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南渡后,驻跸杭州,改名临安,并以此为行在。临安城坐南朝北,为内外两重,内城即大内,外城则成腰鼓型,全城外郭城城门十三座: 南——嘉会门; 东——自南向北依次为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开门、崇新门、东青门; 北——东北为艮山门,西北为余杭门(又称北关,或北关门); 西——自北向南依次为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钱湖门。 东边外墙还有北土门、南土门、竹车门,不属于正式城门,故不计在内。 城郭有五处水门,城北北关一带有两座(是否就是“天宗”和“余杭”),经新庄等桥,出余杭水门直通大运河。 由于临安城的地理条件所限,使得外城城关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瓦子、行市、酒楼等的分布及城厢区的构成都可以看出,南宋临安城的政治中心虽然还在宫城内,但商业、娱乐、生活中心已并非围绕宫城展开。外城城关成为大宗日用(主要是食物)商品的主要集散和批发地,起到调控城内外市场、沟通四方水陆干道的边缘商品集散中心区。城西墙外西湖临湖区是著名风景区,也是城外达官贵族聚居和商业娱乐中心区。 内城商业经营的主要特色是街市、桥市等的店铺、酒楼、摊贩,而交易量最大的大宗日用商品批发市场则主要分布在外城各城门外的城关区。临安两个附郭县([宋]吴自牧:《梦梁录》卷13“两赤县市镇”:“杭州有县者九,独钱塘、仁和附郭,名曰赤县。”)所辖镇市形成各具特色的集散市场。据杨宽先生统计,临安城内外见于记载的有20多种行、市、团,属批发市场性质,分布在28处,有14处在城关(大多在城门外)一带,外城城关已经成为大宗日用商品集散地或称批发中心,也是人口流动频率最高、流动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当时即有民谚用“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来形容各外城城关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市场经营特色。各外城城关比较集中的市场有如下几处: 余杭门外——米市、鱼市,门内——青果团; 新开门外——米市; 崇新门外——菜市、蟹行; 东青门外——菜市、鲜鱼行; 候潮门外——鲜鱼行、柴行、南猪行; 便门外——鲞行、布市; 钱塘门内——花团。 这些市场经营活动已形成规范,如米市,由铺户、行头、牙人、贾贩、赁户、脚夫、舟户等一干人各司其职,各有管领,形成一条龙式的规模经营网络体系。 临安罗城外的四厢,主要是由城门外的市连成的,据《梦粱录》所述,杭州有钱塘和仁和两个附郭赤县,所管镇市达15个,在外城城门外的有9个: 嘉会门外——浙江市 北关(余杭)门外——北郭市、江涨东市、湖州市、江涨西市、半道红市; 艮山门外——范浦镇市; 崇新门外——南土门市; 东青门外——北土门市 此外还有西溪市、赤山市、龙山市、安溪市、汤村镇市、临平(镇)市等都环绕城周。这些市镇的形成,与大量商业性质的人口涌入和流动有直接关系,“盖因南渡以来,杭为行都二百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杭州城周已形成数十里开外的市镇群。外城城关的市场也各具特色,临安民谚云:“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城东郊农民都转而从事供应菜蔬生产,以至“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都是依托于城市的需要而发展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丝绸之路与杭州研究论文集》) (文章原名:《昭庆寺与南宋临安——以北城内外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