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学术纵横
 
浙江大学图书馆最具人气“宝藏”评选-宝藏介绍5
来源:浙江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6-08

21.(图像)

藏书票

在中国的传统中,藏书家们大多会在自己的书上钤上一枚印章,以表示这本书的归属;而相对应的,西方世界的藏书家们则会使用“藏书票”。

它一般是一张贴在书籍扉页的边长为5-10cm见方的微型版画,上面除了图案外,还有国际通用的拉丁文“ex libris”(意即“我的书”),以及藏书主人的姓名。

从15世纪肇兴于欧洲至今,藏书票艺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了五百多年,深入到西方书籍文化的精髓中。西方不少画家如马蒂斯、高更等亦参加创作藏书票,福楼拜、雨果等作家也使用藏书票。

作为西方书籍的附属品,藏书票随着传教士、商人、旅行家们的到来而开始出现在中国。到了清末民初,东西方文化交流渐多,更多中国人走向世界,也开始接受西方的藏书票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韵味的藏书票艺术,这其中最有名、也被称为中国人自己最早使用的藏书票,即“关祖章藏书票”。

看这藏书票,上面写了“关祖章藏书”,图画是一位头戴方巾的落拓书生,正展卷阅读,后侧书架上满堆着线装书和卷轴,右边的书箱上刻篆体“书林”、“书易”,地上还散落着剑和包好的书。这一件件物什均刻画得极为细致,颇似中国传统古籍中的一叶版画插图,正似一位即将远游的学子在收拾行囊,极有古意。再看这枚红色的藏书印,将繁体字“圖書”,勾勒成了一只猫头鹰立于一座殿堂之前。以西方象征着“智慧”的猫头鹰作为藏书印章的构思,而以中国传统的书生书斋形象作为藏书票的主题,真可见这位藏书票主人“关祖章”的中西合璧!

4.jpg

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中的藏书票


22.(古籍)元刻明修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 释音二十五卷(宋)董冲撰

元大德九年(1305)建康路儒学刻明成化弘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唐书》是一部记载唐代历史的宋代官修纪传体史书。全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分为本纪、志、表、列传几个部分,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诏修唐史,次年设“唐书局”专司此事,至嘉祐五年(1060)修成,历时十七年。至宋徽宗崇宁年间,董冲为使读书人不被《唐书》中字的音义所困扰,历考声韵,特撰《释音》二十五卷来标注书中一些比较难的字,附于《唐书》之后。

实际上在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六年(941),高祖石敬瑭就曾下令修唐史,开运二年(945)完成,所成《唐书》二百卷,由当时的宰相刘煦主编。入宋之后,宋仁宗认为后晋《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才下令重修。此后,人们为了区分后晋《唐书》与宋修《唐书》,分别将二者称为《旧唐书》和《新唐书》。

《唐书》修成后,宋时已有刊本。元时宋代书板大多已散漫,大德九年(1305),江浙行省下辖的九路儒学开始分工合作刊刻“十七史”,其中建康路(今江苏南京)儒学就刊刻了这部《唐书》的书板。儒学即元代政府在地方设置的学校,元代除中央刻书机构外,还会出资命各路儒学刊印书籍。而在当时,江浙行省地处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资金充足、人才聚集,使得刻书业十分兴盛,刊刻的书籍质量也为上乘。到了明代,元代建康路儒学所刻的《唐书》旧板仍存,但其中一些已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损坏,因此,南京国子监每次在刊印时都会对书板进行修补。这部书的书板分别在成化、弘治和嘉靖年间得到了修缮并最终付印。

虽为元刻明印,并经三朝递修,这部书仍然具有鲜明的元刻特色,代表了元代刻书的较高水平;并且在刊刻时皆依宋时善本,加之专人详校,内容精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该书还保留了较多宋刻的面貌,对研究宋代刻书也有一定的帮助。该书收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3.(古籍)元刻明修

《乐府诗集一百卷》

乐府诗集一百卷  (宋)郭茂倩辑  元至正元年(1341)集庆路儒学刻明修本(存十一至一百卷)

6.jpg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一部乐府诗歌总集。该书共一百卷,收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词和先秦至唐末的歌谣5000余首,是收集历代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研究乐府诗歌极为重要的文献。

《乐府诗集》现存最早并保存最完整的版本为国家图书馆藏的宋刻本(存七十九卷目录二卷),此本曾被近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傅增湘收藏并精心考订,故一般称为傅宋本。元至正元年(1341),监察御史彭叔仪得到一部《乐府诗集》,他亲自校正讹缺后,又从吴粤之间别求善本参校,然后委托学官童万元、周慧孙等人刻于集庆路儒学(集庆路治所在今南京),此事始末就记载在元刻本李孝光、周慧孙二序中。入明以后,此书的板片就保存在南京国子监,后来被不断修补重印,一直到明末。

目前《乐府诗集》元刻本(含明修)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19部,其中除了两部(存五卷)著录为元刻本外,其余均为元刻明修本。浙大馆藏本虽为明修本,但元刻风貌仍保存较好,应该是明早期所印。此本原为玉海楼旧藏,卷内有佚名据《文苑英华》校正文字。


24.(古籍)周公敢先生赠《资治通鉴纲目》三卷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两种,存卷三十一、卷三十二至三十三) (宋)朱熹撰  周公敢先生赠书



