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宋朱熹撰 宋嘉定十四年(1221)郑寅庐陵郡庠刻本 存卷四十五 《资治通鉴纲目》是南宋朱熹(1130-1200)编撰的一部纲目体史书。此刻本由南宋著名藏书家郑寅(约1190-1260)任江西吉州(庐陵)知州时捐俸刊刻,是宋版中尤其值得珍视的官刻初印本。此刻本传世稀少,清内府曾收藏一部,乾隆帝极为珍爱,曾经让人写御容于卷前,并亲自题诗,但此书不幸随着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大火而化为灰烬。现此刻本仅存约十四卷,其中十卷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浙大图书馆藏本即其中之一。
书内有明初开国谋臣朱升(1299-1370)、浙江著名实业家和古籍收藏家袁涤庵(1881-1959)、康生等藏印。此书原为袁涤庵旧藏,1986年由袁氏子女袁绍文(1914-2006)、袁绍良等人捐赠给浙大图书馆。应馆领导夏勇之请,著名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鉴定过此书,并写下《袁氏赠书记》一文,在文中盛赞“《纲目》虽属残本,而字大悦目,刻印精良,纸质亦莹洁,实为希世之珍”。此书是浙大图书馆所藏唯一一部宋版书,它既是宋刻本精刻精印的典范,又是袁氏家族爱国爱乡之心的见证。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间纪昀等奉敕编修的一部大型丛书。该书收录图书三千五百余种,共抄录七部,每部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分藏于“北四阁”之紫禁城的文渊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南三阁”之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中。19世中叶,南三阁中的文宗阁、文汇阁,北四阁中的文源阁,相继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而文澜阁在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入杭州时大量散佚,当时著名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冒死抢救,此后又从民间重金收购,所得也仅及原书的四分之一。后丁氏兄弟、浙江图书馆先后数次补抄,终于凑成全本。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避战火,浙江图书馆组织将文澜阁本西迁至贵阳。在西迁过程中,浙大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领导下,协同抢运阁书,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浙大图书馆所藏三册《四库全书》是文澜阁原抄本,共三种九卷:《武经总要》(存后集十三、十四卷)是北宋曾公亮、丁度奉敕编修的一部军事著作,《网山集》(存一至四卷)是南宋学者林亦之的诗文集,《矩山存稿》(存一至三卷)是南宋大臣徐经孙的诗文集。书采用包背装,装帧极精美,其中《武经总要》封面为蓝绿色绢面,《网山集》与《矩山存稿》为黄褐色绢面;稿纸用洁白坚韧的太史连纸,开本阔大,尽显封建时代全盛时期的皇家气象。抄写者是四库馆雇佣的职业抄手,字体为匀静工致的馆阁体。书手抄写完后,还有分校官和总校官层层校对,在每一册书末的护页上,都题有校对官的姓名,书前护页则有黄签一条,上题详校官的姓名。每一册正文首页都钤有盖章狂人乾隆的“古稀天子之宝”印章,末页则有“乾隆御览之宝”印章。乾隆时期的内府写本流传至今本已是珍贵的文物,劫后余生的经历又为它们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而书内保存的许多细节又为四库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因而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末著名学者、藏书家、教育家。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1815-1894)是位进士,官至太仆寺卿(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玉海楼就是在他手上创建的;叔父孙锵鸣(1817-1901)也是位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是李鸿章参加会试时的同考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孙诒让很早就显露出了学术才华。咸丰十年(1860),孙诒让年仅十三岁就写成《广韵姓氏刊误》初稿,在此后四十八年的学术生涯中,孙诒让著述三十余种,在经学、诸子学、金石学、文字学、校勘学、地方文献整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浙大图书馆藏孙诒让稿本有9种已入选《国家珍贵名录》,其中《古籀拾遗》、《商周金识拾遗》(《古籀拾遗》初稿)、《古籀余论》是考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之作,《契文举例》为中国甲骨文研究开山之作,《籀庼述林》为其论文集,《周易乾凿度殷术》(《六历甄微》初稿)、《六历甄微》为研究古代六家历法之作,《温州古甓记》为金石学著作,《大戴礼记斠补》为校释《大戴礼记》之作,这些都是孙诒让的学术名著。另外如《商周彝器释文》为研究青铜器铭文之札记,《四部别录》、《汉晋经籍录目》为目录学著作,《辑周礼马融郑玄叙》等为辑佚学之作,《广韵姓氏刊误》为校勘学著作,《经迻》为《十三经》校勘札记,此类著作也是孙诒让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稿本能准确地记载作品创作的过程、修改的情况,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创作思想的转变和提升的过程,它们是研究孙诒让生平和学术成就最可靠、最有价值的资料。
本馆所藏全套千唐志斋拓片共1344张,为建国初期所拓,于2018年入藏。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由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旁搜博采,于故宅花园“蛰庐”内立斋收藏,斋中镶嵌墓志、碑碣 1419 件,其中唐代墓志 1191 件,故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所藏唐志自武德、贞观起,经盛中晚唐,历代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繁杂,遍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才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与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 民国时期及建国初,千唐志斋曾拓出多套拓片供学术机构收藏并研究使用。1984 年出版的《千唐志斋藏志》一书收有 1360 方墓志,并附无志之盖 8 种。之后,由于图书出版、原石椎拓过多及风化等原因,千唐志斋再也没有出过整体的拓片。 馆藏千唐志斋拓片与《千唐志斋藏志》一书两相对照,大多相同,也有部分出入。究其出入缘由,概是当年千唐志斋除镶在石壁上的墓志外,还有数百方散放的墓志,后来大多流散。与书相异部分,估计是当年未镶入石壁的志石所拓。本馆千唐志斋藏志或是流传公藏机构之外,屈指可数的全套千唐志斋拓片,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之江大学是我校的渊源之一,之江大学曾经有一个博物馆,大家估计没有听说过吧。博物馆收藏有一批民俗画像藏品,是队克勋(Clarence Burton Day)教授团队大约在1920’s-1936年收集的,至今也有了近100年的时间。他利用这批画像写了一本有关中国民间信仰的书《Chinese Peasant Cults》,图书馆现在还收藏有这本书的作者签名本。
队克勋与夫人
《Chinese Peasant Cults》队克勋的签名页
门神纸马的整体情况: 根据队克勋写的《之江大学简史》记载,这批门神纸马当年应有大小不等的2000幅。留传至今的只有约300幅,且破损严重。图书馆经过约5年的修复,基本完成了所有画像的修复工作。 从可了解的信息看,这批画像主要收集地为浙江,有近100幅,其次是上海,有约50余幅。其他地点有山东、江苏、江西等地。 从内容看,有门神、年画、民俗信仰、佛教道教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