起观图者的联想。总图与分图搭配的方式,总图起到定位指示作用,反映画者对西湖全景的整体认识。分图细致刻绘景观,以达到由景入情的带入感。


《西湖志类钞·湖山一览图》遵循上西下东,左南右北的图向,好似画者在空中俯视全景。这样的图向是西湖全景图最常见的一种。《湖山一览图》受到这种图向影响,延续了地势由低到高的画面布局。继承传统的同时,为达到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此图采用以湖景为中心,三面山景呈向心式分布的方式表现地形地势。湖景由白堤、苏堤分界,外西湖是湖景中心,岛屿、湖心亭和舟楫点缀其中。山景环绕湖景,山景的向心画法取代了南北分界。同时,各处景观也都采用向心式的文字标注。地图四周另有境域分界的标绘。其中。东侧有城门城墙,南侧有南关驻节、沙地标注和钱塘江,西侧有桐庐、钓台、富阳和西兴关。这些分界性质的地理要素,增强了地图的划界特征。画面之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亭、塔、桥、树等景观形象绘制,但大部分景观都是文字标注。景观之间既没有河流,也没有道路串联在一起。如果以此图为向导,游览西湖,显然无法确定任何一条游览路线。也就是说《湖山一览图》是一幅展现湖山形势的示意图,不展现景观的具体细节,也不具有导览指示功能。《西湖志类钞》对景观的文字叙述,与绘图相似,首列总叙,然后将景观分类,山、峰、岭、石、洞、亭、堤、台等,依次叙述。以这样的叙述顺序,在总图寻找景观定位,检索方便,清晰明确。总体来说,《湖山一览图》虽然是西湖专志总图,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区地图的影响,重视境域分界。此外,此图的示意性和省略景观的画法,与方志中的西湖全图比较相似。


图片

万历《杭州府志·西湖图》与《西湖志类钞·湖山一览图》虽分属方志和专志,但对西湖全景的刻绘具有诸多的共性。首先是重视地图的示意性和文字标注。两幅地图都具有山川形便,一目了然的特征。同时,为清楚找到志书叙述的景观,两幅地图都把景观标注置于重要位置。其次是省略的景观细节刻绘。省略景观细节,可以突出湖山地形,以免细节冲淡主体。最后是两幅地图都不具有导览指南功能,而重视层次分界。无论是《杭州府志·西湖图》湖、山、城分立的绘图,还是《湖山一览图》境域分界的标绘,都深受传统方志中政区地图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注意的是,两幅地图也表现出了各自的风格,比如不同的图向,不同的布局,不同的湖山刻绘风格等。总体来说,双叶分幅的西湖全景图,地图的示意特征增强,表达景观细节和山水意境减弱。这样的西湖全景图,成为展现山川形势、指示景观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五、明代西湖全景图的特征

明代西湖全景图,作为方志、专志和类书中的插图,流传至今。这些地图或多或少都受到南宋全景图的影响,并根据文字记载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改绘。地图与文字互记互证,成为记录明代西湖景观的绝佳资料。


(一)图向与视角


南宋著名山水画《西湖图卷》和方志舆图《咸淳临安志·西湖图》都遵循上西下东,左南右北的图向。这种图向被明代西湖全景图所继承。传统形象画法的山水名胜图,以画面下方为近处。西湖全景,以东堤旧城城墙为近处,保持画面由近及远,地势由低到高的层次。这样的视角可以全面展现各处景观,避免遮挡。所以说,以上为西的图向是西湖全图的最佳图向,也是明清时期大多数西湖全图的图向。视角与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视角是画者的创作角度,也是观图者的读图角度。南宋西湖全景图采用侧视远眺的视角。到了明代,全景图视角分为侧视和俯视两种。其中,多叶分幅的全景图采用的是侧视眺望的视角,双叶分幅的全景图采用的是空中俯瞰的视角。侧视视角更方便展现景观细节,俯视视角更直观展现地势变化。视角选择与地图表现的重点直接相关。