《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1130-1200)编撰,其门人赵师渊(约1150-1210)续编的一部纲目体史书。该书以《资治通鉴》为基础,删去繁文、增补史实、更正讹误,将《资治通鉴》原书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浓缩为五十九卷;另撰凡例一百余条,阐释褒贬之旨。与《资治通鉴》相比,该书更注重明辨正闰顺逆,维护儒家纲常名教,并且更为简明通俗,因而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朝野推崇,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的御制序更是把它推向了神圣的殿堂。

《资治通鉴纲目》历朝历代版本众多,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卷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庐陵刻本(详见第一批宝藏推选),另有明清刻本多部。5月21日,在古籍馆正式开馆典礼上,杭州普华资本联合创始人、浙江健洲生物控股董事长周公敢先生为开馆送上了一份大礼:现场捐赠两部三册《资治通鉴纲目》。据周公敢先生介绍,此次捐赠的两部《资治通鉴纲目》,一为元刻本(存卷三十一),一为明成化刻本(存卷三十二至三十三),而他之所以将它们捐赠给浙大图书馆,一方面是因为其家族与浙大的渊源以及他本人对浙大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是因为看到浙大馆藏宋刻《资治通鉴纲目》影印本,遂萌生了丰富浙大馆藏《纲目》版本系列,使更多的人阅读它们、研究它们的想法。

本次赠书是继去年周公敢先生捐赠清刻本《郁郁斋古文析义详解》之后对浙大图书馆的又一次慷慨之举,周先生的赠书对提升馆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古籍)小玲珑山馆

抄本《白石道人歌曲》

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  (宋)姜夔撰 清乾隆二年(1737)小玲珑山馆抄本】

9.jpg

10.jpg

《白石道人歌曲》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所作的词曲谱集。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姜夔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姜噩是绍兴间进士,但在姜夔十四岁时就病逝于汉阳知县任上了。姜夔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均以失败告终,他只得辗转于赣、皖、苏、浙间,靠卖字和朋友接济维持生计。由于亲友相继故去,晚年的姜夔生活更加孤苦无依,他虽已定居杭州,但为了糊口还不得不奔走于南京、扬州等地。嘉定十四年(1221),琐尾流离的姜夔走完了他的一生,靠朋友相助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今上宁桥至古荡一带)。

姜夔多才多艺,诗词散文,音乐书法,无一不精,尤其擅长音律,能够自己谱写新曲。《白石道人歌曲》收录了他所作的铙歌鼓吹曲14首、祀神曲《越九歌》10首、琴歌1首、词调歌曲50余首、自制曲13首,其中《越九歌》10首用了律吕字谱记写,琴歌《古怨》1首用减字谱记写,词调歌曲中的5首、自制曲中的12首用了俗字谱记写。宋词本是可以吟唱的,但到了后来,大部分乐谱都失传了,而此书中记写的这些乐谱为研究宋词曲调保留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据学者统计,《白石道人歌曲》的版本至少有四十余种,其中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钱希武刻本,但此刻本很早就佚失了。元代则有陶宗仪至正十年(1350)抄本,此本曾湮没无闻数百年,直到清初才被发现,是后世许多刻本与抄本的底本。

浙大图书馆所藏抄本《白石道人歌曲》是上世纪50年代张崟(1907-1965)从上海购得的。此本所用稿纸为清代康雍乾间扬州著名盐商、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稿纸,全卷用墨笔书写,黄笔校正,袁克文(1890-1931)书写内封题名,厉鹗、袁克文、罗振常(1875-1942)跋,有厉鹗、马曰璐、罗振常、缪僧保、高世异、沈燕谋等人藏印。罗振常与袁克文两跋均认定此本为厉鹗抄本。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等,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清代朱彝尊、厉鹗等浙西词派,极为推崇以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厉鹗推崇姜夔,除了文学审美趣味之外,应该也与两人际遇相似有关:他们一为杭州人,一魂归于杭州;都曾经在扬州居住谋生;都科举失意,终身未仕;都家境贫寒,治生无术,需要投靠亲友才能勉强度日:厉鹗对姜夔,或许会有隔世知音之感。而厉鹗与扬州二马交往颇深,用马家的稿纸抄录姜夔词也在情理之中。但夏承焘(1900-1986)先生考辨称此本并非厉鹗手笔。他推测厉鹗确实曾抄有一本,当时厉正主马家,此本是马氏让人从厉鹗处过录的。一边是袁克文言之凿凿称他曾见过厉氏所校书,与此册书法正同;一边是夏先生认为此本与厉鹗书法字迹健弱悬殊,且书中误字断非厉氏手笔:到底孰是孰非呢?不过罗振常与夏承焘先生都曾以各本比勘,罗谓“欲见陶氏原本真面,莫如此本”,夏谓此本有比他本“更近宋刊真面之处”,所以不管是否厉抄都无损此本价值。

此书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白石道人歌曲》诸本中唯一入选的版本。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钱茂伟|吴越文化连载一: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 2024-11-13
【宋韵溯源】吴越国考古|王征宇、邵群、洪俊:杭州市玉皇山天真院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2024-11-05
【宋韵流觞】临安城考古│朱岩石、何利群:杭州南宋临安城皇城考古新收获 2024-10-28
刘小萌 | 满族遗老金梁与儒家忠义观 2024-10-23
馆员风采丨陈锐:马一浮六艺之教的双重特质 2024-10-2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