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玉海》,熟悉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提到《三字经》,估计所有中国人都能背上几句,而两部书竟出自一人之手——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深宁居士,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王应麟天资聪颖,九岁即通六经,十九岁便中了进士,三十余岁又考中博学宏词科,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因正直敢言得罪了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屡次遭到罢斥。后来他就干脆辞官还乡,隐居不出,潜心著书。
王应麟博学多才,举凡天文地理、经史百家、典章制度,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一生著述约三十种,《玉海》起初是为了给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的读书人编纂的参考用书,但他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一再增补修订,使之远远超出世俗功用的范畴,成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式著作。附刻的十四种书,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们或有开创之功,或是典范之作,如《辞学指南》是现存唯一一部研究宋代词科的专书,《诗考》是现存最早的韩鲁齐三家诗辑本,《诗地理考》是第一部《诗》地理学专著,《汉艺文志考证》首开艺文志、经籍志专题研究先河,《通鉴地理通释》是我国沿革地理研究的发端之作,《汉制考》是考订汉代职官、礼乐、刑法、名物等制度的著作,《周易郑康成注》等是辑佚学的典范之作,《小学绀珠》则是首部为童蒙初学而编的类书。
王应麟去世后,由于家族内部纷争,王氏遗稿成为各房争抢的对象,《玉海》书稿更是经历了一段被人窃取、报官追回的跌宕起伏的历程。不过在此过程中,《玉海》的声名也流播开来,士人们纷纷上门请求抄录书稿,但因为卷帙浩繁,传抄本大多抄录不全。元至顺四年(1333),王应麟故友牟巘(1227-1311)之子牟应复就任浙东元帅府都事,他力请王应麟之孙王厚孙(1300-1376)刊行此书,并全力协助王厚孙寻访散落的残卷。王厚孙被牟应复的诚意打动,他拾残补阙,将书稿整理完成后,交付给庆元路儒学刊刻,却因钱款未齐、牟应复调任等原因而搁置下来。后至元三年(1337),浙东宣慰使司都元帅乜乞里不花走马上任,在他的督促下,资金很快筹措到位,此书终于在次年顺利开雕,最终于后至元六年(1340)刊刻完成。刻成后,从元至正十一年(1351)第一次修版开始,又历经元明清三朝多次补版重修,一直到清嘉庆五年(1800),递修次数竟达到近30次。当然流传了那么久,经过那么多次印刷,后期剩下的元板已经少之又少了。嘉庆十年(1805),在最后一次补板印刷时,由于主持者不慎失火,这些板片在在大火中全部化为了灰烬。
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一家单位收藏有完整的元刻本《玉海》及附刻十四种书。《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的八部《玉海》,五部是元刻元明递修本,三部是元刻残本。元刻残本中,国家图书馆存一百一十卷,浙江图书馆存《玉海》二百卷《辞学指南》四卷,浙大图书馆存《诗考》等十三种六十一卷,浙大馆与浙图藏本恰好可以凑成完璧。浙大馆藏本为清末浙江巡抚、“求是书院”创建者之一廖寿丰(1835-1901)之子廖世荫旧藏,有“廖世蔭印”“古疁擁百城樓主人珍藏書畫印記”等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