(二)布局与比例


西湖全景图的布局首先要考虑湖景、山景和城景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画面之上,以哪个景观为主体,体现了画者的思想。南宋《咸淳临安志·西湖图》采用以山景和湖山之间的平地为主,湖景与城景为辅的画面比例。这样布局强调的是水网河道。同时,在图上画出临安城的大部分,突出城景的独特地位。《咸淳临安志·西湖图》的景观布局,并未被明代西湖全景图完全继承,而是进行了调整改造。明代西湖全景图无一例外去掉了旧城城内的刻绘,仅以旧城东墙的城门城墙表示城景。画面布局主要考虑山景和湖景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地图重视山景,那么山景所占幅面就会增大;反之,则湖景所占幅面增大。大部分明代西湖全景图,湖景居中,山景环绕,湖山之间景观占比合理。在湖山比例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湖景和山景又有各自的布局方法。湖景是全图的中心,但各幅图的湖景布局却不一样。有些图以堤为中心,强调湖面三分的格局。有些图以湖面为中心,强调湖面舟船畅游的景观。同样,山景布局也有不同。一种继承了《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南北分山的布局,以郎当岭作为南北群山之间的分界。南山以南高峰为主峰,北山亦是如此。南北分山的画法受到传统山水画“三远法”的影响,群山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秩序清晰。另一种是不刻意强调南北分山,而是将三面群山逐一画出。山体简略,方向固定。这种画法以向心式景观的《湖山一览图》为代表。山景自成一体,与湖景分立。


(三)示意与意境


南宋《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兼具实用指示功能和山水画的意境,其中,标绘景观相对位置的指示性更强。这与方志舆图的定位有直接关系。明代西湖全景图试图在示意性和艺术性之间寻找平衡点,然而结果并不理想。于是,表示布局的示意图和表示意境的胜景图开始分离。双叶分幅全景图侧重湖山景观相对位置的标注,增强地图辅助文字导引的功能和景观指示的功能。观图者可以在千里之外,就对景观形势了如指掌。多叶分幅全景图侧重湖山景观的细节刻绘,增强画面意境的营造,使人感受到西湖胜景。同时,营造意境的胜景图,画出道路和河流,给人身临其境的同时,还可以辅助游人导览。


(四)图文互说与地图呈现


地图作为文字记载的补充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字内容的影响。南宋《咸淳临安志·西湖图》作为方志舆图,保留了政区图重视境域分界的特征。这是文字记载对地图绘制的直接影响。明代西湖全景图与文字互为说明的特征更加明显。比如地图中湖景分三面、山景分南北的布局,与文字叙述的次序完全一致。同样,方志按照辖境分述也影响了地图的刻绘。地图标注周边辖境分界,与文字记载对应。这种方志舆图重视分界的特点,还影响到了西湖专志示意地图的画法。也就是说,无论是方志还是专志,西湖全景图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政治 因素的影响。


由宋到明,原本属于方志的西湖全景图被更多的方志和专志继承。西湖全景图也在继承中不断变化。南宋西湖属于行都,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政治性,对全景图的创作影响深刻。明代西湖属于杭州府,从《万历杭州府志序》对此地的定位“今天下浙为诸省首,而杭又浙首郡,东南一大都会也” 来看,西湖仍是诸省景观之首,其政治性虽已减弱,但早已名扬天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代官修或者具有官宦背景的浙省文人,纂写有关西湖的方志和专志,这些志书在流传中互相借鉴,才形成西湖全景图的诸多相似特征。同样以家乡景观引以为傲的纂写者,又因记述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开始调整改变西湖全景图,从而形成示意图与胜景图的分途。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南宋医药文化 2025-01-16
郑嘉励:时代的一块绸布——安吉五福楚墓与菱格鹿纹罗 2025-01-13
吕一民||新的转向:20世纪晚期法国史学变革 2025-01-13
南宋时期净慈寺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2025-01-08
启真书话 | 何以盛唐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